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式步兵炮是日軍在上世紀3、40年代使用較多的輕型火炮,它以輕巧靈活為人稱道,也有人認為它是二戰日軍最好的火炮之一。其實好與不好是相對的,要是把它放在同時期歐洲戰場可能就算不上好了,從綜合實力來說同級別火炮中比92式好的火炮並不少,例如捷克的VZ28 37/70,還有我們今天的主角M1904 76毫米山炮。
M1904 76毫米山炮也被稱為M1904 3英寸速射山炮,是俄國在1904年研製的武器,從時間上可比1930年定型的92式要早得多,當時俄國認為手裡的M1883 2.5英寸山炮(64毫米口徑)已經過時了,因此提出研製3英寸(76.2毫米口徑)山炮替換它。
早在幾年前俄國就測試了一種外國的75毫米速射炮,雖然沒有正式採購,但是75毫米口徑的彈藥給俄軍留下了印象,因此把新山炮的口徑定為3英寸,當時向國外的多家軍火公司提交了要求,但只有少數回應,其中克虜伯最豪橫,雖然本公司「沒有此種口徑的火炮數據」,不過很快就可以「重新設計一款」,這事最終落到了本國的奧布霍夫鋼鐵廠頭上,因為海軍某位人物要求鋼鐵廠加入,可能是考慮到扶持本國企業吧,這一舉動直接導致克虜伯、施耐德這些大公司退出競爭。
M1904結構很輕便,當時軟後坐系統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設計師也將它運用到火炮上,不過炮管並沒有耳軸,它通過類似於把手的結構卡在一個側看呈矩形的框架中,上下框架內有液壓彈簧後坐設備,炮管射擊方向調整的時候連同整個框架一起運動,炮架後方帶有駐鋤。
火炮結構低矮,戰鬥重量330千克,炮管俯仰角度在-10°~25°,水平射界很窄,只有左右各3°。它發射破片彈和榴彈,炮口初速度290米/秒,最大射程約4200米,射速約每分鐘6發。
1904年2月日俄戰爭打響,戰爭增加了裝備需求,前線陸軍迫切希望M1904趕快服役,總共下了294門火炮訂單,預計用來裝備32個炮兵連,每個連下轄8門火炮。戰爭後期只交付了部分火炮,在戰鬥中與日軍的31式山炮相比各有長短,日軍火炮射程遠了約2千米,但射速很慢,M1904射速快,但是當時只配發了破片彈,限制了戰場發揮。
1908年時火炮進行了一次升級,除了配發更強的炮彈提高出膛速度到381米/秒,還設計了一面炮盾,後續增加了穿甲彈、燃燒彈、煙霧彈,還有一種版本沒有採用輪式炮架,而是安裝在炮座上用於固定陣地,主要在要塞使用。一戰期間俄軍使用了這種火炮,一戰過後就很少露面了,芬蘭軍隊曾繳獲過4門,服役了較長時間。
雖說M1904是作為山炮設計的,其實它的總體表現跟後來的步兵炮很接近,與一戰時期的同類型山炮相比也還不錯,它最大的問題是無法拆解運輸,時時刻刻都要馬匹牽引行軍,對山地部隊不太友好,太費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