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便秘多發,預防有方法

2020-09-04     家庭醫學

原標題:秋燥便秘多發,預防有方法

秋燥引起的症狀之一就是便秘,同時還會伴隨有腹脹、口臭、肛裂、痔瘡、排便帶血,甚至出現汗出氣短、頭暈、心慌等一系列症狀。尤其對於老年人來講,便秘更是不可小覷,因為特別是平時患有高血壓、高血脂、腦動脈硬化、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嚴重便秘時可使血壓急劇上升,極易導致意外,造成猝死等。

很多人形容便秘是個折磨人的「小妖精」,雖然不是複雜性疾病,但是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影響極大。

秋燥便秘多發,預防有方法

季節變化是主要原因

「多事之秋」的便秘主要和季節有關。進入秋季後,天氣逐漸轉涼,早晚溫差加大,由於空氣濕度降低,天氣乾燥,人體內水分的過度蒸發,而且腸胃功能相對變弱,腸道也會因受燥氣損傷而變得乾澀,許多便秘患者的病情開始加重;一些原本沒有便秘的人,也容易在秋季感到大便乾結難解。具體來說,秋季便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空氣乾燥

此時空氣乾燥,加之水分補充不及時,容易造成大腸濕潤度不夠,糞便乾結後變硬,難以排出。

2.天氣轉涼

中醫認為,寒氣是導致便秘的直接原因。身體寒氣過重,血液循環欠佳,大腸功能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3.飲食過於精細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餐桌上的食物日益豐富,但高蛋白、高脂肪類食物偏多,纖維含量高的食物偏少。膳食纖維的攝入量減少,就會使腸道蠕動緩慢,造成排便不暢。

秋燥便秘多發,預防有方法

便秘也分實虛

既然秋燥是秋季便秘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療首先是潤燥,通過藥物和飲食祛除燥邪;其次是對證治療便秘。

中醫對於便秘的認識,有實證和虛證之分。

實證便秘臨床表現為大便乾結、排便不暢、口乾口臭、腹脹或痛、怕冷易汗等;虛證便秘則表現為大便困難,雖有便意而臨廁努掙乏力,四肢怕冷、頭暈目眩、小腹喜熱怕冷等。

因此,建議大家在就診時要儘量多告知醫生自己平時便秘的症狀,以利於醫生辨證分型論治。一般來說,服用中藥湯劑3~7天後,便秘的情況都會有明顯好轉。

做好預防保健很重要

1.常吃潤燥食品

百合、蜂蜜、銀耳、胡蘿蔔、山藥等都是很好的潤燥食物。

2.調整飲食結構

主食不要太精過細,要注意多吃些粗糧和雜糧。因為粗糧、雜糧消化後殘渣多,可以增加對腸道的刺激,利於大便排泄。另外,要多食富含纖維素的蔬菜,如韭菜、芹菜等。同時保證充足因飲水,使腸道得到充足的水分可利於腸內容物通過。

3.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對於還沒有良好排便習慣者,建議每天早晨去廁所蹲5分鐘左右,經過一段時日建立正常的排便習慣。

4.積極鍛鍊身體

散步、跑步、深呼吸、太極拳、轉腰抬腿等,可使胃腸活動加強,食慾增加,提高排便動力,預防便秘。腹部按摩也可預防便秘,從右下腹開始向上、向左、再向下順時針對向按摩,每天2~3次,每次10~20圈。

(文/顏英傑 江蘇省中醫院)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關注公眾號《家庭醫學》,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QCkWHQBd8y1i3sJrmm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