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戎馬,為了中國革命事業奉獻了畢生的心血。面對炮聲如雷,槍彈如雨,他鎮定自若,戰場上,面對敵人,他從不心慈手軟,但是戰場下,面對戰俘,他卻給予著人文主義關懷。
正是他的人文主義關懷感化了敵人,所以,1982年,開國中將楊國夫病逝後,追悼會上出現了一群日本人悼念他。
為將,所向披靡。為人,更是格局豁達。
這位開國將軍是誰呢?
他正是楊國夫楊將軍。
楊國夫
楊國夫將軍,一生戎馬
楊國夫,於1905年出生在安徽省霍邱縣的一個貧農家庭。打小他就知道生活不易,更是見識到了地主階級對於勞動人民的壓迫。所以,當共產黨集結農民武裝力量反抗地主階級壓迫時,他立馬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投身革命建設中去。
1927年,他先是加入到農民協會中建設革命;1928年,他成為了地下黨的交通員,為革命貢獻綿薄之力;1930年,他正式轉入中國共產黨。
他是中國共產黨優秀的共產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
除了他的黨性和覺悟,他的一生,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的軍旅生涯和他的將帥之才。1929年初,剛剛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的他便率領著一支18人的小分隊,活躍在湖北一帶,冒著風險完成了多次任務。
楊國夫
1930年,年僅25歲的楊國夫就任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一營連長;1932年3月起,他就從連長變成了營長。在這之後,更是級級高升,1934年3月起,先後任紅四軍第三十軍二七O團副團長,團長。
1935年,紅軍長征過草地之際,他更是屢創佳績,六天艱苦行軍,但是他帶領的隊伍僅減少倆人,他的領導才幹可見一斑。這一次,他的事跡被刊登在報紙上,也讓軍隊更多的人認識到了他。
1936年12月,任紅一軍團第四師十二團團長。
抗日戰爭爆發之際,他還是陝北紅四師12團團長。
楊國夫與其戰友
抗戰期間,他帶領著他的隊伍對敵人窮追猛打,採用共產黨的游擊戰策略,幾次截斷敵人的運輸和支援。在他的帶領下,清河區、渤海區抗日根據地就這樣創建了起來。
而且他的軍事思想獨特,在他看來,日軍「掃蕩」過於頻繁,不能硬碰硬,一直追著打,要尋找有利地形作為掩護,集中力量搞平原游擊戰,不和敵人圍著鐵路打轉。這一主張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了清河區的對敵軍事戰略方針。
除此之外,他作戰更是有一種韌性,善於聲東擊西。清河區抗日根據地建立以後,他經常指揮士兵兵分三路,圍剿敵人的進攻。
1943年是清河平原戰鬥最頻繁最激烈的一年,這一年,他先後指揮拔掉了廣北三里莊、北隋、博興沙窩店子、墾區陳家莊、廣北斜里巴、清西王家莊、韓家堂、清東八面河等近二百個敵偽據點。
楊國夫
他指揮軍民集合在一起,粉碎了日軍的掃蕩,更粉碎了日軍的幻想。他用戰績開闢出了東部的廣大後方戰線,為清河區游擊戰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年內戰期間,他更是率眾抗擊國民黨四個軍的進攻數月有餘,為主力部隊爭取了寶貴的決勝時間,而且決斷有度,從不戀戰,有效地保存了有生力量。
一次又一次的決斷,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無不反映出他的才能和膽識,他是一位將領,更是一位軍人。
楊國夫與渤海軍分區戰友合影
優待戰俘,感化他們
戰場上,他是鐵骨錚錚拼刺刀的將軍。但是戰場下,他對於戰俘卻是關懷有加。在《關於對日軍俘虜政策的命令》中有明確的規定:對於被我俘虜之日軍,不許殺掉,並須優待之。
自從他抗大學習中聽了毛主席的講話,這便一直成為了楊國夫的堅持。
楊國夫對於戰俘,一直尊重有加,以禮相待。雖然條件艱苦,但是他的軍隊從來沒有苛待過戰俘。就算解放軍吃糠咽菜,但是給戰俘的糧食供應從來沒有缺過,最感人的是,他們還給戰俘們送去了肉食,這是最珍貴的糧食了。
他對待戰俘,總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希望這些被軍國主義思想蒙蔽的將士們可以看清歷史和現實,希望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錯誤,希望他們正確地直面錯誤,從而從內部瓦解軍隊力量,為我軍進攻蓄勢。
在他看來,敵人也許也有可以爭取之處,所以,他不放過每一個爭取的機會。
日本戰俘
終於,他的所作所為感化了戰俘。他們開始放下武器,開始努力地宣揚這場戰爭的意義。
後來,楊國夫成立了「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山東分部」,而這些被他所感召的戰俘,深入了日軍內部進行反戰宣傳,對瓦解日軍的戰鬥意志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同時也減少了我軍的傷亡。
他們不僅在前線拼死拼活,更在後方工作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從敵人內部入手,讓一切土崩瓦解。
楊國夫俘虜收容所對俘虜進行教育
他們很多人最後也相信,這樣一支人民軍隊一定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這些戰俘受到楊將軍照顧頗多,他們回國以後,還不忘解放軍得優待,對我軍得優待俘虜政策受益頗多。而且楊國夫將軍優待的幾名戰俘更是與楊國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中日建交後,他們還經常來看望楊國夫將軍。
1982年,在收到楊將軍病逝的消息,他們二話不說跨越重洋,向這位將軍送上一份屬於自己的最厚重的敬意和最誠摯的謝意。
楊國夫(左)
小結
歷史的結果向我們證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待俘虜政策是正確的選擇。中國人民解放軍優待戰俘這已經是共識。
優待戰俘是人文主義關懷的體現,是文化強度的彰顯。早在井岡山時期,偉人毛澤東就定下了寬待俘虜的政策,後來,更是成為了我軍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漫長的國內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優待戰俘策略取得了良好的聲譽和效果。
其實,戰爭期間,優待俘虜有三大好處:其一,可以消磨敵人的作戰意志。戰爭不僅是軍事力量的比拼,更是軍人意志力的比拼。如果我們採取優待俘虜的政策,那麼就可以一定程度上磨滅敵人,負隅頑抗,拚死抵抗的心理和意志力。
可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當士兵處於意志力薄弱乃至絕望的時候,如果他們知道我們採用的是優待俘虜政策,他們很大幾率就會放棄抵抗,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但是如果像德軍那樣對俘虜採用慘無人道的虐待政策,只會更加激發士兵的求生欲和作戰欲。
其次,對於二戰時期已經被軍國主義思想洗腦的日本士兵而言,中國解放軍的寬宏大量,會摧毀他們一直堅定的信念,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罪行,才能更進一步地從思想上讓他們認識到這場戰爭的錯誤和殘忍。
日本戰俘
其二,感化後的戰俘對於戰爭有特殊作用。二戰期間,日本戰俘後來很多都幫助過中國人民。他們不僅可以成為重要的情報人員,在前線戰場,也有特殊作用。
如果幫他們放到戰場上,很多時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戰俘聯合中國軍民一起擊潰了法國殖民者的艦隊。
其三,戰後國際形象和地位的影響。二戰後,法西斯政權統治下的國家都因為戰俘問題而被國際鄙視,而且會成為他們歷史上的污點。
正是因為這三大原因,所以人民解放軍才一直保持優待戰俘的優良傳統。很多時候,勝利不僅是軍事力量,更多的是人心所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lk5z3YBur8RWXSAZgL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