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程】登高賞秋正當時,入秋時節的天氣大勢,中國氣候的十年之變

2022-10-02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地理課程】登高賞秋正當時,入秋時節的天氣大勢,中國氣候的十年之變

登高賞秋正當時

如果要問哪個季節最合適登山,那一定是秋天。在秋天登山,你能看到五彩斑斕的紅和五顏六色的橘;能感受到被秋風包裹的輕鬆愜意,絕對是視覺和身體的雙重享受。

長白山

都說秋日的長白山是天神阿布卡的寵兒, 對它格外的偏愛,就似一滴清澈的眼淚滴落人間,吸引前來天池「朝聖」的人不斷。

每年9月初長白山地區就進入了早秋的時節。隨著降雨減少,這個時候看到天池的機率要比夏季高很多,藍天白雲映襯下的天池也別比夏日多了幾份天高雲淡的疏闊。

長白山秋季的陽光沒有了夏日的刺眼灼熱,變得和煦和慷慨許多,行走中可以時刻沐浴在陽光下。

長白山地區樹木繁茂、植被種類多達2000多種,9月初開始它們就逐漸開始「變色」了,整個長白山好似五彩油畫一般,針闊混交林中的紅楓樹、白樺林、黃花松、綠冷杉等自然「顏料」相映成趣,浮翠流丹或以色彩斑瀾,或以色調純凈讓人久久難忘,主色調是黃色,紅色占據了視覺C位,零星點綴著白色和綠色,空中的飛鳥和林間覓食的松鼠提示這是人間,不是畫里。

跟隨著松鼠走進林間,大自然的饋贈已經準備好了,松子、榛子、野果,還有許多叫不出名字的蘑菇與草藥,果然秋天是收穫的季節。

被長白十六峰懷抱著的天池湖水逐漸變涼,也愈發幽藍,秋季的大雪讓天池被銀裝素裹的群峰環繞倒影在碧水間,更純粹且渾然天成醉人的顏色,想感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那就秋天去長白山吧!

人間忽晚,山河已秋,去長白山赴一場秋之盛會吧!漫步在秋日森林,看看長白山是怎樣的一個好色之秋!

太白山

8月中旬—9月中旬,處暑時節,秋天的腳步已經踏進太白山。秦嶺主峰太白山如夢境般的美景開始從夏的清涼中升華,幻化出秋天的顏色,綠意盎然里滋生出七彩繽紛。

9月下旬—10月中旬,入秋轉涼,晝夜溫差讓楓葉黃櫨、太白紅杉悄然發生變化。從最初的淺粉淡橙逐漸過渡到火紅金黃,植物們迫不及待的跟上步伐,害怕去遲了秋的宴會。

充足的光照和微醺的山風也是林海的催化器,依海拔不同自然條件的不同,高高下下形成一樹樹鵝黃、金黃、淡粉、火紅、絳紅,五彩繽紛燦若雲錦。

10月下旬—11月上旬,一片片一簇簇太白山鋪上了紅色的錦緞,一直向遠方延伸。秋風乍起,枝頭紅葉如展翅欲飛的蝴蝶在風中翩翩起舞,又像一團團熊熊燃燒的烈焰,隨風跳躍,點綴在浩瀚的雲海之上,遠遠望去極為壯觀瑰艷。

天平山

古城蘇州西南方向的天平山,卻江南為數不多的賞秋勝地。霜降前後,北方的黃櫨、爬山虎、銀杏等觀葉植物逐漸退去華麗的外衣,天平山的紅楓趕上了秋天的最後一班車,將它的華麗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蘇州天平山位於蘇州市區西南方向,可以在市區搭乘多條公交車到達。天平山以怪石、清泉、紅楓「三絕」著稱。

天平山賞秋之處在於東南麓古楓林,為范仲淹後代從福建帶回,植於這祖瑩之地。深秋時節,滿山紅葉若紅霞繚繞,層層片片,蔚為壯觀,有「天平紅楓甲天下」之譽。

秋季賞楓主要集中在天平山下的湖畔和山底。山頂紅葉分布反而較少,但是在山頂俯視,山底的紅楓和湖光盡收眼底。江南的秋天清晨多起薄霧,在薄霧中賞紅葉更加有神秘的感覺。

雁盪山

雁盪山以山水奇秀聞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主體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東北部海濱,小部在台州市溫嶺南境。

