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複習】地理視角看「風」的力量,附高考地理常考的16種風

2022-08-28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專題複習】地理視角看「風」的力量,附高考地理常考的16種風

春末,正是颳風的時候。世界各地氣候、自然環境迥異,人們對「風」的認知不同,風的強弱會形成不一樣的景色。江南的風可能是溫和的,新疆的風可能是猛烈的,但過強、更極端的風甚至還會帶來各種自然災害...

什麼是風?它從哪裡來?

風是由空氣流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太陽輻射熱引起。當陽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地表的空氣受熱膨脹變輕而往上升。低空低溫的冷空氣橫向流入,上升的空氣因逐漸冷卻變重而降落,由於地表溫度較高又會加熱空氣使之上升,這種空氣循環往復的流動就產生了風。

總而言之對於我國而言,東南沿海、西北內陸和內蒙古等地是我國常年風力較大的地方。在這些地方,你會看到各式各樣由"風"創造的地理景觀。常見的風對地理景觀,人們的日常生活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地理景觀方面

當風吹過地表,在對地面物質進行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的過程,會形成的各種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這兩種統稱為風成地貌。

風蝕地貌

風蝕地貌主要是風和沙流對土壤表面物質及基岩進行的吹蝕作用和磨蝕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態。

主要有以下這幾位,風蝕蘑菇和風蝕柱

風蝕窪地與風蝕谷

雅丹地貌

風積地貌

被風搬運的物質,在某種條件下堆積形成的地貌。多數情況下,風積地貌指的就是沙丘。例如熟知的新月形沙丘......

可以發現,和風有關的地貌景觀多集中在西部乾旱地區,且多與沙子、沙丘有關。事實上,沙丘的形成,本身就來源於風沙的運動,是風與沙的天作之合,也是一場風與沙的舞蹈。

看到這裡,當你有機會走進沙漠時,可千萬別說:「哇塞,好多沙子啊!」

應該這麼說:「哇塞,好大一個風積地貌——新月形沙丘啊!」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21年09期

我國的沙漠地區,恰恰也是風力最強盛、最穩定的地區。有風才能起沙,要形成壯觀的沙丘,就需要常年穩定的強風。這些強風,源源不斷地把乾旱區風化的礫石等顆粒搬運、分選到沙漠地區,為沙漠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源,也塑造出了千姿百態、婀娜優美的沙丘曲線景觀。

線狀沙丘

風成湖

嚴格地說,風成湖既不屬於單一的風蝕地貌,也不屬於單一的風積地貌。而是兩者作用疊加共同而成。我國湖泊的形成主要有八種,風力作用便是其中之一。風成湖多形成在乾旱地區,因沙漠中沙丘間的窪地低於潛水面,由四周沙丘匯滲流集窪地而形成。

這類風成湖泊都是些不流動的死水湖,而且面積小,在冬春季節積水,夏季雖有些降水但是超強的蒸發量還是讓它乾涸或成為草地。

巴丹吉林沙漠風成湖

高聳入雲的「沙漠珠峰」必魯圖峰沙山,神秘莫測的鳴沙,靜謐的湖泊、濕地,構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獨特的迷人景觀。由於這裡蒸發強烈,湖泊積聚大量鹽分,受湖中微生物、鹽度等因素的影響,湖水變成了濃郁的玫瑰色。從高空看,就像是鑲嵌在大地上的「粉色寶石」這類湖泊被稱為「玫瑰湖」。很難想像,在了無生機的沙漠深處竟有一個斑斕絢麗的玫瑰湖世界。

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的紅色湖泊

當地人稱之為「紅海子」

天氣方面

除了上文介紹的因風而成的地貌、因風而成的景觀之外,還有一些「奇葩」的風。例如...

