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掉隊」的三點啟示

2024-11-06     證券日報

2009年底,「英特爾計劃收購英偉達」的傳聞鬧得沸沸揚揚,恐怕連當時的華爾街精英們都沒想到,15年後,英偉達替代英特爾成為「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成分股,而後者即將被「道指」剔除。

曾經的全球晶片巨頭英特爾,正面臨背水一戰。剛剛公布的2024年三季報顯示,英特爾第三季度虧損166億美元,這是英特爾56年歷史上最大的季度虧損。

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過去幾年,英特爾發展明顯「掉隊」。一方面,在激烈的全球半導體市場競爭中,AMD通過Ryzen和EPYC系列處理器,逐漸蠶食英特爾個人電腦和伺服器的市場份額,同時放棄投資OpenAI也令英特爾錯失AI浪潮;另一方面,英特爾在極紫外光刻(EUV)技術應用的更新決定上,展現出的猶豫與遲緩令其備受夾擊,儘管英特爾CEO基辛格在2021年上任後提出了「四年五節點」的激進目標,但對比競爭對手台積電和三星製造工藝的提升,仍顯乏力。

投資者的失望直接反映在股價表現上。截至北京時間11月5日,英特爾股價年內跌幅近55%,與其2021年底最高值相比已經跌去63.85%。今年以來,英特爾將被收購的消息不脛而走,新聞報道中的買家名單包括高通、ARM、蘋果甚至還有三星。

在筆者看來,對於A股上市公司而言,英特爾當前的困局帶來了三點啟示:

一是上市公司需要持續加大新技術研發投入,加快產品疊代步伐,且緊跟技術趨勢。技術進步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在核心產品的研發上,一步慢則步步慢。

英特爾在面對昂貴的ASMLEUV光刻機選擇上,過於保守,本應在2015年量產的10nm製程一再跳票,第五代酷睿處理器僅使用14nm工藝,直到第十一代酷睿製程上都沒有太大變化,「擠牙膏」式更新導致英特爾原本相對先進的製程工藝逐漸落後於台積電和三星。

二是上市公司需要具備快速反應系統,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包括在必要時進行戰略調整。當前,信息技術加速疊代,AI、移動計算等技術和應用快速發展,及時認識到關鍵核心技術的變化至關重要。

在移動網際網路早期階段,英特爾先後出售了移動處理器Xscale、面向移動市場的StrongArm業務,將精力集中到X86架構晶片技術上,因而錯失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先機。當前,市場需求從CPU(中央處理器)轉向GPU(圖形處理器),英偉達憑藉CUDA樹立起GPU的「護城牆」,而英特爾因輕視AI浪潮,對OpenAI的投資機會判斷失誤,再度錯過轉型良機,導致處境被動。

三是上市公司應根據市場變化適時拓展多元化業務,減少對單一業務的依賴。基辛格也認可,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實際上,英特爾的榮光留在了PC時代,其大部分業務仍然依賴傳統PC產品。如今,英特爾正在邁出轉型的關鍵一步,一方面,寄望於Lunar Lake架構支持下的AI PC挽回一局;另一方面,英特爾加速IDM(集成設備製造商)2.0戰略的推進,將晶片製造業務分拆成獨立的業務部門「英特爾代工」。

英特爾轉型之戰結果如何還未可知,俗語說「船大掉頭難」,每一家成功的公司都存在路徑依賴,面對市場需求的變化,職業經理人往往更傾向於打「安全牌」,將目標放在短期的回報上。但通常意義下,敢為人先、勇立潮頭才能搶占發展先機,這需要走出舒適圈的勇氣和魄力,更需要堅持不懈的長期主義。

(編輯 張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cc3476c9915580a727fd230a8a30d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