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地理要知道的75個地理名詞微專題 | 坡向問題

2023-10-20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學好地理要知道的75個地理名詞微專題 | 坡向問題

1、環境:是相對主體而言的。那些圍繞著主體、占據一定空間、構成主體存在條件的諸種物質實體或社會因素,就是該主體事物的環境。

2、地理學:就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科學。

3、地理環境: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表層。是由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相互重疊、相互聯繫所構成的整體。

4、超外圈(或磁層、磁圈):向外擴展到外圍空間的磁力線所構成的地球外部磁場。

5、外圈(或大氣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集聚在地球周圍所形成的包層,自上而下分為散逸層(擴散層)、電離層(暖層)、中間層(高空對流層)、平流層、對流層。

6、地球表層:大氣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錯重疊、互相滲透的複雜綜合體。

7、不連續面:地震學家把對地球深處地震波傳波速度發生急劇變化的地方。

8、莫霍洛維奇面或M介面:地殼與地幔之間的不連續面(或間斷面)。19201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發現。

9、康拉德面:地胯鋁層與矽鎂層之間的不連續面(或間斷面)。由地震學家康拉德發現。

10、古登堡面:地幔與地核之間的不連續面(或間斷面)。192019年由美國地震學家古登堡發現。

11、萊曼面:內、外地核之間的不連續面(或間斷面)。1936年由丹麥地震學家萊曼女士發現。

12、上下成層的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層內理化性質較為一致,圈層之間的關係較為簡單,表現為上下成層的組合形式。

13、相互交織的組合形式:在海陸表面附近的大氣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則表現為相互交織的組合形式。

14、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龐大的物質系統。其組成包括自然地理環境的各種物質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質運動所構成的各種動態體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15、部門自然地理學:研究組成自然地理環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16、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綜合特徵的自然地理學的分支學科。

17、區域自然地理學:研究一定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某個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環境的綜合特徵。

18、天體:宇宙中各種星體和星際物質的總稱。肉眼可見的天體有恆星、星雲、行星、衛星、慧星、流星等。

19、恆星:由熾熱氣體(等離子體)構成的,能自行發光發熱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

20、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時間所走過的距離稱為1光年。1光年=94605×108(億)Km=3×108m/s(光速)×365天/年×24小時/天×60分/小時×60秒/分。

21、秒差距:恆星周年視差為l"時的恆星距離叫做1秒差距。如圖2.1所示:當星日連線和星地連線的最大張角為1"時,該星日距離長度定義為1秒差距。

22、變星:在較短的時間內(幾年或更短)亮度發生明顯變化的恆星。

23、幾何變星:是指兩顆星的幾何位置發生變化,即二者相互遮掩而引起亮度變化的星,又稱為食變星。

24、脈動變星:是由於恆星的體積作周期性的膨脹和收縮而引起亮度變化的變星,約2/3的變星屬此類。

25、爆發變星:是因為恆星本身的爆發現象而引起亮度突然變化的變星,如新星和超新星。

26、新星:光度在幾天內突然增加9個星等以上,亮度增大幾萬倍至幾百萬倍的變星。

27、超新星:若光度增加更大,亮度增大到1000萬倍至l億倍以上的變星。

28、中子星:是指由中子組成的恆星。

29、脈衝星:就是具有強磁場的快速自轉的中子星。

30、黑洞:巨大質量高度集中在很小的體積內,密度極大,引力大到任何物質無法逃脫,輻射也被禁錮出不來的天體。黑洞不發光,但可根據其強大的引力場,推測它的存在。目前認為可能是黑洞的天體是天鵝座X-1。

31、銀河系:是指太陽所在的整個星系,是比太陽系更高層次的龐大天體系統,是由構成銀河系的氣體、塵埃、恆星、星團以及星雲所組成的密集區。

32、宇宙年:太陽以3萬光年為半徑繞銀心作圓周運動,旋轉速度約250km/s,周期約2.5億年,稱為一個「宇宙年」。

33、河內星雲(簡稱星雲):由銀河系內的氣體和塵埃物質組成的看似雲霧狀的天體。如獵戶座大星雲等。

34、河外星雲或河外星系:在銀河系以外,類似銀河系的龐大的恆星集團,由於它們距離太遙遠,看上去也是雲霧狀天體,稱為河外星雲或河外星系。如仙女座大星系等。

35、本星系群:以銀河係為中心,半徑為300萬光年的空間,包含約40個星系組成的星系群體。除銀河系之外,仙女座大星系、三角星系、大小麥哲倫星系等,都是本星系群的成員。