在春季才經常出現的 沙塵暴

我們都熟知其的危害,只要它一出現,空氣品質肯定會大幅下降。但是它真的就百害而無一利嗎?其實沙塵暴也有優點。

底圖自中央氣象台

第一沙塵暴有助於海洋生物的生長。沙塵粒子越微小,在空中飛行的距離就越長。沙塵暴每年把上千萬噸的沙塵微粒從中國西北和蒙古國等乾旱地區攜出灑落到廣闊的太平洋,給大洋中的生物帶來一場營養豐富的盛宴、帶來了海中常常缺乏的鐵和磷,這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所需的重要元素。

來自撒哈拉的沙塵正在飛躍大西洋

第二沙塵暴能凈化空氣,緩解酸雨。這是因為沙塵形成的氣溶膠裡面鈣含量高,降落過程中可以吸收煙塵、汽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氧化硫等有害物質,達到凈化空氣的作用。除此以外沙塵中豐富的鹼性陽離子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減少酸雨對生產生活的不利影響。

第三沙塵暴間接地促進了華北平原土壤的肥沃。每年中國西北部沙漠、戈壁的風沙漫天漫地灑過來,都要在黃土高原上留下一層薄薄的黃土。在沙塵自西向東的運輸過程中,冬季風會加強這一趨勢,而溫暖濕潤的夏季風卻會減弱這一趨勢。夏季風給華北大地、黃土高原帶來豐沛的降水,這降水一方面把黃土高原上黃土侵蝕掉並帶向下游華北平原,並堆積而成為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也把大量黃土帶入了海洋,在海洋里沉積下來。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期

塵捲風,它是由於地面局部增熱不均勻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旋轉對流運動。與龍捲風相比,雖然就一字之差,但兩者的區別可是天壤之別,大家可別被這樣小的旋風誤導了,塵捲風可以捲起地面沙塵、輕小物體,直徑在幾米左右,持續時間較短。

龍捲風就不一樣了,它是強烈雷雨雲中發展出來的猛烈旋風,就像是從天上垂直下來的漏斗一樣。它的直徑可以達到幾米至幾千米,上連天,下接地,有一種「世界末日」的既視感。

塵捲風

龍捲風

當風在通過峽谷時,由於受到兩側山體阻擋的影響,在峽谷峽管區也會產生風力加大,這樣的現象被稱為 峽管效應

峽管效應對自然面貌有很深的影響,其中最明顯的要數新疆的「魔鬼城」了。穿越老風口的峽管大風在下遊方向雕刻出了著名的「魔鬼城」,這裡位於新疆準噶爾盆地的西北邊緣,西北傍加依爾山,南依天山北麓,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區域。每當大風經過這裡,都會從四面八方傳來不同的呼嘯聲音,似「魔鬼的怒吼」。

我國西部山脈眾多,除了「魔鬼城」,在天山南北氣流主要交匯通道之一的達坂城,因為峽管風的影響,這裡有許多樹木都偏向東南。峽管風之強甚至可以颳倒火車,或者使火車出軌的重大事故,十分危險。

峽管效應示意圖

風的災害

上節提到的龍捲風、沙塵暴都會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是生命構成威脅。除此以外還有一些由於強烈大風的力量甚至會形成自然災害。

例如:颱風

風暴潮

大風「助威」下肆虐的森林大火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寒潮天氣,它從本質上說就是大量冷氣流、冷風的快速移動過程。

從顏色的逐漸加深的過程

來看寒潮的推進

大千世界,變化萬千,風的力量無窮無盡,我們在欣賞由風帶來的各種地理景觀的同時,也感嘆道大自然的魅力。人類只有科學地、綠色地利用這些資源,才能將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資源發揮到最恰當的地方。

今年5·12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減輕災害風險守護美好家園」。14年過去了,我們再一次緬懷逝者,也銘記危機時刻的生死救援。我們要記住那場令人悲傷和遺憾的災難,要從災難中重新出發,今後更要做好災難的預防,如果災害真的來臨,也要科學自救,將可能的損失降到最低。

