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號衛星視角看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放!日本真的將核廢水排放到海洋了,我國決定大力發展漁業?

2023-09-06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吉林一號衛星視角看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放!日本真的將核廢水排放到海洋了,我國決定大力發展漁業?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

上百萬噸核污水經過濾並稀釋後排入大海

排放將於2023年後開始

如此大量的核廢水從何而來?

日本具體打算如何排放?

因何而來?

受2011年發生的大地震及海嘯影響

福島第一核電站1至3號機組堆芯熔毀

事故發生後

福島第一核電站的運營方東京電力公司

持續向1至3號機組安全殼內注水

以冷卻堆芯並回收廢水

加之地下水和雨水的不斷匯入

其現有儲水罐的容量上限約為140萬噸

從衛星圖中可以明顯地看到

上千個密密麻麻的圓形核廢水儲水罐

在廠區內擺放著

(下圖橫屏查看)

通過遙感算法識別到

廠區存在40多種不同直徑和高度的儲存罐

儲存罐累計總數量約為1000多個

東京電力公司2021年5月27日宣布

將增設23座儲水罐(總容量共約3萬噸)

用於存放不斷增加的核污染水

但除了核電站東北角處

增加了23座儲水罐以外

中間另有一些儲水罐被移除了

消失的罐子哪裡去了?

如何排放?

自2013年以來

日本政府對蒸發釋放、電解排放、

稀釋入海、地下掩埋和注入地層

五種處理後廢水處置方案進行評估

在這5種方案中

將核廢水的處理水排入海里是成本最低的

預估需要17億到34億日元

約合人民幣1.02億到2.03億元

2021年4月9日

日本政府基本決定將核電站污水排入大海

影響如何?

2022年5月開始

日本在核電站近海1公里、水深約12米處

挖掘該「排放口」

力爭在2023年左右開始排放核處理水

目前日本福島核污水排海隧道竣工

該隧道全長約1030米

待處理核污水已累積133萬噸

日本若排放核污水

57天可擴散太平洋

10年後蔓延全球

(下圖橫屏查看)

是否想了解日本及周邊國家地理位置?

點擊「閱讀原文」

深度體驗日本福島核廢水儲罐識別

早些時候,日本已經就福島核電站的污水排放問題,向外界發布了一份議案。儘管受到了許多國家的譴責,但日本仍是一意孤行,絲毫不顧及污水排放到海里會對全世界的人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現在日本終於動真格了,正式將核廢水全部排放到海洋中,政府已經決定,將這四個省——浙江、廣東、安徽、福建大力發展漁業。

【日本核泄漏災難】

福島核電站,在3.11大地震的時候,因為海嘯而發生了防護牆倒塌,這對核電站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其第一、第二二兩座核電站發生連續爆炸,造成了嚴重的核泄露事故,影響十分巨大。據聯合國核事故調查小組統計,福島核電站發生的此次事故,甚至比車諾比還要嚴重許多,危害難以計量。這也給日本帶來了壓力,它必須想辦法制止這次事故的衍生傷害,並儘量減少其帶來的衝擊。

如今,住在核電站周圍的居民,癌症發病率大大增加,很多人都被輻射所感染。但日本在這件事上,一直諱莫如深,不肯公開,這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打算。在發生核泄露的危機後,日本已經在周邊地區建立了數個貯存核廢水的水庫。然而時至今日,這些水庫已經被核廢料填滿。對於這種局面,日本不得不想出新的方法去解決。

【污水排放計劃】

事實上,將污水排放到海洋中並不是最近才被人提出來的,早在核泄露之後,日本就已經提議將污水排放到海洋中,以此減輕自己的負擔。但在美國以及其他國家的強烈反對下,日本也就放棄了這個想法。但現在,貯存核廢料的水庫滿溢,就算日本沒有向海洋排放的想法,也得為它們尋找一個新的歸宿。為此,日本內閣專門就核污水的處置問題舉行了一次會議。

最後,在內閣的商議下,決定將核污水排入大海,日本方面也向外界宣布了這一方案。在世界範圍內,美國開始大力支持日本將污水排放到海洋中,但是,與此同時亞洲很多國家,對日本進行了強烈的抗議。就在不久前,在世界衛生組織會議上,日本甚至公然將這一問題提了出來,受到中國代表的強烈反對與譴責。本來還想著,這次日本能學乖,誰知道,日本這次來真的了。

【日本正式向海洋排放核廢水】

日本官方宣布,將其核污水傾倒入海。據說這次是在日本進行的一次試驗,試驗期為兩個星期。然後,他們就會開始向海洋正式排放污水,將這場核爆炸的餘波傳遍整個界。在日本的有關規划下,每天有300噸的核廢料被傾倒入海。而且,他們還給出一份聲明,說明這片區域不會被影響。但是日本的實際排放要比這多得多。

