《清靜經》詳解第003篇
世人對清靜二字的理解,是模糊混淆的。
很容易受到「致虛極守靜篤」的影響,或是「一念不生一意不起」的認知,用禪定法門的定字訣來做清靜二字的註解,是難以理解清靜二字的實質內涵的。
若要悟得清靜二字的真諦,還是要回到《清靜經》中來,尋找最合理的註解,即是:澄其心,遣其欲。
說到這個欲字,又容易模糊混淆開來,以為不吃飯不喝水才是無欲了,此是登峰造極真人之境,非常人可及。
一般來說,遣其欲是指摒除人身一切不該有的惡習和邪欲,也叫持戒,通過各種各樣的持戒修行次第來斷除煩惱的方法,找到自己與道合真的本來面目。
用《西遊記》中菩提祖師的話來講,就是:摒除邪欲得清涼!
在沒有登峰造極之前,這個吃喝拉撒的基本需求還是有需要的,只是不貪求,飲食清淡不傷及五臟為主,以達到心平氣和的自然狀態。
下面接著詳解經文:
01
欲即不生,即為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當心中不再有邪欲生起的時候,見名利不貪不求,受挫折不嗔不怒,遇愛戀不痴不執,處事決斷不亢不慢,本自具足不動不搖,即為真靜。
行住坐臥之中,真靜如常,即為真常。故真常可以應物,能夠心平氣和的面對一切;故真常已是見性,性純無染即明,明則覺。
樵夫云:修為只在性中定,覺悟仍需事上磨!
清靜難持,稍不意守,慾念又時時刻刻都會生起,故需反反覆復覺察修正打磨自己,頭上如有神照,心底如有溪流……
故此常應常靜,直到凝成血液基因,則常清靜矣!
02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張三丰祖師有云:修仙容易,入性最難。
這好比釀酒,有那麼一丁點與清釀不符的多餘雜質或微生物進入,好好的滿罈子酒就全都變質浪費了。
若能達到上面所說的修習境地,並長此以往的堅持下去,心誠了意正了,慢慢的就與道合真了,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中者,正也!)
與道合真之後,言行舉止合乎自然心平氣和不偏不倚,點點滴滴與自然萬物交相感應,名為得道。
事實上無一所得,只是心性返璞歸真之後,說話做事更要簡單自然而已。因為簡單才與物應,因為自然才與道合。
03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道本無形,無一可得;又無處不在,自然萬物皆具道性。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所得何所?禪宗六祖曰:本來無一物。此即是得!
所得為空,空能容物;所得為無,無中生有;所得為法,法門如舟。
所以為了度化眾生,才名為得道,借假修真,布法除執,以找回人人本自具足的清凈自如本體,本無一物的空瓶,方成妙用。
能夠悟到如此境地的人,才具有可傳聖道的根器啊!(此聖道應指重返太虛的金丹大道了,據說心未至堅者半途而廢傷身敗體,性未至純者盲修瞎煉易走火入魔,其中邪欲邪念尚存即是體內陰魔……)
綜上所述,若要達到清靜無為的狀態,只是除去一個欲字而已!
欲,谷也,欠也。
人居谷之中也,要承受來自四面(口)八方的擠壓;左谷又欠,食物精華耗散流失也,寓指體內精氣神耗散虧欠。
所以嗜欲深者天機淺!慾望過重的人,一生殫精竭慮勞累奔波,體力精力被嚴重透支不足,容易衰頹……
再次強調一下,這個欲,重點是指邪欲。
比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安居樂業養家餬口,這些都是正常的基本需求,天經地義,合乎常理,不生妄念,均屬淡泊心性,不影響修行!
說話做事,凡是合乎自然天經地義的行為,都應視為道性!
大道至簡,真常應物,所謂得道之人,其實都是簡單平凡淡泊之人,他們與世無爭,只為恪守自己內心的那份寧靜,甘之若飴而已……
因此清靜二字最好的註解,只是:澄其心,遣其欲。
澄如寒潭碧月照,遣至漣漪波瀾無;不知不覺玄門境,自然通達覽天書……
凡是覺得樵夫解得還算合理或略有收穫的朋友,大可加個關注,以便為您分享更多的經藏詳解;不認可的朋友,也可指出批評,彼此參照借鑑,這樣更有利於大家一起共同學習進步!
曆數浮華皆幻影,
徐明淡泊即清泉!
——關注樵夫,帶您遨遊不一樣的文化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