風,作為自然界的一種常見現象,古人描述甚多,如描寫春風:「一樹春風千萬枝,嫩於金色軟於絲。」;描寫夏風:「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只是風。」、「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描寫秋風:「秋風何冽冽,白露為朝霜。柔條旦夕勁,綠葉日夜黃。」;描寫冬風:「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而地理中「風」則作為地球上的大氣中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常常出現在各種試題中。除了風帶及移動與氣候和天氣相關的知識外,還有風力及風向的判斷、幾種常見的風及季風形成、風能資源及分布、風成地貌、風與城市規劃及工業交通布局、風災與防護等相關內容,小編在這裡把地理中的那些風稍微的給大家梳理一下。今天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風的形成與風力、風向等基礎知識。

葡萄牙航海探險家麥哲倫帶領船隊第一次越過南半球的西風帶向太平洋駛去(下圖:1519—1521)的時候,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在長達幾個月的航程中,大海顯得非常順從人意。開始,海面上一直徐徐吹著東南風,把船一直推向西行。後來,東南風漸漸減弱,大海變得非常平靜。最後,船隊順利地到達亞洲的菲律賓群島。這其實是依賴信風的幫助。

風的概念:大氣的水平運動

風的作用力:水平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地轉偏向力

風的要素:

1、風向:風來的方向

2、風力(速):與水平氣壓梯度力、摩擦力大小有關

風的類型:

1、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風、近地面的風

2、水平方向上:

全球性的大氣環流:風帶、季風

局部區域和短時間:海陸風、山谷風、城市風、湖陸風 、焚風、乾熱風、颱風和龍捲風等。

風的影響:

自然:氣候、天氣、地貌、洋流、生物、土壤

人文:農業、工業、交通、城市、自然資源(風能)、自然災害(風災)

六、影響風力大小的因素:

1、等壓線圖中:依據等壓線疏密判斷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小,判斷風力

2、區域圖中:

(1)處盛行風帶控制區:如荷蘭,終年受西風帶控制,風大

(低氣壓帶內,盛行上升氣流,風力小;

高氣壓帶內,盛行下沉氣流,風力小)

(2)近風源地:如我國西北地區,距冬季風的源地近,冬季風大

(3)季節與南北溫差:影響水平氣壓梯度力,影響風力

(4)下墊面:(摩擦力大小不同)

A、海陸位置:距海近,摩擦力小,風大,距颱風、颶風源地近......

B、地形:

地勢高:氣流不受阻擋,風大

地勢起伏:地勢起伏大,摩擦力大,風小;地勢平坦,如西歐,西風長驅直入,風大

狹管效應:峽谷或海峽延伸方向與盛行風的風向一致,風大

山脈(地形)阻擋:迎風側,風大;背風側,風小

C、下墊面的組成物質:

下墊面組成物質熱力性質差異大:加強或削弱盛行風、季風

水域、海洋:摩擦力小,風大

植被:覆蓋率高,風小

D、人類活動:

建築物高大稠密:風小;但可能會產生狹管效應

植樹造林:如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削減風力

常考的16種風

信風

信風主要是由副熱帶高氣壓吹向赤道低氣壓,位於中低緯度,在北半球形成東北信風帶,在南半球形成東南信風。

信風帶的風向很少改變,年年如此,穩定出現,很講「信用」,所以被航海學家們評為信譽度很好的「貿易風」(trade wind);即信風。

特別提醒:

赤道無風帶:出現在赤道附近對流層底層風向多變的弱風或無風帶。

赤道無風帶是指赤道附近南、北緯5°之間的地帶。這裡太陽終年近乎直射,是地表年平均氣溫最高地帶。由於溫度的水平分布比較均勻,水平氣壓梯度很小,氣流以輻合上升為主,風速微弱,故稱為赤道無風帶。

西風

由南北緯30°附近的副熱帶高氣壓帶流向南北緯60°附近的副極地低氣壓帶。由於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吹西南風,南半球吹西北風。

西風能帶來海上的暖濕氣流,使當地氣候具有顯著的海洋性特點。

特別提醒:

南北緯30°—35°也是無風帶,又稱「馬緯度」。馬緯度實質上是副熱帶高壓帶脊線所在緯度。航海家們經過多次航行,發現30°緯度附近總是無風,帆船進入該海區無法航行,在海上的貿易中受到極大影響。

當時,人們還不明白,為什麼在其它海域總是吹著有規律的定向風,而在「馬緯度」海區總是無風。

原因是30°緯度附近為副熱帶高氣壓帶。盛行下沉氣流,在高壓中心附近或者高壓脊附近風速較小,越往中心或者越接近脊附近,風速越低,就形成了「無風帶」,這就是「馬緯度」的秘密所在。

在南半球40-60°附近,由於該地區海洋面積較大,幾乎沒有陸地的阻擋,近地面摩擦力較小,西風風速較大,同時氣旋活動活躍,能掀起4-5米的海浪,對航海造成一定的危害影響,是進入南極一道可怕的「鬼門關」。所以將南半球的西風帶稱為「咆哮西風帶」。

季風:

大範圍地區盛行風隨季節有顯著改變的現象,稱為季風。

季風環流是大氣環流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冬季,東亞盛行來自蒙古—西伯利亞高壓(亞洲高壓)前緣的偏北風,低溫乾燥,風力強勁,此偏北風強烈時即為寒潮;

夏季,東亞盛行來自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北部的偏南風,高溫濕潤。偏南氣流和偏北氣流相遇,往往會形成大範圍的降雨帶。

南亞的西南季風是由於夏季東南信風帶北移,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轉而形成的。

與之類似的是,澳大利亞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風,是由於東北信風帶南移,越過赤道,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偏而形成的。

特別提醒:

亞洲東部和南部的季風環流最為典型。

原因:

亞洲東部位於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之間,海陸的氣溫對比和季節變化比其他任何地區都要顯著。所以東亞季風最為典型,其範圍大致包括我國東部、朝鮮半島和日本等地區。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颱風

颱風(Typhoon),屬於熱帶氣旋的一種。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

颱風是一個深厚的低氣壓系統,

它的中心氣壓很低,

低層有顯著向中心輻合的氣流,

頂部氣流主要向外輻散。

颱風的結構,從中心向外依次分為:

颱風眼區、雲牆區、螺旋雨帶區。

湖陸風

湖陸風是一種在沿湖地區在夜間風從大陸吹向湖區,晝間風從湖面吹向陸地而形成的一種地方性的天氣氣候現象。

湖陸風(land-lake breeze)是在沿湖地區,由於大陸地面的夜間冷卻和白天加熱作用,在夜間風從大陸吹向湖區,晝間風從湖面吹向陸地而形成的一種地方性的天氣氣候現象。如湖南省岳陽位於洞庭湖東北側,在一定的天氣條件下,夜晚風從市區吹向湖面,而白天從湖面吹向市區。群眾稱為「進湖風」和「出湖風」。

湖陸風的形成相當于海陸風,白天湖泊和陸地都接受太陽輻射升溫,因兩者的熱力性質差異,湖泊升溫慢,陸地升溫快,湖泊氣溫偏低在近地面形成高壓,陸地近地面則形成低壓,形成湖風;而晚上則陸地降溫快,湖泊降溫慢,湖陸之間的高低壓轉換,陸面則形成高壓,湖面則形成低壓,水平方向上的風是由高壓吹向低壓的,所以會形成陸風。

湖陸風全年均可出現,但以溫暖季節為盛。一般是9-10時由陸風轉為湖風,17-18時由湖風傳為陸風。

海陸風

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海岸附近形成的有日變化的風,稱為海陸風。在基本氣流微弱時,白天風從海上吹向陸地,夜晚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前者稱為海風,後者稱為陸風,合稱為海陸風。

山谷風

山谷風,由於山谷與其附近空氣之間的熱力差異而引起白天風從山谷吹向山坡,這種風稱「谷風」;到夜晚,風從山坡吹向山谷稱「山風」。山風和谷風總稱為山谷風。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焚風