如果日本的核污水排入海洋,那麼中國和韓國,以及與日本相鄰的幾個臨海城市,將會被污染。再通過循環水,以及其它的渠道,流入大陸各大城池,造成的影響極其驚人。但日本無視了各國的抗議,繼續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著不合理的污水處理方案。為了不讓日本的舉動影響我國,中國不得不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包括如下幾點。

【國家公布的4個省份名單】

日本的核污水排放到海洋中,不可避免地會對海水中的海鮮造成污染。中國在日本許多受核輻射影響的區域,也早就禁止了食物的進口。這樣,就不會讓日本的核污染食物,成為中國人民的食物了。中國十一部委共同發表聲明,指出浙江,廣東,安徽,福建等4個省將加強水產養殖。

以前,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很多魚類,而現在,中國必須要自己解決水產類短缺的問題。在未來,浙江,廣東,安徽,福建等地,都將是中國最大的水產養殖基地,而在這一方面,也將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這樣,不僅可以增加魚類的產量,而且可以確保食物的安全。

儘管日本的污水排放到海里,對海鮮的進口會有很大的影響。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人餐桌上的海鮮食品也許會越來越少。但隨著我國漁業的發展,這個問題很快就會迎刃而解。

試題連結

日本政府於2021年4月正式決定向海洋排放福島第一核電站含有對海洋環境有害的核廢水。中國、韓國等強烈反對。圖為日本附近海域洋流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1.關於圖中處洋流,描述正確的是(

A.處洋流流向隨季節變化而變化 B.處洋流對沿岸有增溫減濕作用

C.處浮游生物豐富.容易形成大漁場 D.處容易形成海霧,對航行不利

2.國際社會反對日本排放核廢水的主要原因是(

A.含有核廢水的洋流會阻礙海洋運輸

B.含有核廢水的洋流會改變流向

C.洋流會擴大核廢水的污染範圍

D.含有核廢水的洋流會改變洋流性質

【答案】1.D 2.C

【解析】1.處洋流為日本暖流,該洋流流向不隨季節變化而變化,A錯誤。讀圖可知,處洋流為暖流,對沿岸有增溫增濕作用,B錯誤。處受單一洋流控制,漁業資源較少,不具備形成大漁場的條件,C錯誤。處位於寒暖流交匯處,容易形成海霧,對航行不利,D正確。D正確,ABC錯誤,故選D。

2.日本附近海域有多條洋流流經,核廢水入海,必然會導致污染範圍在洋流等作用下不斷擴散,無法控制,C正確。核廢水與海洋運輸、洋流流向、洋流性質沒有直接關係,ABD錯誤。C正確,ABD錯誤,故選C。

【點睛】海霧的形成比較複雜,但其形成與洋流具有密切的關係,判斷海霧的成因大致可以考慮以下三個方面:(1)看有無寒、暖流交匯。在寒、暖流交匯處,寒流為冷源,暖流為熱源,會形成局部熱力環流,暖流上空的空氣上升並向寒流上空流動,由於冷卻作用,下部溫度降低,形成霧。(2)在中低緯度沿海地區,看有無寒流流經。中低緯度海區水溫高,海水蒸發量大,大氣中水汽豐富,有寒流流經海區,空氣與寒流水面接觸,下層冷卻,形成了穩定的逆溫層,水汽易凝結形成霧。(3)在中高緯度沿海地區,看有無暖流流經。中高緯度海區,特別是冬季,空氣溫度低,暖流蒸發的暖而濕的空氣降溫凝結形成霧。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2022年3月21日,圍繞福島第一核電站不斷積累的核污染水處理問題,國際原子能機構一行到訪日本,並與日本原子能規制委員會就審查東京電力公司的排海計劃交換了意見。對於福島第一核電站持續積聚的核污染水,日本政府計劃將其稀釋至低於標準濃度後,從2023年春天開始將其排放入海。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日本政府將核廢水排放到海洋的行為,主要違背了可持續發展原則中的(

A.持續性原則 B.公平性原則 C.階段性原則 D.共同性原則

4.核廢水排放到海洋中可能造成的影響有(

破壞海洋環境引發食品安全問題威脅人類健康短期沒有危害

A. B. C. D.

【答案】3.B 4.D

【解析】3.日本如果以海洋排放方式處置福島核電站事故核污水,嚴重損害周邊國家人民的利益,而且也會對後代人的生存環境甚至生命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污染物會隨洋流流向其他地區,擴大污染範圍,強行轉嫁污染,該行為違背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B正確;持續性原則是指對資源和環境的利用要保持在資源環境承載力之內,以保證可持續發展,A錯誤;沒有體現階段性,且可持續發展原則中不包括階段性原則,C錯誤;共同性原則是強調針對國際問題共同負責,D錯誤;故選B。

4.結合材料日本決定是將福島核電站用於冷卻堆芯的核廢水經稀釋後排入海洋,核廢水會隨洋流擴散到世界各地。破壞海洋環境,海產品安全受到威脅,威脅人類健康,而且這種影響是深遠和持久的。據此分析正確,錯誤,故選D。