雁盪山形成於1億2000萬年以前,是環太平洋大陸邊緣火山帶中一座白堊紀流紋質破火山。

《載敬堂集》載:「雁盪山以甌江自然斷裂,分北雁盪山和南雁盪山。以景觀區位分有北雁盪山、南雁盪山、西雁盪山、東雁盪山、中雁盪山之稱。」其開山鑿勝始於南北朝,興於唐,盛於宋。歷代文人墨客紛至沓來,謝靈運、沈括、徐霞客、張大千、郭沫若、陳志歲等都留下了詩篇和墨跡。張大千、郭沫若、陳志歲等都留下了詩篇和墨跡。上下兩層的展廳內,密集陳列著三十多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1700餘件文物精品,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北雁盪山萬山重疊,群峰爭雄,懸嶂蔽日,飛瀑凌空,古木參天,自古就有「寰中絕勝」之譽,是全國十大名山之一。

四姑娘山

秋意漸濃,四川多地景區已是霜染紅葉,彩林斑斕,位於阿壩州小金縣的四姑娘山景區也迎來了最美的秋遊季。

四姑娘山景區位於小金縣四姑娘山鎮境內,屬青藏高原邛崍山脈,距成都220公里。四姑娘山是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十大名山之一,它由相鄰4座山峰組成,其中海拔最高的么妹峰足足有6250米。

景區內由長坪溝、雙橋溝、海子溝和四姑娘山組成。在這裡,一天觀四季,游遍「三溝一山」。

秋天的四姑娘山,堪稱童話的天堂,整個景區的色彩全部集中在這個季節展現得淋漓極致。擺脫春夏的清冷,這裡秋日圖景呈現出明亮暖黃的色調,似乎存了一年的色彩只為這個季節的五彩斑斕。

雪山海子,草地雲海、冰川森林交相輝映,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勾勒出一幅半山彩林半山雪的壯觀景象。

進入11月,四姑娘山便會迎來一年中觀賞的最佳時節。滿山紅葉遍布,山上白雪皚皚,雪山與紅葉爭奇鬥豔,奏響一曲大自然的「冰與火之歌」。

入秋時節的天氣大勢

9月27日,北京市氣象台官宣北京已於9月19日正式進入氣象意義上的秋季,較常年同期推遲了6天,常年(1991-2020年平均)入秋時間為9月13日。

依照我國氣象行業標準《氣候季節劃分》的規定判斷,北京觀象台從9月22日起滑動平均氣溫序列開始小於22℃,並於9月26日達到連續5天平均氣溫小於22℃,其所對應的氣溫序列中第一個小於22℃的日期為9月19日,因此可判斷今年北京入秋日期為9月19日。

在漫長的夏季和冗長的冬日之間,北京的秋天顯得格外短暫,也格外美好。

入秋的腳步

從最新的全國入秋進程圖來看,截至9月21日,秋姑娘邁著輕盈的步伐走過我國東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西部和北部、西南地區大部以及山東半島,本周末還將南推至華北平原到黃淮一帶。

常年秋分節氣期間,我國大部進入秋天,秋季版圖達到鼎盛。長江流域基本都是在秋分節氣完成夏秋的轉換。

而華南等地依舊處於夏日當中,入秋尚需時日。常年江南地區要在10月份以後才陸續進入秋天,華南地區則要到11月份之後。

北方寒涼感凸顯

自9月23日秋分以來,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會產生一次次的降水過程,氣溫也隨之下降,正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寒涼感凸顯。

北方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日下降是秋分時節的一大氣候特點,尤其是最低氣溫下滑迅猛。伴隨降溫,北方的初霜凍範圍也迅速擴展蔓延。當夜間氣溫降至0℃以下,露水凝結為霜。

南方高溫颱風依舊

國慶假期前,冷空氣實力弱,而且副熱帶高壓又將加強西伸。

圖中褐色588線為副熱帶高壓

南方高溫將再度增多,「秋老虎」捲土重來。長沙、南昌、福州、廣州、南寧、海口都有可能出現高溫。

湖南超7成區域出現氣象特旱,江西全省有95%的縣市區達到特旱,鄱陽湖主體及附近水域面積創歷史新低。

今年第16號颱風「奧鹿」的中心已於28日早晨4點30分前後在越南廣南省峴港市附近沿海登陸,最強可達颱風級或強颱風級。

「奧鹿」路徑南調,雖然不登陸我國,但因為海南和雷州半島處於西行颱風北側,低空有強盛的偏東風,26-28日依然要受風雨影響。

海南島中部等地局地還要做好山洪災害的實時監測、防汛預警和轉移避險等防範工作。

秋季也是過敏的高發季

秋高氣爽、涼風習習、天高雲淡……大家眼中美好的初秋時節,對過敏人群來說卻是難熬的。很多人認為花粉過敏只在春天發作,其實秋季也是過敏的高發季,一到此時,過敏星人們噴嚏不斷、鼻涕不止。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我國大部雨水稀少,尤其是中東部地區晴空當道、空氣乾燥,過敏氣象指數也將持續走高。