36、紅移:天體光譜中某一譜線相對於實驗室光源的比較光譜中同一譜線向紅端的位移,這一現象叫天體光譜的紅移,簡稱紅移。

37、太陽系:由中心天體太陽及其巨大引力作用下,環繞太陽運行的行星、衛星、小行星、慧星、流星體和行星際物質所組成的天體系統。

38、行星: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近似球狀的天體。在太陽周圍分布著九大行星。

39、衛星:圍繞行星運動的天體。

40、人造天體:當今天空中運行的人造衛星、宇宙火箭、行星際飛船和空間實驗室等,統稱人造天體。

41、小行星: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數以萬計的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徐道之間,構成小行星帶。少數小行徐道可伸入到木星和土星之間。在地球周圍空間也有極少量的小行星在運行著。

42、慧星:呈現雲霧狀的獨特外貌、以扁長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的質量較小的天體。

43、太陽輻射太陽以電磁波形式不斷地向外輻射能量,稱為太陽輻射。

44、太陽活動:是指發生在太陽大氣層局部區域的、在有限時間間隔內的各種物理過程的總稱。主要表現為太陽黑子、光斑、譜斑、耀斑、日珥和太陽射電等變化現象。其中,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的明顯標誌,耀斑是太陽活動最急劇猛烈的形式。

45、電離層:距地面約80-150km的大氣層,在太陽紫外線、x射線、粒子輻射的作用下發生電離,稱為電離層。

46、磁擾:太陽活動引起地球磁場的不規則變化,叫做「磁擾」。十分強烈的磁擾現象稱為「磁暴」。

47、慧星:是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體積龐大、質量較小、呈雲霧狀(或帶慧尾)的天體。

48、流星:在行星際空間,遊蕩著無數的塵粒和固體塊,稱為流星體。

49、哈雷慧星:以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名字命名的平均回歸周期為76年的彗星。

50、流星現象:當流星體穿過地球大氣時,具有很高的速度,因摩擦而發熱發光,人們可看到一條亮光劃破夜空,這就是流星現象。流星一般在離地面80-120km高空才開始發光。

51、隕石:大塊流星體穿過地球大氣層後尚未燃盡,其剩餘部分落到地面上成為隕石。

52、二體問題:將兩個天體看成質點,研究它們按萬有引力定律相互吸引的運動規律,稱為「二體問題」。

53、攝動:任何行星除受太陽引力外,還要受到其他天體引力(攝動力)的影響,使天體的運動偏離二體軌道的現象,被稱為「攝動」。

54、日月會合運動:由於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同時,地球還在繞太陽公轉,同時二者又存在著速度差異,因此從地球上看,月球相對於太陽也產生相對運動,稱之為日月會合運動。

55、月相:月球由於反射太陽光才被人們看見,當月球與太陽處於不同的相對位置時,從地球上看來,月球的視形狀就會發生周期性的圓缺變化,稱為月球的位相,簡稱「月相」。

56、同步自轉:月球的自轉方向和周期與它公轉相同,天文學上稱這種自轉叫「同步自轉」。所以人們總是只看到月球的半邊臉。

57、日食:在日月會合運動中,當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朔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幾乎在一直線上時,月球遮住了太陽,在地球上處於月影區域的觀察者,看不見或看不全太陽的現象稱為「日食」。

58、月食:在日月會合運動中,當月球運行到和太陽相對的方向(望日)、且日、地、月三球恰好或幾乎在一直線上時,月球進入地球的影子,在地球上處於夜半球地區的觀察者,看不見或看不全月球的現象稱為「月食」。

59、地平圈:我蜜察天體出沒升降的狀況都是相對於當地的地平面而言的。人們把地平面無限擴大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稱為地平圈。

60、晨昏線: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太陽的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球,處於白晝狀態,稱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處於黑夜狀態,稱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稱為晨昏線。

61、時刻:是指無限流逝時間中的某一瞬間,就像時間尺度上的刻度與標記,用以確定事件發生的先後,如:年號、月號、日號、時、分、秒等。

62、時段:是指任意兩時刻之間的間隔,用以衡量事件經歷的長短,如:年數、月數、日數、時數、分數、秒數等。

63、地方時:以本地子午面作起算平面,根據任意量時天體所確定的時間。如量時天體分別為春分點、真太陽、平太陽所測量的地方時分別為地方恆星時、地方視時、地方平時。

64、時區:是指使用同一種時間制度的區域,理論上全球共分24個時區。

65、日界線:由於東12區和西12區各跨7.5°合作一區,稱為東西12區,並以180°經線為中央經線。1884年起國際規定180°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起止線),簡稱日界線。

66、區時:理論上各時區均以本區中央經線的地方平時,作為區內共同使用的標準時,亦稱該區區時。

67、法定時:事實上,使用同一種時間制度的現實時區,總是受政區界線約束的,而現實時區使用的標準時由法律規定,稱為法定時。

68、世界時(UT):1928年國際天文聯合會決定將零時區的區時(本初子午線的地方平時,即格林尼治時間)稱為世界時。顯然世界時是以「地球自轉鍾」所計量的地方平太陽時。

