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歷史的火炬照亮前行的路

2024-05-15     求是網

用歷史的火炬照亮前行的路

巨 力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

在這樣一個有特殊意義的節點,習近平主席應法國總統馬克龍邀請,5月初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的最重要議程,是一次傳承友誼、增進互信、提振信心和開闢未來之旅。兩國元首進行了長時間、高水平戰略溝通,就進一步發展中法關係達成多項共識,必將引領中法關係迎來下一個更輝煌的甲子,不斷邁上新的更高水平。

60年前,毛澤東主席和戴高樂將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氣,作出中法兩國建交的歷史性決定,打開中西方交往合作的大門,為處於冷戰中的世界帶來希望。習近平主席這次訪問法國時高度評價這一歷史性決定的重大意義,「在冷戰正酣的背景下,作出這一獨立自主決定是極為不易的,事實證明也是正確和富有遠見的」,強調要「傳承中法建交精神,共促世界和平發展」,「雙方應該堅守獨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遠矚、互利共贏的建交初心,並為其注入新的時代內涵」,「用歷史的火炬照亮前行的路」。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法國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並率先同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西方大國,中法關係具有珍貴歷史、獨特價值和重要使命。當今世界很不安寧、面臨重重風險,人類發展站在新的十字路口。面對何去何從的時代之問、世界之問,無論是為中法關係指引未來,還是為人類進步探索方向,值得一切珍愛和平、堅持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回到60年前,走近那段風雲激盪的歲月,了解那場「外交核爆炸」背後的故事,從中汲取「超越時代的大智慧大勇氣」,走穩走好前行的路。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為結束百餘年來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完整的基礎上同各國建立新型的外交關係,創造了根本政治前提。經歷了被人奴役任人宰割悲慘境遇的中國人民,最懂得國家獨立、世界和平的寶貴。肩負歷史和人民的重託,新中國的開國元勛們堅定不移將捍衛國家獨立和主權作為外交政策的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並努力為鞏固新政權、建設新中國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

新中國的建國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宣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

毛澤東主席在開國大典上莊嚴宣告:「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係。」

以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基石,新中國開始登上世界舞台,在帝國主義的封鎖遏制和風雲變幻的國際鬥爭中迅速站穩了腳跟、贏得了朋友。正是因為對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共同追求,中法兩國逐漸走到了一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一方面實施「馬歇爾計劃」,以經濟援助為槓桿,控制急需資金恢復元氣的西歐各國;一方面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依仗其各方面優勢,對「盟友」發號施令,並以共同利益為藉口,把他們綁在美國的侵略和戰爭政策的車輪上。為此,以法國為代表的西歐一些國家同美國發生了「誰是歐洲的主人」的爭論和分歧,雙方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矛盾不斷增加。尤其是1958年戴高樂將軍重新執掌法國後,法國不斷強調維護國家主權、民族利益的獨立自主方針,法美之間的裂痕不斷擴大,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愈演愈烈。

  • 當地時間2024年2月6日晚,中國駐法國大使館舉辦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2024年春節招待會。圖為來賓在招待會現場觀看中法建交60周年圖片展。 中新社記者 李洋/攝

毛澤東主席敏銳地覺察和把握了這一變化,對戴高樂將軍堅持獨立自主的做法很是讚賞:「他有勇氣同美國鬧獨立性。他不完全聽美國的指揮棒,他不准美國在法國建立空軍基地,他的陸軍也由他指揮而不是由美國指揮」,「法國在地中海的艦隊原來由美國指揮,現在他也把指揮權收回了。這幾點我們都很欣賞」。

歷史的偶然,蘊含著深刻的必然。1963年,美蘇為加強核壟斷,共同炮製了《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中法兩國事先並未溝通,但不約而同拒絕簽字。談及此次「偶然」,周恩來總理表示,「因為我們有共同性,我們都要維護自己的獨立和主權,不願受任何外國的干涉和侵犯,我們都贊成在國際上應該維護世界和平,不允許幾個大國壟斷世界事務」。