秋季,容易導致過敏的花粉來源通常是樹木或者雜草,比如蒿草、藜草、葎草、豚草等雜草,它們的花粉通常藉助風力傳播,秋季乾燥的空氣有利於花粉擴散,致敏性也更厲害。

預防花粉過敏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可能迴避過敏原。在花粉高濃度時間裡,應儘量減少外出,減少開窗,避免和室外過敏原接觸。如果在室外,要做好防護,戴口罩、帽子,回家後也做一些鼻腔清洗。

當過敏症狀嚴重時,一定要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願過敏星人也能享受美好的金秋。

中國氣候的十年之變

今年,滾滾熱浪在北半球肆虐,多地進入高溫「炙烤」模式。與此同時,極端降水也頻頻刷新紀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正以更頻繁的節奏輪替上演。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也出現頻發、廣發、重發和並發的特點,未來可能會「更熱、更旱、更澇」。

極端暖

今年,我國經歷了極端高溫熱浪天氣。

今年7月以來,浙江35℃以上高溫日數全省平均31天,38℃以上全省平均16天,均為歷史同期最多。其中,三門達到43.1℃、永嘉達到42.9℃。

重慶市經歷了兩輪高溫天氣,全市平均高溫日數達29.3天,為1951年以來同期第2多,大部地區最高氣溫38-42℃,超過歷史極值。

2012至2021年是近70年來歷史上最暖的十年。全國平均氣溫最高的前十個年份中,有7個均發生在2012年以來的這10年當中,其中2021年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青藏地區增溫速率最大,平均每10年升高0.37℃;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次之,升溫速率依次為0.33℃/10年,0.31℃/10年和0.30℃/10年,就我國來看青藏高原和中高緯度地區是升溫最明顯區域。

值得注意的是,極端暖頻發的同時,極端冷事件依然存在,統計來看,中央氣象台近10年間平均每年發布的寒潮預警30至60個,寒潮、強冷空氣強度也並未減弱。

這並不矛盾。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全球中低緯度和高緯度的熱量交換加劇,氣溫的波動就好比一個繃緊的彈簧,力的突然變化會導致波動起伏明顯,也就更容易出現極端情況。比如在冬季,異常的西風帶波動導致大冷大暖的事件就明顯增多。

極端濕

越來越熱的同時,降水也在增多。

數據統計顯示,1951年以來,我國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尤其2012至2021年是近70年來歷史上最濕的十年。

變暖的大氣加劇全球水循環,能承載更多水分,進而導致更極端的降雨。過程性極端降水天氣正越來越頻繁,單點、局地的極端降水事件也更加極端了。

2016年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暴力梅」,長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全線超警。2020年的「超級暴力梅」更是刷新了1961年來的梅雨量和梅雨天數紀錄,出現1998年以來最嚴重汛情。

2021至2022年,華南連續兩年遭遇「兇猛」龍舟水,受強降水影響,廣西、廣東出現流域性洪水,珠江防總一度將防汛應急提升至Ⅰ級。

2021年「7·20」河南的那場災難性特大暴雨,讓極端天氣成為全國關注焦點,鄭州一天之內幾乎下了一整年的雨,刷新了我國大陸地區小時降水量氣象觀測紀錄。

河南「7·20」極端暴雨過程持續時間長、累積雨量大、強降雨範圍廣,河南中北部大部地區過程累計降雨量超500毫米。

極端濕不僅體現在陸上降水,也讓海上來的颱風呈現出更多極端特點。

我國是世界上受颱風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近年來登陸我國的颱風中,颱風及以上強度的颱風變多了,尤其2004年以來的強颱風及以上強度共39個,占總數的近七成(68%),其中2014至2018年有5個超強颱風登陸我國。

在全球氣候持續變暖大背景下,颱風最大風速和降水很可能會繼續增加,相關模擬研究和理論分析顯示,當海表溫度每升高1℃,颱風的風速將增強3%至5%。防颱減災仍將是我國自然災害防禦重點。

災害損失總體下降

全球氣溫每上升1℃,導致極端降水強度增加7%。未來每0.5℃的增暖,都會顯著改變極端溫度事件等的發生頻率。近十年來,我國已進入極端暖與濕的時代。

近十年來,儘管災害頻發極端事件趨多,但我國氣象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失蹤人數總體呈下降趨勢,也是對這些年來我國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最好印證。綜合自如此這般學地理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d47d7c8f87258e8bd569044cd17f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