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戰勝抑鬱和焦慮:《柔軟的刺蝟》教你如何用繪畫和文字療愈

2022-01-20     作家方曉莉

原標題:讓愛戰勝抑鬱和焦慮:《柔軟的刺蝟》教你如何用繪畫和文字療愈

做了很多年義工,但依舊覺得這是一本好書。

凱特·艾倫是一個小女孩,她天真、善良,在懵懂的兒童時期,卻充滿了困惑。

由於父母信仰宗教的關係,她在幼兒園,也被嚴加管教,可是父母,卻往往不知道,她心裏面的恐懼以及不安。

她7歲了,去了公立學校,由於以前是在教堂學校跟小夥伴們相處,到了這個陌生的環境,她不知道如何是好,她感到很害羞,這裡一切的一切,顯得那麼陌生,而且最重要的是,她也不會自然拼讀法,她只會幾個字母而已。

三年級,凱特·艾倫,在梅安迪夫人幫助下,學會了怎麼拼讀和怎麼交朋友。

她在這樣做的,她走到一個小朋友面前,模仿他做的事情,然後說:「這支馬克筆很好聞。」

他就會回答:「沒錯。」

這樣他們成為朋友,凱特·艾倫從這樣的交流當中得到了友誼,但是那時候,她還沒意識到,與周圍人的相處在於認同對方,並且建立交流,或者共同的認知感,促進雙方的友情,她說道:「一般情況下,半聾很難治癒,但如果你告訴別人自己有聽力障礙,那麼有的人就記住了,大概20%的人,或者說成功率,他們記住了,就不會在這個問題而導致的麻煩上糾結。」

然而隨著成長,她也逐漸感到困惑,因為她發現自己總是高興不起來,甚至覺得很多事情,都是她的錯,她也想知道為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她感到抑鬱和焦慮……她覺得自己跟周圍環境格格不入,隨著學業緊張,高二的時候,父母同意了她,退學回家。

根據凱特·艾倫自我描述,從十幾歲到二十幾歲,她有強烈的自我厭惡感,她覺得任何事情,都比別人慢半拍,她也無法理解別人那麼快樂和活潑的心態,她感到成功和幸福是不是自己無法企及的呢?

為了自救,她先是通過藝術家魯比·艾略特關於精神疾病的漫畫去了解她因為抑鬱症而導致的絕望和自我抑鬱之感,這讓她感到了自己並不孤單,跟著,她又通過網際網路搜索到了一個線上精神疾病社區,找到了一位和善的心理學家,從而得知自己患有廣泛性焦慮症,當她發現是這麼一回事的時候,她開始想辦法走出這種困境,而她通過畫可愛的動物和激勵人心的話語,讓自己不斷走出負面情緒導致的心境,而《柔軟的刺蝟》便是她其中一部作品,另外還有一本《了不起的小狐狸》,也是同樣用繪畫和文字,治癒人的心情。

如今,凱特·艾倫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超人氣漫畫家,設計師,也是社交平台擁有百萬粉絲的大V,而她將自己的經歷用這些來幫助同樣跟她遇到困難或者類似情況的人,走出孤獨和困境,希望每個人,內心溫暖,有她陪伴。

(備註:以上參考資料,主要來自於《柔軟的刺蝟》對於作者凱特·艾倫經歷的概述,出自「引言」。)

那麼,凱特·艾倫,是怎麼成為如今的插畫家呢?

或者說設計師?

嚴格說,我也是喜歡繪畫的人,但書畫這回事,實話講,許久不去練習,也沒用心,這無論技法還有各方面跟真正這方面專業的人,是沒法比的。

但饒是如此,我仍然研究了一番凱特·艾倫的作品。

在研究之前,我可以說下,我個人比較推崇的。

一是李公麟書法,我比較推崇(當然他的畫也很好……);二是豐子愷的《護生畫集》(愛護動物的),我以為甚有慈悲心,當然李公麟號為「龍眠居士」,也是一個很有仁慈心的人,所以我對這兩位畫家,都十分尊敬。

(來源:@書法賞析網,《宋《醉僧圖卷》(李公麟款)全卷 附卷內題跋及鈐印放大賞析》)

(豐子愷)

(豐子愷,《護生畫集》節選。)

而對於西方畫家而言,實話說,我喜歡古典主義畫家,但對於凱特·艾倫的作品,我認為它的確有心理學上的借鑑意義,去進行抑鬱或者焦慮方面的一些開導,從而讓人走出困境,的確可以說是一種方法。

甚至,我在研究凱特·艾倫怎麼成功的過程中,我也研究了她的方法,我感覺基本上屬於兩方面:

一是建立與世界的聯繫,好比之前面對你想交往的朋友,與其溝通,然後建立友情;

二是用動物的角度看待周圍一切,這是很有童趣的,而也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可以說她是用自己的愛心救贖了自己的靈魂,也達到治癒的作用,同時也對不少心靈感到孤獨而有焦慮或者抑鬱情緒的人予以鼓舞,因為她也在幫助他們,而在她分享過程中,同樣讓人感到了溫暖和不孤單的感受,所以這對很多人來說,也可以借鑑一下,一個人只要願意伸出手去幫助人,或者說出自己困境,也許可以交上不少朋友,因為不少人或者有你一樣的問題,或者也渴望幫助,或者從你的描述和你的鼓勵當中得到信心,誰說不是呢?

