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藥輸出能力是衡量一件武器性能優劣的重要指標,尤其是火炮這種重火力裝備,誰在單位時間裡輸出更多彈藥覆蓋目標,就能在戰場上占據更多的優勢。重迫擊炮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陸戰武器,它的彈藥威力與同級別的榴彈炮差不多,不過單門火炮裝填較慢,短時間火力爆發能力弱。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奧地利NORICUM Maschinenbau und Handel GmbH公司提出了速射迫擊炮概念,也就是開發一種可以快速射擊的120毫米迫擊炮系統,系統被命名為SM-4,SM是Salvo Mortar的縮寫,意思是「齊射迫擊炮」,4指的是一套系統擁有4門迫擊炮。
設計師希望通過相對簡單的結構達到目的,起初在烏尼莫克U1700L卡車上構建平台,製成一種輪式自行迫擊炮。與一些其他開放式的自行迫擊炮一樣,SM-4系統其實是一個附加的配套設備。
4門120毫米迫擊炮並排安裝在一個由液壓設備翻轉的平台上,車輛機動的時候液壓系統向上收起迫擊炮,炮管平放在卡車車廂甲板上,展開後將底板觸地吸收射擊時的後坐力。4門迫擊炮聯動,俯仰射界在45°~79°,它還能進行一定程度的水平調整,調整範圍共28°。
雖然這款自行式迫擊炮擁有很高的機動性,能方便地用大型運輸機空運,理論上可以同時發射4發炮彈,但它是失敗的設計。迫擊炮選擇的是北約標準的120毫米重迫擊炮,炮口裝填,緊密排列的4門炮意味著多名裝填手無法施展開來,炮彈的重量、尺寸也不允許1人同時為2門以上的炮裝填彈藥,如此一來多炮管的優勢發揮不出來。
不過在持續射擊的時候可以在不同炮管之間輪換著發射,有利於炮管降溫;系統還有一個問題就是4門迫擊炮聯動,以2發或4發齊射的時候會產生不利震動,相互影響射擊精度。
設計師隨後建造了第二部SM-4,它的結構有所優化,例如液壓缸的位置從系統的兩側改到了中間位置,有新的底座,系統被安裝在履帶式在載具上測試。新的系統在射擊時穩定性更高一些,但並沒有其他有價值的技術改動。
據說奧地利軍方曾想用SM-4系統取代牽引式的M101 105毫米榴彈炮,這種火炮是1941年開始量產的火炮,在80年代已經落後了,最大射程不到12千米。SM-4系統的120毫米迫擊炮採用25倍口徑炮管,發射北約標準彈藥,彈藥最大射程約11.5千米,威力與105毫米榴彈炮差不多。
不過軍隊還是沒有接受SM-4,原因主要在於它的裝填方式,4門火炮都需要獨立裝填,這個過程完全靠人力完成,實際上根本無法發揮出4門迫擊炮應有的火力輸出效果,人們認為應該給這套系統設計一套可同時裝填的裝彈系統,這在成本上可能不太現實,目前有裝彈機的迫擊炮多選擇後膛裝填型號,例如瑞典的「阿莫斯」、蘇聯的「矢車菊」,SM-4的炮口裝填系統開發起來可能在成本上偏高,背離了簡單可靠的設計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