69、原子時(IAT):利用原子穩定的電磁震盪周期所計量的時間系統。原子鐘是一個與「地球自轉鍾」毫無關聯的守時系統。

70、協調世界時(UTC):由於地球自轉的不均勻性,勢必導致世界時與原子時計時系統產生時刻差,因此便產生了協調世界時。

71、曆法:根據日、月的運行規律安排年曆的法則。如太陰曆、太陽曆、陰陽曆。

72、大地水準面:就是全球靜止海面,它是假設占地表四分之三的海洋表面完全處於靜止的平衡狀態,並把它延伸通過陸地內部所得到的全球性的連續的封閉曲面,曲面上處處與鉛垂線垂直。它是陸地上海拔的起算面。

73、地殼:是指地表至第一個不連續面之間的圈層。這個不連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2019年發現的,故取名莫霍洛維奇面。地殼的平均厚度約24.4km,但厚度的變化很大,各地不同。

74、地幔:是指莫霍面至2900km深處的第二個不連續面之間的圈層。這個不連續面是美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於192019年發現的,故取名古登堡面。根據地幔物質組成的差異,又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

75、地核:是指古登堡面以下直到地球中心的圓層。因為在約5150km深處存在一個不連續面,這個不連續面是丹麥地震學家萊曼女士在1996年發現的,叫做萊曼面,因此2900-5150km範圍叫外地核,據推測可能是液態的。由5150km直到地心則為內地核,內核物質可能侍態的。組成地核的主要物質是鐵、鎳為主的金屬。

01

自然地理環境組成要素

構成自然地理環境的要素有: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

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見下圖)

02

地形要素不同尺度表現

地形是自然地理環境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要素,對氣候、水文、土壤、生物(植被)等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地理要有時空觀,同樣也要注意尺度觀---空間尺度、時間尺度

1

大尺度(宏觀)的地形,我們一般考慮的是地形類型

2

小尺度(微觀)的地形,我們一般考慮的是地形部

03

地形中的坡向問題

坡向是地形部位更小尺度的一種地形特徵,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陰坡、陽坡;迎風坡、背風坡等。

1

陰坡與陽坡問題

正如古代文獻所言「水北為陽, 山南為陽、水之南山之北為陰」 (《左傳》) , 原因是以前的中原地區指的是黃河中游一帶,這一帶在北回歸線以北的,終年都不會有太陽直射的,陽光只會從南面照射.所以對於山來說山的南面是可以被太陽照到的也就是有陽光為陽,而北面則為陰;相反對於低於地平面的水系來說太陽也不會照到河流的南岸只會照到北岸所以水北為陽南則為陰!!其實想一想就明白啦,主要是水那個理解成水岸就好了

作為地理學的術語, 陰坡與陽坡提出的依據是實地考察中發現的坡向與氣候、土壤、植被的差異。

1、陰坡與陽坡的氣候分異

氣候是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主導性因素。坡向的氣候分異是造成山地自然地理環境其他因素分異的基礎。陰陽坡的氣候分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坡向與太陽輻射

太陽輻射一般是討論地表水平方向獲得太陽輻射的變化, 其基本規律是:地表獲得的太陽輻射總量大致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但在高考地理試題中, 卻出現了關於「不同坡向獲得的太陽輻射差異」問題。

題目1

(材料)下圖表示:27°N某地坡向 (坡度為10°) 對地表獲得太陽輻射的影響 (只保留各小題的正確選項) , 縱坐標表示該地坡面與地平面獲得太陽輻射量的比值 (僅考慮地球運動和地形因素) 。完成 (1) ~ (2) 題。

1. 該地坡向對地面獲得太陽輻射影響最大的季節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 若坡度從10°增大到15°,則a點的數值將( )

A. 增大

B. 減小

C. 先減小再增大

D.先增大後減小

【答案】 1.D 2.A

【解析】

1. 題考查學生的讀圖能力, 直接區分圖中曲線的彎曲程度即可判斷正確答案, 試題難度較小.坡向對地面獲得太陽輻射的影響大小可通過圖中曲線的彎曲程度來判斷,彎曲度越大,說明影響越大。圖中四條曲線可以看出,1月曲線變化幅度最大,因此冬季坡向對地面獲得太陽輻射影響最大。

故本題正確答案為D。

2. 小題難度較大, 其答案與材料的研究結論相關.a位於1月份的曲線上,如果坡度增大,則當地坡面的正午太陽高度將會增大,坡面上獲得的太陽輻射量也將增大,而地平面獲得的太陽輻射不變;因此比值也將增大,即a點的數值將增大,故本題正確答案為A。

(2)坡向與氣溫

南枝向暖北坡寒, 一樣春風有兩般。從陰陽坡的角度來看, 同一山地, 通常都是陰坡氣溫低, 陽坡氣溫高。近年來, 高考地理試題考查陰陽坡與氣溫, 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

陰坡與陽坡氣溫大小的差異

題目2

(材料)古人登上大別山主峰 , 不禁感嘆南北兩側的景色:「山之南山花爛漫, 山之北白雪皚皚, 此山大別於他山也!」下圖所示灌區是我國高產農田建設的重點區域之一,該區水利工程具有「蓄、引、提、排相結合」的特色. 國家大力推進信息化、工業化協同發展,實施精準扶貧政策,為大別山區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帶來新契機.

