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為何迷上了夜校?

2023-11-22     正解局

原標題:當代年輕人,為何迷上了夜校?

最近,我在一個很愛趕時髦的朋友身上,看到了一個微妙而有趣的變化——她開始拋棄「燈紅酒綠」的夜生活,迷上了上夜校。

夜校,這麼有年代感的詞,放在她身上,怎麼都覺得有點兒意思,但了解後我竟然發現,上夜校已是當下年輕人最時髦的夜生活。

因為它很與時俱進,比如,現在的夜校教的都是現在比較流行的舞蹈聲樂、即興戲劇、非遺手作這些文化藝術方向的課程。

在夜校上小提琴課的學員們

教學完全是從個人愛好出發,目的也是豐富年輕人的精神世界。

儘管跟很多年前的夜校已大不相同,但仔細想想,夜校的「初心」好像並沒變,依然是跟年輕人的需求精準對接。

而聽起來有些「古早」的夜校,也不只是一代年輕人的時髦。

從「夜校」這兩個字就能看出來,這是晚上上課的學校。

有人說,這種形式的教育在中國,已有三四十年的歷史。

實際上,這個說法非常不準確。

夜校在中國,至少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1909年,湖南士紳姜濟寰等人發起創辦夜學堂,當時,他們為了招收學員,還曾刊登過一篇「廣告」,是這樣說的:

我們為日裡不能讀書的起見,在(長沙)北正街駱家祠堂開一個夜學堂,教認字,教寫信,教打算盤,教做人的道理。
無論做手藝的,做生意的,都可以聽講,不要一個錢學俸,報名的時候,只要交錢一百文,做書本錢。
年紀滿了十四五歲,請一個鋪家作保,到綸章綢布莊,或豫豐泰南貨館,或同文明刻字店等處報名。只有已在各小學堂讀書的就不收。
特此布告。

1949年,濟南鐵路家屬在識字班學習

這篇「招學廣告」除了透露當時夜校授課的內容、報名資格,還透露了至少在這之前的四五年,夜學堂就已經在各地比較普遍了。

夜學堂就是如今的夜校。

當然,那幾年的夜校,最多的還是面向商業職工、學徒的夜學堂。

比如,保定創辦的「商務半夜學堂」;廣州清平的「商業半夜學堂」;劉啟勛所創辦的「商業補習夜館」等。

這些夜學堂,學的多是如何識別商品、盤點貨物、打算盤、記帳目等等。

說白了,就是學習怎麼做買賣、經營生意。

其次,才是面向城市貧民的夜學堂,比如,創辦於天津蕭曹祠內的「補遺學社」。

上世紀60年代,在夜校學習的農民

貧民夜學堂,單看字面就能理解,就是專門針對貧寒子弟及小本營生、有志向學無暇肄業者,不論衣履不齊及年歲稍長者,均可入學。

貧民夜學堂,自然就更接地氣一些,主要學習識字、認字等等。

到了1917年11月,中國早期規模較大的工人夜校——湖南一師夜學,成立了。

當時,毛澤東在招生廣告中寫道:這個夜學專為列位工人設的,教的是寫信、算帳,都是列位自己時刻要用的。並不要錢,夜間上課又於列位工作並無妨礙。

到了1927年,「農民夜校」也成立了。

1956年3月11日,《北京日報》1版 關於參加夜大學習的手續和條件

當時,農民在夜校里學習革命道理,讀平民課本,也學唱一些打倒列強之類的歌曲,有的還組織演文明戲。

農民夜校,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政治覺悟,也在幫助他們走出舊思想、舊文化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夜校的「使命」又發生了變化。

解放後,在新的建設中,最缺的恰恰是識字懂技術的人員。

所以,1949年後,夜校更加迅猛地發展起來。

比如,山東濟南解放後的一年內,專門開辦了三期工人夜校培訓班,地點是在經三緯六路的濟南公安學校,並且由市委書記劉順元親自兼任夜校校長。

上世紀70年代後期,青年女工在夜校補習文化課

當時的一個歷史背景,是生產需要快速發展,但現實情況卻是:文化普及率比較低,尤其是很多農民甚至連字都不認識。

因此,提高農民文化知識,儘快開展掃盲運動就顯得迫在眉睫。

這時候,各地的夜校就從最基礎的漢字教起,讓很多人改變了「斗大的字不識一個」的尷尬。

於是,那幾年的夜校,重點工作之一,放在了掃盲上。

成效也頗為顯著,人口普查文盲數據顯示,到了1964年,我國文盲率被縮減到了33.6%。

而這一數字,在建國初期還是80%。

1964-2010年間文盲人數的變化

文盲人數減少後,夜大的作用,也從掃盲轉變為提高學識。

比如,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就是力量,又成為了時代背景。

於是,這時候的夜大,用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成本,培養出了不少優秀人才。

很多沒有機會讀大學的年輕人,不僅在夜大彌補了文化知識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很多人還因為夜大,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雖然上世紀80年代和現在比起來,在物質上被甩出好幾百條街,但是當時的人們好像並不缺乏滿足與快樂。

