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智能機器人,你會想到什麼?
人工智慧?高科技?超強能力?超級炫酷?鋼鐵俠?《機械姬》里的智能機器人艾娃?《超能查派》里的自我覺醒機器人查派?《機械公敵》里的機器人叛亂?
估計大家對機器人的印象更多源自各種科幻小說和電影,對不對?
對於機器人,大家的印象都很統一:
智能高大上!!
老賊在小學時,就經常幻想有一個貼身機器人,輸入程序之後啥都會做,學習能力也強。沒事帶我天上飛飛,水裡看看,幫我工作,幫我付錢,無所不能。
毫無疑問,大家對於機器人這個高大上的東西,心理預期一直都是超高的。
可曾想,多年後現在我家裡就有一個 「高科技」 的機器人,它的功能很簡單,掃地。
沒錯,我的機器人只能掃地!
每當家裡只有我和它兩個在的時候,氣氛就有點尷尬,它掃地,我看它掃。我就會想,這真的是機器人嗎?和我預期的怎麼不太一樣?是我搞錯了嗎?
錯沒錯不知道!反正好像說到這有點跑題了,我們言歸正傳,往下看。
20多年前,日本索尼公司開始琢磨研發家用機器人,當時的研發負責人土井利忠博士帶領著團隊,一門心思想造出能夠洗衣服、打掃衛生、洗碗等等家務的智能機器人。
不過,隨著研發的漸漸深入,土井利忠發現了問題。
當時的人工智慧、工程技術都比較基礎,就算公司投入再多的資金和資源,在短時間內研發出來的機器人肯定功能有限,也不穩定。基本不太可能做出符合消費者心中預期的機器人,到時市場反饋肯定比較差。
心理學裡有一個預期效應:對一件事物的預期,會直接影響到人們對其的態度和體驗,最終也會影響他的決策。
比如你買了個很貴的名牌耳機,在戴上聽音樂後你可能會傲嬌的說: 「哇,聲音太棒了,果然貴的還是好!」 (其實這個耳機可能只是貴在品牌和袖珍上,聲音和普通的差不多)
這也就是老賊前面說的,很多人雖然沒接觸過真實的機器人,但他們早已對機器人建立認知,預期非常高。你很難隨隨便便做出一個東西打發他們。
有這麼一句話,大家可以記下來多思考:
我們不去改變消費者認知,我們不去教育消費者,我們只是占領消費者已存在的認知,並跟自己要主打的需求連接起來。
所以,如果索尼執意按原計劃研發機器人,然後解釋現在的科學技術只能做出這樣的機器人,效果可想而知。這樣產品會非常被動,很難符合人們預期,結果甚至因為與預期不符產生吃虧感、欺騙感。
想要改變消費者對機器人的固有認知太難了,那怎麼辦呢?
索尼最後的策略很犀利,他們決定做一個外形和真實小狗一樣的機器人,讓它成為消費者的寵物。它不再是一個機器人,而是一個寵物,名字叫AIBO。
索尼對AIBO的定位就是,陪伴消費者的一個小寵物。
1999年,機器狗寵物AIBO正式上市。在官方宣傳時,AIBO被包裝為一隻有個性、好玩、能夠陪伴你的寵物。最初的目標人群主要是老年人、有孩子的家庭和比較忙碌的年輕人。
而且,索尼很少會去向消費者大量介紹AIBO的材料細節、高科技、先進的功能這些東西,他們集中火力都在反覆強調AIBO就是現代科技下最真實的寵物。
也就是說,AIBO除了能陪主人,其實沒有啥正兒八經的實用功能。
但是,上市後AIBO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當然這離不開索尼的強力推廣。不過,正如土井利忠判斷的,AIBO和其他機器人一樣程序很不穩定,也經常會出現故障。
而令人佩服的是,大多數人並沒有因此非常失望,覺得寵物嘛,有點小毛病是正常的,有時候不聽指揮才好玩嘛。甚至還有人覺得,出現故障的時候,AIBO呆萌呆萌的,應該是它不開心了,在發脾氣。
雖然說,這個機器狗叫AIBO,但每個主人都會給它取一個寵溺的名字。
你看,當人們面對一個智能機器人時,會對性能、科技以及功能非常苛刻;而當人們面對自己的寵物,他不再抱有那種強預期,不會要求小狗跟心中的機器人一樣,反而會非常有愛和包容。
這也是索尼策略的成功。
AIBO是 " 寵物」,而不是 「機器人」,所以消費者的預期和態度才有如此大的改變。
索尼推出的AIBO打破了消費者固有認知嗎?
準確地說,應該沒有!消費者對機器人的認知依舊是高預期。
索尼只是打破了整個行業的固有認知,研發機器人一定要是電影里的那種嗎?技術達不到還要硬撐嗎?
他們不稱AIBO為機器人,而是叫寵物,一個機器寵物。這是對產品的重新定義。
當人們對某一事物已經有既定的認知時,你要做的是想辦法發現並利用他們腦海中存在的事實,用他的大腦戰勝他的大腦。
索尼這一點值得所有人參考。
如果你營銷遇到困境,打開不產品推廣局面,你也不妨試試對產品重新定義,思考新的方向和切入點。
當一個產品有了不同的定義,它就能轉換成不同的類別,消費者對它的預期也會從原本固有預期發生改變,結果大不一樣。
比如蜜餞本是個一個小得可憐的品類,葉茂中再把 「溜溜梅」 策劃成 「沒事就吃溜溜梅」 之後,大肆進行宣傳。
其結果就是蜜餞從原來的小零食歸類,被重新定義為打發時間的消遣品類別,這才有之後上十億的市場規模。
消費者過去只是把蜜餞當零食來選擇,而慢慢的用它來打發時間,消費場景變得更多,同時預期也發生了變化。
再比如星巴克,原本只是好喝、健康的咖啡,之後重新被定義為上班人士裝逼神器,其他咖啡沒法比,大家其實也沒那麼在意味道了;
還有DR鑽戒,有著一生僅限一枚的說法,不是磚石而是愛情的象徵,在這個定義下可以說是無價之寶。
所以,對產品進行重新定義之後,在你這個類別下,你會跳出和其他類似競品的同質競爭,消費者也不會拿過去的認知和預期審視你。
之前老賊還看到一個針對孩子的智能機器人產品,最開始他們的宣傳大致是 「孩子貼身全能老師」 這個定義,定位應該是高級智能機器人了,在大力推廣後,銷量一般,很多家長用了後還各種吐槽。
可想而知嘛,說得那麼厲害,本來以為買回來一個智能老師,孩子成績能夠蹭蹭蹭往上漲,結果發現基本等同於一個穿上機械殼子的智慧型手機,你說氣不氣?
之後,他們搶占先機,當時家庭學習機器人還沒現在這麼多,他們重新把產品定義為孩子陪玩機器人這個類別,產品被包裝為孩子在家的智能玩伴。之後不僅銷量上去,差評也降低了。
總而言之,產品是死的,它就在那,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但它能帶來什麼,以及它是什麼類別,是品牌賦予的,也是用戶感興趣的。
這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和創意空間。
文 | 木木老賊(公眾號ID:mumuseo)
關注木木老賊,新媒體營銷運營更輕鬆。這是一個新鮮、有趣、有料、有貨的營銷運營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