(1)推斷古人登山的季節,分析該季節南北景色差異的原因.

(2)簡述形成該特色的自然條件,說明灌區水利工程在高產農田建設中的功能.

(3)分析甲高速公路施工難度大的原因,概述該公路對大別山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

(4)闡述大別山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有利因素.

【答案】

(1)春季.位於亞熱帶北部;主峰海拔高,氣溫低,有季節性積雪;山北為陰坡,山南為陽坡,陰坡氣溫低於陽坡.

(2)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年降水量較大且集中在夏季,降水量年際變化大.灌溉,抗旱,蓄洪,排澇.

(3)經過山地、河流,需要修建隧道、橋樑.擴大對外聯繫;縮短距離,節約時間;帶動相關產業;增加就業.

(4)政策和技術支持;農產品資源豐富,接近原料地;距合肥、武漢等大中城市較近,市場廣闊;修建高速公路,交通運輸條件改善.

【解析】

(1)材料中「山之南山花爛漫,山之北白雪皚皚,此山大別於他山也!」古人登山,一邊開春,一邊比較寒冷,所以我們想到一定是春季;南北景色差異的原因從大別山所在地理位置及山地南北坡的氣溫不同等角度分析. 原因:位於亞熱帶北部;主峰海拔高, 氣溫低, 有季節性積雪;山北為陰坡, 山南為陽坡, 陰坡氣溫低於陽坡。

該題要求根據同一季節不同坡向 (山之南與山之北) 景色差異的描述, 判斷季節, 其原理便是同一季節不同坡向的氣溫差異。

(2)農業區位的自然條件要從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灌區水利工程的功能應結合降水變化、地形等因素分析. 圖示灌區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大別山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熱量充足;但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所以水利工程在高產農田建設中的功能主要是灌溉,抗旱,蓄洪,排澇.

(3)影響高速公路施工難度大的主要原因從地形、河流的氣候等角度分析,公路發展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加強聯繫、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和增加就業等角度. 甲高速公路施工段從圖中等高線看經過山地、河流,需要修建隧道、橋樑;影響:擴大對外聯繫;縮短距離,節約時間等.

(4)大別山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有利因素從原料、政策、交通和市場等角度分析.

陰坡與陽坡氣溫變化的差異

陰陽坡除了氣溫大小不同以外, 其氣溫的晝夜變化也是不同的, 這會對陰陽坡的地貌演化產生重要的影響。

題目3

(材料)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 在溫度變化等的作用下, 在原地發生機械破碎而不改變岩石化學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風化作用。通常情況下, 氣溫日較差大的地區, 物理風化作用強烈。

1. 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物理風化作用最強的坡向是( )

A. 東北坡

B. 西北坡

C. 東南坡

D. 西南坡

2. 地球表面物理風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帶是( )

A. 溫帶荒漠帶

B. 溫帶草原帶

C. 熱帶雨林帶

D. 亞寒帶針葉林帶

【答案】 1.D 2.C

【解析】

1、 該題考查學生運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相關地理信息來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根據題乾的提示, 物理風化作用最強的坡向即是氣溫日較差最大的坡向。由於地球公轉, 北半球中、高緯度相同海拔地區陽坡的日最高氣溫高於陰坡, 即南坡的日最高氣溫高於北坡, 而日最低氣溫南、北坡差異較小。一天之內, 最高氣溫出現在地方時14時左右, 此時太陽位於偏西方向, 因此, 山地西南坡的氣溫日較差最大。選D.