一個是東方社會主義大國,一個是西方資本主義大國,但有著獨立自主的精神共鳴。正是兩國在奉行獨立自主原則立場上的一致,為中法建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3年10月,戴高樂將軍派法國前總理富爾作為特使並攜帶他的親筆信訪華。臨行前,他交代富爾,「您在會談中要指出我們對中國目前各方面現狀的評價:她的人民和疆域潛力令人刮目相看」,「無論出於常理、傳統還是對未來的考慮,法國準備發展法中雙邊關係」。

基於獨立自主的精神共鳴,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中國政府決定積極回應法國同中國發展良好關係的意願,推動中法建交。中方給予了富爾最高規格的禮遇,毛澤東、劉少奇分別接見了富爾,周恩來、陳毅與富爾先後在北京、上海等地進行了6次會談。

經過反覆溝通,中法達成3點默契:一是法國政府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代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二是法國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和地位;三是中法建立外交關係後,在台灣的所謂「中華民國」政府撤回它駐在法國的「外交代表」及其機構的情況下,法國也相應地撤回它駐在台灣的外交代表及其機構。在3點默契的基礎上,中法達成了直接建交、互派大使的方案。

1964年1月27日,中法發表聯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一致決定建立外交關係。兩國政府為此商定在三個月內任命大使。」在冷戰正酣的背景下,中法兩國勇毅突破冷戰藩籬、跨越陣營鴻溝,實現了跨越亞歐大陸的歷史性握手,體現了兩國領導人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超凡卓越的政治遠見。

「我們做個朋友,做個好朋友。」1964年1月30日,中法宣布建交3天後,毛澤東主席在北京會見法國議員代表團時談到兩國的共同點,「你們不是共產黨,我也不是你們的黨;我們反對資本主義,你們也許反對共產主義。但是,還是可以合作。在我們之間有兩個根本的共同點:第一,反對大國欺侮我們。就是說,不許世界上有哪個大國在我們頭上拉屎拉尿。我講得很粗。不管資本主義大國也好,社會主義大國也好,誰要控制我們,反對我們,我們是不允許的……第二,使兩國間在商業上、在文化上互相往來」。

次日,一場上千人參加的新聞發布會在法國愛麗舍宮舉行。戴高樂將軍在演講中闡述了對中國和中法建交的看法。他讚嘆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中國本身的龐大、它的價值、它目前的需要和將來的廣闊前途,使得它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心和注意」。他認為,法國同中國建交「只不過如實地承認世界」,「目前還在等待的某些政府,遲早會覺得應該仿效法國」。隨後的國際格局變化,完全印證了他的預言。西方國家掀起了一波與中國的「建交潮」。義大利、加拿大、比利時、葡萄牙等西方國家紛紛表示,願同中國討論建交問題。

戴高樂將軍一直對中國有著深深的嚮往,對毛澤東主席十分崇敬,曾多次表示希望能訪問中國,並稱自己回憶錄的終章將是「與毛澤東見面」。然而1970年11月,他因病突然離世。歷史最終沒有安排兩位偉人一次握手的機會,但他們在東西方兩個大國之間架起友誼的橋樑,不僅開啟了兩國關係的新紀元,也在中國同西方世界之間打開了相互認知和交往的大門,為推動世界格局朝著對話和合作的正確方向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春末夏初之際,草長鶯飛,正是法國的美好時節。習近平主席訪問法國期間,馬克龍總統特別邀請習近平主席夫婦訪問承載著他童年美好回憶、對他具有特殊意義的上庇里牛斯省。圖爾馬萊山口「牧羊人驛站」,屋外,春雪紛飛,雲海浩渺;屋內,兩國元首夫婦憑窗而坐,遠眺群山,品當地特色美味,論天下風雲際會。這是中法友誼新的時代書寫。