而在《柔軟的刺蝟》這本書里,凱特·艾倫將整本書分為:推薦語、前言、引言,然後六個章節,以及結語,除了結語是致謝並且表示一直支持你們外,前面推薦語和前言、引言不必說了,一定是成書目的,以及關於其人介紹(其人介紹在本文開頭,我將其作了一個大略的描述,主要是來自於「引言」,從而得知作者的成長經歷而得到鼓舞。),現在說一下這六個章節:

第一章:當我感到焦慮的時候

第二章:當我感到不自信的時候

第三章:當我感到沮喪的時候

第四章:當我感到不知所措的時候

第五章:當我感到絕望的時候

第六章:當我感到糟糕透頂的時候

(備註:以上圖片,是為節選。)

而從這些圖片和配圖文字看來,你可以看到,凱特·艾倫,在不斷繪畫與文字的過程中,也在溝通著這個世界,也在不斷提升自己對世界的認識與感知,可以說是以其人之感性,而逐漸療愈了自己內心的膽怯,弱小,以及恐懼,不安,而形成的抑鬱或者焦慮成,逐漸讓自己感到了安全感,並且認識到了越來越多的好朋友。

那麼,從凱特·艾倫的繪畫和文字,你可以看到,西方小說界或者是繪畫界,如果涉及心理學,而以這種方式的話,其人從自身出發,而溝通世界,屬於不斷自我療愈過程中,但也感動了他人。

這與他人當中推行「利他」不同,屬於「自利而利人」,而「利他」同樣也利自己,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和善心,而使得整個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係,更加和諧。

可見,一個人無論是從內心出發,從自我出發,還是從他人出發,只要秉持內心的善良,肯去溝通,並且自助助人或者助人而自助,都可以說,從「善」達到了「和諧」的地步,由此一來,這個人在社會,對人生,困惑會少很多,整個社會關係,也會更加的如意。

而在頭條這邊,我有注意到一個作者是「@影子漫讀繪畫」,圖文並茂,實話說,相當精彩。

當時我看到的時候,其實我自己倒也想的,無奈其線條凝練,意蘊豐富,文字倒也可以「試探」幾分,無奈,要以簡約線條瞬間「勾勒」如此形象,我自認尚無此份功底,因此也因為這個原因,並沒有做跟「影子漫讀繪畫」一樣,我覺得這個太厲害了。

而今,我看到了凱特·艾倫的作品,倒是充滿童趣。

實話說,我雖然也很久沒有畫畫,身邊原來顏料也沒帶,匆匆買了馬克筆塗抹:

(實話說,我倒想去報彩鉛課程了,這個簡便易學嗎?有沒有學的朋友,說一說?謝謝。)

而我倒是從凱特·艾倫那邊,試圖用動物角度去進行繪畫,其實這個我也沒畫過,因此照搬了一個網絡表情包,然後畫成一個「青蛙」,自己玩了下,實話說,我畫完之後深感慚愧,同時感覺可能我得學一下電腦繪畫,電腦繪畫之後,再配上文字自己寫的話,可能會出一點效果,但如今,可能只能如此。

(我的「塗鴉」:我覺得我得去學習電腦繪圖技術,並且更多觀察,然後用心學畫。)

不過我倒也是這麼畫了,像這種肯定不能作為插畫,因為第一時間我參考的是網絡表情包為模板,即便其他屬於自己亂畫的,但其實缺乏獨特創造性的,這種肯定不行,當然上面那個「美女」圖的話,雖然有「獨創性」,可誰要呢,這水平也不行。

也已經很久沒畫了,如果要好好畫的話,要靜心,也要花時間,倉促之下,加上很久沒畫,技藝已經很生疏了。

(雖然我也很喜歡繪畫,但實話說,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怎麼畫了。)

總而來說,我感覺要做一名插畫家,也許我需要先學電腦技術,因為在這個時代,有一些表達用電腦繪圖,可能非常好,應該學一下。

其次,我認為凱特·艾倫在繪畫和文字療愈上,是值得參考和借鑑的,有這方面想法或者興趣的朋友,如果要做自媒體圖畫配文字,或者是疏導心情的話,我覺得可以看一下這本書,還是可以參考一下,她是怎麼走出困境,用感性讓自己成為一個逐漸自信,並且變得有安全感的人,也因此交到了更多好朋友,可以看一下。

最後感謝大家閱讀本文,實話說,我非常不好意思,塗鴉之作,請勿見怪。

(來源:凱特·艾倫,《柔軟的刺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b12115fcf0f8a06ea2e4d2a02827d68.html




事實與人生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