2. 熱帶雨林帶全年高溫多雨,多陰雨天氣大氣保溫作用強,溫度值較為穩定,氣溫日較差最小,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陰陽坡晝夜溫差的不同, 影響地貌的變化, 進而對人類活動產生重要影響。以下試題就是一個重要的案例。

題目4

(材料)調查研究發現, 內蒙古東部某農牧交錯區 (43°32′N-44°32′N) 居民點的密度, 陰坡大於陽坡。其合理的解釋是陰坡冬半年( )

A. 凍融作用影響小,房屋地基較穩定

B. 正好地處背風坡,利於抵禦強寒潮

C. 積雪較厚,便於牲畜和冬小麥越冬

D. 採光更為充分,利於居民照明取暖

【答案】 A

【解析】

這組試題取材於對科爾沁左翼中旗的農村居民點分布特徵的研究結論。研究認為, 一般情況是陽坡居民點密度大於陰坡, 但該地情況剛好相反。其主要原因是凍融作用的影響。該地處溫帶, 冬季漫長, 陽坡上氣溫日較差比陰坡氣溫日較差大, 導致陽坡的凍融作用較陰坡上大, 而凍融作用會影響建築物地基的穩定性。凍融作用越強烈, 對建築物地基的破壞越大, 因而導致該地陰坡居民點的密度大於陽坡。

這組試題的設計並沒有選擇論文中居民點的坡向分布圖, 信息量較少, 屬於寬泛範圍任務, 解答該題所需要加工的信息量很大, 對學生的能力要求過高。

結合題乾和所學知識可知,內蒙古東部地區位於北半球,冬半年受西北風影響,南坡為陽坡、背風坡,北坡為陰坡、迎風坡。

A項,凍融作用指的是在寒冷氣候條件下,土壤或岩層中凍結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凍結,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凍結的融化、凍結過程。隨著溫度的變化,凍融作用反覆發生,會使岩石遭到破壞,從而影響地基的穩定性。較陽坡而言,陰坡的溫度低,降水量大,白天和晚上都易被積雪覆蓋,受凍融作用影響小,故A項正確。

B項,陰坡為北坡,屬於西北季風的迎風坡,故B項錯誤。

C項,冬小麥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次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種植在溫度偏高地區。在我國,一般以長城為界,以北為春小麥,以南為冬小麥。內蒙古東部農牧交錯區位於長城以北,作物以春小麥為主,故C項錯誤。

D項,陰坡光照條件比陽坡差,故採光和取暖不是影響居民點分布的主要因素,故D項錯誤。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A。

易錯項分析:本題易錯項為B項。誤區是陰坡就是背風坡。在我國北方陰坡是山脈的北坡,是夏季風的背風坡,但是誤認為陰坡也是冬季風的背風坡,在冬季利於抵禦強寒潮,所以聚落密度陰坡比陽坡大,因此誤選B項。要注意區分南北半球的陰、陽坡以及冬、夏季的迎風坡或背風坡。

(3)坡向與濕度

由於陽坡氣溫高於陰坡, 導致陽坡蒸發強度大於陰坡。同時, 陽坡的積雪融化時間較早, 造成滲入土壤中的水分減小。因此, 陽坡的濕度 (不管是大氣濕度, 還是土壤濕度) 一般低於陰坡, 這現象在溫帶地區, 特別是溫帶乾旱半乾旱地區較為明顯。

題目5

(材料)山地垂直帶內部的分異規律,日益為地理學研究所重視.在山地苔原帶,植物多樣性存在隨海拔升高呈單峰變化的規律:在山地苔原帶下部,少數植物種類通過種間競爭獲得優勢,植物多樣性較低;隨著海拔升高,環境壓力變大,種間競爭減弱,植物多樣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區域,適宜生存的植物種類減少.地理科考隊調查某山峰的苔原帶(海拔2000-2600米)時發現,該苔原帶部分地區存在干擾,導致優勢植物數量減少,植物多樣性異常;陰、陽坡降水量與坡度差別不大,但植物多樣性差異顯著(如圖).

(1)確定該苔原帶遭受干擾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擾強度的垂直分布特徵.

(2)判斷在未遭受干擾時,陰坡與陽坡苔原帶植物多樣性的差異,並說明判斷依據.

(3)分析與陰坡相比,苔原帶陽坡地表溫度和濕度的特點及產生原因.

(4)說明從2300米至2600米,陰、陽坡植物多樣性差異逐漸縮小的原因.

【答案】

(1)陽坡2000-2300米之間.在2300米以下,干擾強度強,2300米以上,干擾強度減小.

(2)未遭受干擾時,陽坡苔原帶的多樣性多於陰坡.讀圖結合材料可以知道,海拔較低地區(2000米以下),少數植物獲得競爭優勢,隨著海拔升高,多樣性增加.在遭受干擾情況下,陽坡在2200米以下,多樣性多於陰坡.如果按照未遭受干擾的情況,陽坡和陰坡降水量及坡度差別不大,陽坡同海拔的多樣性多於陰坡.

(3)溫度高,濕地較低.陽坡受同一光照時間較長,獲得太陽輻射多,所以溫度高,陽坡與陽坡的降水條件、坡度差別不大,引起干擾的因素應為蒸發量大小導致的水分條件的差異,陽坡溫度高,蒸發量較陰坡大,濕地小.