「我希望通過這次訪問,鞏固兩國傳統友誼、增進政治互信、凝聚戰略共識、深化各領域交流合作,用歷史的火炬照亮前行的路,創造中法關係更加美好未來,為世界和平、穩定、發展作出新的貢獻。」習近平主席此次訪法抵達法國巴黎奧利國際機場發表書面講話時,坦誠地表達了這一願望。從與中法企業家代表匯聚一堂,到出席盛大的歡迎宴會;從愛麗舍宮的熱烈會談,到南法山區的溫馨聚會;從互贈書籍,在偉大的作品中感受文化的力量、思想的激盪,到發表《中法關於中東局勢的聯合聲明》,為維護地區穩定、捍衛公平正義發出強有力的呼聲……訪問期間,中法兩國元首密切互動,充分展現了中法關係的溫度和高度。

60年是一個甲子的輪迴,寓意著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回望過去,正是對「獨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遠矚、互利共贏」建交精神的堅守和弘揚,中法關係在國際風雲變幻中乘風破浪,始終走在中國同西方國家關係前列,成為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相互成就、共同前進的典範。展望未來,習近平主席強調必須「傳好歷史的接力棒,弘揚中法建交精神並為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雙方要堅持獨立自主,共同防止「新冷戰」或陣營對抗;堅持相互理解,共同促進多彩世界的和諧共處;堅持高瞻遠矚,共同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堅持互利共贏,共同反對「脫鉤斷鏈」。站在中法關係的新起點,習近平主席為中法關係的下一個60年擘畫了「繼往開來」的藍圖。

「中法作為兩個有獨立自主精神的大國,在歷史長河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迸發出巨大能量,影響世界行進方向。」中法攜手既是兩國人民之福,也是世界人民之幸。作為東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中法建交和中法關係健康發展的歷史啟示遠不止於兩國關係。對世界各國來說,都可以從中找到國與國交往的正確之道。

——走獨立自主之路。60年來,中法歷代領導人始終「不畏浮雲遮望眼」,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和處理雙邊關係。中法交往的每個高光時刻,背後都有獨立自主這一有力因素作支撐。走自主的道路,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沒有一個國家、沒有一個民族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後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各國都應做自己命運的主人,不做任人擺布的棋子,在國際事務中保持客觀公正立場,獨立自主地作出判斷和決策。

——走相互理解之路。習近平主席指出,相互理解,是中法關係發展的重要基石。馬克龍總統也表示,真正的友誼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中法兩國通過不斷的交流互動增進了理解、加深了友誼,為兩國各領域合作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進國家關係發展的基礎性工程。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礎就越牢固、越廣泛。各國應摒棄一切傲慢和偏見,多來往、多交流,加強不同文明交流對話,通過坦誠深入的對話溝通,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認同,從而增進戰略互信,減少相互猜疑,做到相知相親、互信互敬。

  • 當地時間2024年1月16日晚,以「共同向未來」為主題的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大型文藝晚會在巴黎舉辦。圖為法國寶麗聲童聲合唱團演唱歌曲。 中新社發

——走和平共處之路。今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70年前,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當今世界很不太平,冷戰思維陰魂不散,地緣衝突牽動人心。仇恨和戰爭,只會帶來災難和痛苦;唯有和平共處,才能實現共同發展繁榮。中法關係發展的歷史證明,冷戰思維、陣營對抗不是相處之道,不同制度、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間完全可以和平共處、友好合作。各國應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一現代國際關係重要準則,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反對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

——走互利共贏之路。60年來,中法是共贏的夥伴,雙邊貿易額比建交之初增長了近800倍,中國已成為法國在歐盟外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法國是中國在歐盟的主要貿易夥伴,兩國經濟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強大共生關係,不僅惠及雙方人民,也有力推動了世界經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弱肉強食、贏者通吃是一條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各國應該順應歷史大勢,堅持合作、不搞對抗,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努力把互利合作「蛋糕」做大,相互成就發展繁榮的美好願景。

世界何去何從,取決於人民的選擇。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各國人民有智慧、有勇氣、有能力,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攜手前行,共同開闢通向和平、安全、繁榮、進步的人類發展之路。

來源:《求是》2024/10

作者:巨 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a8aad8087882c605702b302a7fdd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