【點睛】全球環境問題,也稱國際環境問題或者地球環境問題,指超越主權國國界和管轄範圍的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破壞問題。

5.【問題探究】

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發生9.0級地震,福島核電站因地震導致核泄漏,放射性物質一部分隨大氣擴散,一部分隨水流出,排入大洋(下圖)。十年來在關閉的福島核電站廠區內,儲存冷卻核房水的部分等體發生輕微位移及泄漏。2021年4月13日上午,日本政府召開內閣會議,正式決定將東京電力公司福高第一核電站內儲存的120萬噸核廢水排入太平洋,遭到國內外質疑和反對。日本這種做法極其不負責任,將嚴重損害國際公共健康安全和周邊國家人民切身利益。

(1)分析導致福島核電站核泄漏輻射範圍向東擴展的主要原因。

(2)簡述日本福島核廢水的排放可能對地理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

(3)說明沿岸國家應採取的應對措施。

【答案】(1)地處盛行西風帶的控制範圍;受北太平洋暖流影響,海水自西向東流動。

(2)污染海水,水質下降;破壞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影響生物多樣性;污染物質在海洋生物體內富集,可能危害人類健康;影響海洋漁業發展,不利於太平洋沿岸國家經濟發展。

(3)減少海洋魚類資源的捕獲量;加強海洋魚類和海水的檢測;對捕獲的受污染魚類要及時銷毀等。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水污染及其影響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地理知識的能力,落實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等學科核心素養。

【詳解】(1)注意材料信息,放射性物質一部分隨大氣擴散,一部分隨水流出,排入大洋。隨大氣擴散角度,福島核電站泄漏的輻射受盛行西風的影響向東擴展。隨水流出的角度,圖示海域受北太平洋暖流的影響,海水大致自西向東流動,使得放射性物質向東擴展。

(2)福島核廢水排放對地理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可從海水水質、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態、人類健康等角度分析作答。核廢水的排放直接污染海水,導致海水的水質下降,進而破壞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導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影響海洋漁業發展,從而影響太平洋沿岸國家的經濟發展與漁民收入,海洋生態的破壞影響了海洋的生物多樣性。核廢水的污染物質會在海洋生物體內富集,部分被污染的海洋生物最終為人類食用,從而危害人類健康。

(3)由於海洋魚類會被核廢水所污染,所以應減少海洋魚類的捕獲量,減少食用海洋魚類;加強對海洋魚類和海水的檢測,若發現放射性物質超標,則應提前做出預警;若捕獲了已經收到污染的海洋魚類,要及時安全地進行銷毀,以避免流向市場和餐桌,從而保護人們的食品及健康安全。

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據日媒報道,當地時間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召開內閣會議,正式決定將福島核泄漏的123萬噸核廢水排進太平洋。面對世界各國,尤其是周邊各國的譴責,日本前首相菅義偉表示:之所以要把核廢水排入太平洋,是被逼無奈的選擇。福島核電站3.11大地震泄漏事故發生後,核反應堆損壞發生熔毀,為了給它們降溫,日本採用了水冷卻的辦法,因此產生了大量的核廢水。

材料二舟山漁場位於杭州灣以東,長江口東南的浙江東北部,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漁場,是浙江省、江蘇省、福建省和上海市三省一市及台灣漁民的傳統作業區域。以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墨魚(烏賊)四大經濟魚類為主要漁產。

(1)分析洋流對於日本排放核廢水產生的影響。

(2)分析我國舟山漁場的形成成因。

【答案】(1)擴大了污染物影響的範圍;加速了日本附近海域污染物凈化的速度。

(2)台灣暖流與沿岸寒流交匯,海水動盪,養分上浮,為魚類帶來大量營養物質及餌料;位於大陸架位置,面積廣闊,光照充足,水溫適宜;位於長江入海口附近,營養物質聚集。

【分析】本題以日本核廢水排放和舟山漁場的相關資料為背景信息,考查洋流對海洋污染物的影響、漁場的成因等知識,要求考生準確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調動與運用地理知識回答問題。

(1)

洋流對於日本排放核廢水產生的影響可以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進行分析,有利影響是洋流使污染核廢水的濃度降低,加快凈化速度;不利影響是使污染範圍擴大。

(2)

漁場的成因可以從餌料、生存空間、水溫、光照等方面進行分析。舟山漁場位於台灣暖流與沿岸寒流交匯處,海水動盪,養分上浮,繁殖了大量的浮游生物,為魚類帶來大量營養物質及餌料;地處亞熱帶海區,水溫適宜;位於大陸架位置,面積廣闊,光照充足;位於長江入海口附近,河流攜帶大量營養物質,有利於魚類的生存。

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註: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各地理公眾號等,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標註來源轉載、文末點擊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fdc6ba1dedd75b891534f9aa3528f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