(4)海拔升高,氣溫降低,熱量條件變差,而水分差異也相應變小.且按照苔原帶的分布規律來看,海拔高度升高,適宜生存的植物種類減少.熱量條件變差,蒸發量減少,對於植被分布的干擾強度降低,從而導致陰坡和陽坡的植物多樣性差異減小.

【解析】

本題考查山地的垂直地帶性分異規律.

(1)遭受干擾的坡向和部位:陽坡,苔原帶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擾強度分布特徵: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擾越強烈)。

(2)(未遭受干擾時)陰坡較陽坡植物多樣性高。依據:(按單峰變化規律,)陽坡苔原帶的植物多樣性最高值應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於陰坡最高值。

(3)陽坡受太陽光照時間較長,獲得太陽輻射多,所以溫度高.根據材料可以知道,陽坡與陰坡的降水條件、坡度差別不大,而導致陽坡與陰坡的植物多樣性有明顯差異,引起干擾的因素應為蒸發量大小導致的水分條件的差異,所以可以判斷陽坡溫度高,蒸發量較陰坡大,濕度小.

(4)由材料可以知道,在更高海拔地區,適宜生存的植物種類減少.海拔升高,氣溫降低,熱量條件變差,熱量條件變差,蒸發量減少,而水分差異也相應變小.對於植被分布的干擾強度降低,從而導致陰坡和陽坡的植物多樣性差異減小.

2、陰陽坡與植被分異

山地陰陽坡的氣候分異是陰陽坡植被分異的基礎, 尤其是濕度差異對植被的影響。不少教輔資料曾在等高線地形圖部分寫道:陽坡光照充足, 植物生長較好。其實, 在我國溫帶半濕潤、乾旱半乾旱地區, 植被生長情況則剛好相反。

題目6

(材料)讀華北某地地形圖, 據圖判斷。

實際調查發現乙坡植物生長好於甲坡,其原因是乙坡的( )

A. 日照較強,輻射收入多

B. 蒸發較少,土壤水分條件較好

C. 氣溫較高,且日變化大

D. 降水較多,水源充足

【答案】 B

【解析】

讀圖可以看到,乙坡位於陰坡,甲坡位於陽坡,乙坡比甲坡光照要弱,輻射收入少,A錯。乙坡在陰坡,日照較弱,蒸發少,水分條件較好,B對。乙坡輻射收入少,氣溫比甲坡低,C錯。華北地區降水主要受夏季東南季風的影響,甲坡位於迎風坡,降水較多,D錯。

題目7

(材料)下圖為我國西北乾旱區某地河谷剖面圖。該河谷兩側山坡植被景觀截然不同,一側植被茂盛,另一側植被稀疏。完成下列兩題。

1. 從成因看,該河谷為( )

A: 地塹谷

B: 斷層谷

C: 背斜谷

D: 向斜谷

2. 該地河谷植被茂盛的一側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側,光照較強

B: 側,熱量較多

C: 側,蒸發較弱

D: 側,降水較多

【答案】 1.B 2.C

【解析】

1. 本題主要考查地貌的辨別。

從圖中岩石分布狀況可以判斷,該地的岩體沿斷裂面(沉積岩3和沉積岩4之間)發生了明顯的位移,形成了斷層,所以該河谷為斷層谷。答案為B。

2. 本地主要考查地形與氣候的相關知識。

我國西北乾旱區氣候乾旱,降水少。根據圖中指向標可知,側屬於陰面,光照少,氣溫低,蒸發弱,所以植被旺盛;側屬於陽面,光照多,氣溫高,蒸發強,植被較稀疏。答案為C。

溫度、光照、水分等都是影響植被分布的因素。由於地區不同, 限制性因素則不一樣。通常情況下, 在溫潤地區, 陰坡與陽坡土壤中的水分條件差異不大, 植被的分布取決於光照條件的差異。但是, 在半濕潤地區 、乾旱半乾旱地區 , 水分則成為植被生長的限制性因素。陰坡由於氣溫較低, 日變化較小, 蒸發量較小, 土壤中水分較陽坡高, 因此植被比陽坡茂盛。

題目8

(材料)暑假, 某地理小組在右圖 (冀東某地等高線地形圖) 所示地區野外考察。

1、在a、b、c、d四處中,學生們發現林木最茂密的地方是( )

A.a

B.b

C.c

D. d

2、夜晚,學生們宿營最為安全的地點是 ( )

A.a

B.b

C.c

D. d

【答案】1.C 2.A

【解析】

1、冀東地區屬於溫帶季風氣候,降水季節變化大,山地地區水分條件對植被生長影響較大。閱讀圖示可知,a、b、c、d四地比較,a、b兩地位於陽坡,光照強,蒸發旺盛;而d地位於山頂,海拔高,儲水條件差。由此可知,a、b、d三地土壤水分條件差。和其他三地比較,c地海拔較低,位於溝谷邊緣的陰坡,蒸發較弱,地下水儲水條件較好,土壤水分充足,森林植被最茂密。故A、B、D三項錯誤,只有C項正確。