其中一個原因之一,不光是因為經濟環境和社會氛圍一直在好轉,還因為當時的年輕人內心深處,學文化,學科學,以及他們積極向上的那顆心,日漸澎湃。

可謂是物質上有盼頭,精神上有追求。

我們經常能從一些反映上世紀80年代的電視劇中,看到年輕人上夜校,然後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

比如,不久前上映的電視劇《人生之路》,說的就是生活在陝北高家村的青年高加林,當大學這扇門被關閉的時候,仍舊不放棄,而是順應時代,讀了夜大學習新知識,在夜大實現了大學夢,最後也做了一番大事的故事。

電視劇《人生之路》里的高加林

在那個年代,很多沒能搭乘上高考列車的年輕人,最後都在夜大實現了自己的大學夢。

比如,在現實生活中,前華人首富李嘉誠,就曾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被迫輟學,而後,李嘉誠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

知名作家周崇賢,在15歲初中畢業後,便迫於生活壓力外出打工。

他在麵條廠擀過面,到鋼材倉庫做過搬運工,下過煤礦區拉煤,做過泥水小工。

儘管屢換工作,但他仍堅持上夜校。

中國機械工業技能大師徐小平,工作三十多年,其中26年都在上夜校。

他從一名普通的維修工人,成長為一名「特級技能師」,甚至還被稱為「敢與世界對話的中國工人」。

有數據顯示,1970年代,中國只有約7%的人能有機會進入全日制大學學習。

1977-2015年以來,全國高考的報名人數與錄取情況

這麼低的大學比例,也跟當時經濟發展得不是特別順利,家庭收入不高,以及當時在教育投資上還沒那麼重視等原因有關。

儘管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也做出了不少努力,比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投資教育的政策、改善家庭收入,以及改善大學教育質量等。

但十年過去了,到了1980年,高考的錄取率仍舊沒提高多少。

那一年,一共有約333萬人參加高考,只錄取了28萬人左右,錄取率也不過8%。

到了1985年,算是那些年中錄取率高的一年,錄取人數達到了62萬人,錄取率也達到了35%。

即便這樣,也仍有65%的人,沒有辦法進入大學學習。

上世紀80年代的高考,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十分慘烈。

但上世紀80年代,又被形容為「科學的春天」的年代。

這就意味著,不管在工業上,還是農業,乃至科學領域,都需要大量的人才。

而單靠全日制大學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還遠遠不夠。

1980年,興河大隊小鋪生產隊的社員在夜校學習文化知識

於是,在1980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的報告,要求各地大力發展高等學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學。

緊接著第二年,也就是1981年2月,國務院又頒布了《關於加強職工教育工作的決定》。

《決定》要求在科學文化知識方面,對青壯年職工要爭取在兩、三年內掃除文盲,並在1985年以前,使現有文化程度不到初中畢業水平的職工,百分之六十到八十達到初中畢業水平;

並使現有初中畢業文化程度的職工,三分之一達到相當於高中或中專畢業的水平,使現有高中或中專程度的職工,有相當一部分達到大專水平。

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夜校就開始了蓬勃發展。

夜校的蓬勃,也反映了那些年社會的進步和產業的興盛。

而從夜校走出去的學生,有不少也成為了各行各業的骨幹和帶頭人。

1980年7月7日《北京日報》1版 鼓勵年輕人利用業餘時間上夜大

一個歷史巧合是,過去三四十年,夜校的蓬勃發展和中國經濟走向快速健康發展,幾乎發生在同一時期。

過去的三四十年,我們似乎都習慣了動輒兩位數以上的經濟發展速度,但卻有很多人忽略了這些數字背後,國家到底都做了怎麼樣的發展準備。

比如,建國後,我們的文盲率經歷了掃盲運動、廣泛建設農村學校以後快速走低,識字率更是從建國前的約5%-10%,快速躍升到了1980年的65%。

別小看這樣的變化,這個變化奠定了我們順利完成當年的三線建設、水利建設以及工業大發展的知識與人力基礎。

1980年8月30日《北京日報》2版記錄的夜大學畢業的工程師

那個年代,各個領域都開始了「大改革」和「大開放」,就連當時的文學界和思想哲學界,也都以各種形式進行著「選擇與重構」。

而支撐各個領域發生快速的變化,當然有夜校的影子和功勞。

當年,年輕人的「挑燈夜戰」,成為了我們在人力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中,快速脫穎而出的最大人力資源保障。

也是在1980年以後,我們國家逐步形成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制度變革。

這也是我們能夠從國防建設的重心,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最大保障。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個「一號文件」,確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國的改革步伐不斷地加大。

兩年後的1984年10月,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社會轉型實質性啟動,農村改革向城市改革全面展開,發展商品經濟的步伐又向前邁進一大步。

這一年之後,改革為當時的年輕人施展才華,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許多青年因此認為個人奮鬥,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好途徑。

……

於是,有人這樣寫道: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進入了一個充滿創世紀奇蹟的時代。

長辛店機車車輛廠夜大機械專業班學生學習材料力學課

而如今,每當回望過去的時候,那些細小而微妙的巧合,都會讓人激動而又敬畏。

「一個時代的人們不是擔起屬於他們時代的變革的重負,便是在它的壓力之下死於荒野。」

羅森堡在《荒野之死》中的這句話,也昭示著:年輕人,為每個時代注入著向上的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9f5d7d0a95ff22826ae03697e88fb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