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數位技術時代的非遺保護與經濟文化發展》:深耕非遺保護 弘揚人文精神
好書推薦
受湖北省公益學術著作出版專項資金支持的《數位技術時代的非遺保護與經濟文化發展》(以下簡稱《數字》)一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本書作者黃永林教授是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數字》一書是他近日推出的一部為非遺保護與經濟文化發展強力賦能的學術著作。著名學者、「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民間文藝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劉守華,稱讚該書「進行了許多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討,對提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播水平和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建設性意義」。
《數字》一書的時代特徵還體現在作者立足「數位技術」這一時代前沿課題,就5G技術、人工智慧、數字文化、數字經濟等對中國非遺保護和文化產業發展所形成的挑戰與機遇,進行了富有創意的論述。黃永林教授曾長期擔任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一職,治學始於漢語言文學,其後兼治中國民間文學、非遺與文化產業、數字經濟、文化傳播等多個領域。《數字》一書在大量運用數字與案例的基礎上,著力探討數位技術時代非遺資料庫建設、可視化表達、多媒體交互平台建立以及數字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人工智慧、5G技術發展、價值鏈拓展、技術鏈升級等尖端問題,新見迭出。譬如就國家層面資料庫建設來說,作者就明確提出應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源資料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資料庫、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資源資料庫、科研資源資料庫、工作資料庫和公眾資料庫等;而就地方層面來說,當務之急是要建立包含文化遺產基因信息優質矢量數據集、能高效準確檢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因信息庫。僅此資料庫框架的搭建,就可見作者眼界的寬度和思考的深度。
《數字》一書具有明顯的系統性特徵。該書分上中下三編,上編為「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播」,中編為「數字經濟發展」,下編為「網際網路與新媒體」,各編自成體系,又相互關聯。在上編「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播」中,先是梳理數位技術在非遺保護中的重要作用,然後是在此背景下非遺分類體系重構和數位技術在非遺保護中的運用範圍,其中包括分類原則、可行路徑、資源庫建設等。搭建起這樣的平台之後,便順理成章論述數位技術時代非遺的深度開發,最後是智能媒體在非遺傳播中的運用。顯而易見,作者高屋建瓴,思維縝密,善於提綱挈領,各章節層層遞進,結構完整。在中編、下編,同樣展示出了本書自成體系的學理性。
《數字》一書非常注重人文性。本書以「數位技術時代」為切入口,牽涉到了大量前沿性的技術名詞、概念等,加之非遺本身相對的「冷門」,這就很容易讓寫作者墜入技術壁壘和學科繭房,自說自話。令人寬慰的是,《數字》一書論「數位技術」而落腳於社會應用,始終將人文性置於核心地位。正如作者在「加強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價值引導(前言)」中所言:「如果沒有文化航標的指引,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有可能把人類引向萬劫不復的深淵」,因此,「全世界的科學家和人文學者應聯合起來,在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的同時,大力弘揚人文精神,抵制科學技術的濫用可能產生的對社會倫理的侵蝕和人類生存的威脅」。基於此,作者論及「數位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深度開發」時,一再強調「要有一定的『人文把握』,使技術富有方向性和一定的文化立場」;在強調「娛樂價值與精神價值的關係」時堅持:「流於表層的傳播只是形式上的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是文化傳播的核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主要目的。我們不要只關注新奇的文化展示樣式,而忽略了傳播的目的和主體。」在論述如何「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時,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堅持正確導向,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人為本,增強精神動力」等觀點。由此,我們可見一斑。
【沈思涵】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重慶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鳳凰新聞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出處和作者。
責編:邱詩懿;初審:程子茜、陳佳妮;複審:李雨凡
更多精彩請點擊
「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熱門篇)
「好書推薦」長安街讀書會首部為黨獻策理論讀物《學思平治——名家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出版發行
「期刊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40702期幹部學習核心期刊目錄
「書目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40701期幹部學習書目博覽
「新書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40702期幹部學習新書書單
長安街直播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自2015年長安街讀書會微信公眾號發布至今,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用讀書講政治」的宗旨,關注粉絲涵蓋了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特區。累計閱讀量達到了近億次,其中通過朋友圈轉發量千餘萬次,參與互動人數近千萬人,平台產品質量高,針對性強,受關注度較好。並在中央相關宣傳網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相繼同步入駐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時間、澎湃政務等新聞客戶端,形成了系列的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累計影響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大中院校等受眾數億人次。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各省市縣(區)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單位部門聯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單位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並聯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
關注公眾號,回覆:【申請入會】【學思平治】【黨建閱讀】【智庫】【好書推薦】【幹部培訓】【免費贈書】【直播】【新書報送】【期刊報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