故本題選C。

2、暑假山地地區宿營,從安全角度考慮要避開陡坡、避開地勢低的溝谷地帶(夏季多暴雨,容易出現山洪,滑坡、泥石流),選擇地勢較平坦的高地(適宜搭建帳篷,活動空間較大且排水條件好)等。分析圖示可知,d地位於山頂,夏季出現雷陣雨時不利於避雷且風力較大,D項錯誤。c地離溝谷太近,山洪爆發時可能會受到洪水威脅,C項錯誤。b地位於山谷匯水地帶,也會受到洪水威脅,B項錯誤。a地位於海拔200m以上的山脊地帶,地勢較高且有利於排水;該地等高線較稀疏,有較開闊平坦的空間。

故A項正確。

3、陰陽坡與植被(自然帶)高度

同一山體陽坡高、陰坡低,迎風坡低、背風坡高。

應用1:可根據不同山坡自然帶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斷山坡坡向

(1)東西走向的山——自然帶分布海拔高的為陽坡,自然帶分布海拔低的為陰坡。由此也可判斷南北半球。如下圖甲所示。

(2)南北走向的山(溫帶地區)——自然帶分布海拔高的為背風坡,自然帶分布海拔低的為迎風坡,如圖乙所示。

應用2:利用自然帶判斷南北半球

通過自然帶的數量,判斷陽坡和陰坡,進而判斷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體,因正午太陽在南邊,則南坡獲得的光熱多於北坡,南坡自然帶的數目多於北坡,或基帶自然帶的高度高於北坡;南半球則反之。如下圖所示:

2

迎風坡與背風坡問題

1、對降水、氣溫的影響---地形雨、焚風效應

題目9

(材料)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長白上高山苔原帶矮小灌木的凍害反而加劇,調查發現,長白山雪期縮短;凍害與坡度密切相關,而與海拔基本無關;西北坡為凍害高發區。據此完成1-3題。

1.在高山苔原帶,與坡度密切相關,而與海拔基本無關的指標是( )

A.大氣溫度

B.降水量

C.積雪厚度

D.植被覆蓋度

2.長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凍害高發,是因為該坡( )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氣溫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風力最大

3.氣候變暖但凍害加劇的原因可能是( )

A.蒸騰加劇

B.低溫更低

C.降雪期推後

D.太陽輻射減弱

【答案】 1.C 2.D 3.C

【解析】

1.在高山苔原帶,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大氣的溫度與海拔有關,A錯;該帶由於海拔高,氣候嚴寒,濕度很大,降水量較多,降水量與海拔有關,B錯;該地風力較大,坡度越大的地區,積雪厚度小;坡度較小的地區和窪地,積雪的厚度大,因此積雪的厚度與坡度有關,與海拔無關,C對;坡度大小影響土層薄厚,海拔高低影響氣溫,土層和溫度都會影響植被的生長,D錯。

故本題選C。

2.由上題可知,雪期縮短會加劇凍害,由此判斷積雪覆蓋一方面通過增加土壤的濕度,起到抵禦凍害的作用;另一方面「積雪覆蓋」會低於強風的侵襲,起到「保溫」作用。長白山為東北-西南走向,西北坡為冬季風的迎風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A錯;西北坡,不是長白山海拔最高的地區,氣溫不是最低,B錯;西北坡是夏季風的背風坡,晴天多,日照時數不是最少的,C錯;西北坡是冬季的迎風坡,風勢猛烈,積雪易被風力吹散,不易堆積,植被裸露,導致凍害加劇。

故本題選D。

3.氣候變暖,一方面,降雪的條件不易形成,使得雪期退後,另一方面,由於溫度較高,積雪不易存留堆積,積雪冬季覆蓋時間變短,矮小灌木裸露,缺少積雪的覆蓋,加上強勁的風力,使得凍害加劇。

故本題選C。

題目10

(材料)林樹下線是指乾旱河谷地區由低至高出現的灌叢到森林的混合交錯帶的平均海拔。下圖示意四川省北部某乾旱河谷山區自然帶垂直分布及林樹下線1999年和2009年分布變化。回答下列問題。

1.林樹下線平均海拔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

A.水分

B.氣溫

C.氣壓

D.光照

2.關於該地山區林樹下線與坡向的關係及其原因組合正確的是( )

A.南坡高於北坡——南坡為陽坡,比北坡熱量條件好

B.西坡高於東坡——西坡為背風坡,比東坡熱量條件好

C.西南坡高於東北坡——西南坡為迎風坡,水分條件比東北坡好

D.東南坡高於西北坡——西北坡為陰坡,水分條件比東南坡好

3.林樹下線的海拔受自然原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而發生變化。與1999年相比,引起2009年林樹下線變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全球變暖

B.坡度變大

C.城鎮建設占地

D.退耕還林

【答案】 1.A 2.D 3.D

【解析】

1. 森林適宜生長在水分條件好的地區。讀左圖可知,圖中1處為地帶性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2為乾旱河谷小葉灌叢,說明水分條件差,海拔再升高又出現了森林,是由於隨著海拔升高,地形雨的影響,水分條件好所致,所以影響林樹下線的因素為水分。如果是氣溫的話,氣溫隨海拔升高降低,不會出現森林-灌叢-森林的變化。氣壓和光照對林帶下線沒有什麼影響,A對。

故本題選A。

2. 由上題分析可知,影響林樹下線的因素主要為水分,AB錯。讀右圖西南坡河東北坡林樹下線高度相差無幾,且我國四川北部地區不受西南季風影響,C錯。東南坡高於西北坡,西北坡的水分條件好,是由於西北坡屬於陰坡,蒸發量小所致,D對。

故本題選D。

3. 讀圖可知,與1999年相比,引起2009年林樹下線降低。全球變暖會導致蒸發量加劇,水分條件變差,下線升高,A錯。人類活動對坡度的影響較小,B錯。城鎮建設用地增多會壓縮林樹生長空間,導致下線升高,C錯。退耕還林會使當地的局地氣候發生變化,水汽的含量增多,降水增加,林樹下線降低,D對。故本題選D。

2、對自然帶(雪線)的影響

夏季氣溫小於0℃的地方有永久性積雪,即夏季氣溫0℃等溫線為山體的雪線。雪線是冰雪帶的下限,其高度與緯度、坡向和坡度有關。

影響因素

溫度(熱量或緯度) 雪線高度與氣溫呈正相關。即低緯雪線高,高緯雪線低;陽坡雪線高,陰坡雪線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線越高。而迎風坡雪線低,背風坡雪線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積雪越易下滑,不利於積雪保存,雪線偏高
季節因素 夏季氣溫高,雪線上升;冬季氣溫較低,雪線下降
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活動因素 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雪線上升;沙漠化導致氣候變干,局部地區雪線有所上升,礦物能源燃燒產生的粉塵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陽輻射的能力上升,導致冰雪融化,雪線上升
氣候、地貌等因素綜合作用 喜馬拉雅山南坡,既是陽坡,又是迎風坡,但水分條件的影響超過了熱量條件,因此雪線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注意:

同一座山脈的迎風坡,多地形雨,降水量大,雪線較低;背風坡降水較少,雪線較高。

如果某山坡既是陽坡,又是迎風坡,則要綜合考慮兩方面對其影響的強弱,再判斷雪線的高低。

一般來說,在濕潤地區,降水是影響雪線高低的主要因素;在乾旱地區,氣溫是影響雪線高低的主要因素。如喜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陽坡,又是迎風坡,但水分條件的影響超過了熱量條件的影響,因此,降水量豐富的南坡比乾燥少雨的北坡雪線高度要低。地處乾旱地區的天山,南坡為陽坡,氣溫比北坡高,且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少,故天山南坡雪線比北坡高。

應用:根據雪線的高低判斷迎風坡和背風坡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雪線高的為背風坡,雪線低的為迎風坡。(山地迎風坡降水豐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線低;山地背風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線高)

3、對山地自然帶分布的影響

特殊規律---天山

從山麓到山頂的水分狀況差異明顯。一般來說,從山麓到山頂降水量呈「少—多—少」變化。因此,有些基帶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於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現森林帶。

題目11

結合圖1和圖2中的信息,回答下面兩題。

1、最有可能觀察到圖1中景觀的地點,是圖2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在圖1所示地區,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帶應位於( )

A.終年積雪區

B.高山草甸帶

C.雲杉林帶

D.山麓草原

【答案】 1.A 2.C

【解析】

1. 本題考查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相關知識。

結合圖中信息可知,該地位於我國西北內陸地區。景觀圖中的草原上分布有牛、羊等牲畜,海拔較低,說明此地可能為西北內陸地區的綠洲,水源相對比較豐富。讀地形圖,甲地海拔較低,位於山谷,有河流流經,最有可能為綠洲,最有可能是觀察到圖甲中景觀的地點。A對。

故本題選A。

2. 本題考查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的相關知識。

根據所學知識,降水最多的地帶應該是山地的山腰部位,且降水多會導致該地的植被覆蓋率更高,植被類型更加複雜多樣。雲杉林所在地為山腰(1400~2700米),植被較為豐富,屬於該地降水最多的地帶。C對。

故本題選C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註: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各地理公眾號等,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標註來源轉載、文末點擊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f03e85c38dc70113bab8252e90d3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