焚風效應(Foehn wind)是指當氣流經過山脈時,沿迎風坡上升冷卻,在所含水汽達飽和之前按干絕熱過程降溫,達飽和後,按濕絕熱直減率降溫,並因發生降水而減少水分。過山後空氣沿背風坡下沉,按干絕熱直減率增溫,故氣流過山後的溫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溫度高得多,濕度也顯著減少。

成因:

氣象專家介紹,焚風是山區特有的天氣現象。它是由於氣流越過高山後下沉造成的。當一團空氣從高空下沉到地面時,每下降1000米,溫度平均升高6.5攝氏度。這就是說,當空氣從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時,溫度會升高20攝氏度以上,使涼爽的氣候頓時熱起來,這就是「焚風」產生的原因。例如,台灣台東市焚風,它的形成就是西南氣流在越過中央山脈後,濕氣遭到阻擋,水汽蒸發從而形成了乾熱的焚風。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造成的危害

焚風可以促進春雪消融,作物早熟;同時,也易引起森林火災、乾旱等自然災害。

焚風強烈時,氣溫迅速升高,空氣濕度降低,能使農作物枯萎,樹木葉片焦枯,土地龜裂,甚至會引起森林火災、乾旱等災害;在高山地區還可以使大量積雪融化,造成洪水泛濫;有時連人們的呼吸也會感到困難,身體頓時衰弱起來。

焚風的害處很多。它常常使果木和農作物乾枯,降低產量,使森林和村鎮的火災蔓延並造成損失。十九世紀,阿爾卑斯山北坡幾場著名的大火災,都是發生在焚風盛行時期的。焚風在高山地區可大量融雪,造成上遊河谷洪水泛濫;有時能引起雪崩。如果地形適宜,強勁的焚風又可造成局部風災,颳走山間農舍屋頂,吹倒莊稼,拔起樹木,傷害森林,甚至使湖泊水面上的船隻發生事故。

布拉風

從山地或高原經低矮狹隘通道向下傾瀉的寒冷而乾燥的暴風,稱為布拉風。

該詞源於古希臘語Boreas(寒冷的東北風)。這種風像瀑布一樣從高山滾落下來,極冷極快,我國天山南側和長白山地區有發生。黑海和好望角地區也有發生。

亞得里亞海,布拉風從山上滾下來

布拉風的形成條件:迎風坡有利於冷空氣堆積;適合的氣壓梯度;背風坡陡峻且相對高度不大,使爬越山頂的氣流下沉絕熱增溫不多(多了就不冷了)。

峽谷風

峽谷風是因經過山區而形成的地方性風。

當空氣由開闊地區進入山地峽谷口時,氣流的橫截面積減小,由於空氣品質不可能在這裡堆積,於是氣流加速前進(流體的連續性原理),從而形成強風。

峽谷效應又被稱為狹管效應,峽谷風又被稱為穿堂風。

達坂城位於峽谷口,氣候乾燥,多大風天氣

高樓峽谷風直接影響了建築物和居民的安全,為了避免峽谷風危害,城市住宅樓的建設應注意住宅樓的走向避免與城市主導風向一致。

重力風(下降風)

重力風是因地心吸力沿山坡下降的風,因此重力風也稱為下降風。重力風主要在多山或冰川地區發生,密度高的冷空氣受重力影響從高山或冰川頂流下斜坡。當斜坡特別陡峭時,冷空氣下沉時獲得巨大的動能導致大風出現。

重力風的類型有:

若斜坡是微斜而風相對較弱,重力風亦稱為流泄風(清空夜晚,由於地面輻射,貼近地面形成一層冷空氣。山坡上的空氣比同一高度的、離山坡較遠一些的空氣要冷一些。冷而重的空氣,沿山坡下滑,在谷底積聚於暖而輕的空氣的下面,形成「冷湖」。 在入夜後開始,日出前風速達最大)

冷空氣沿陡峭的山坡向下吹的大風,則被稱為下降風(又稱下沉風或山風)。

重力風主要在多山或冰川地區發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密度高的冷空氣受重力影響從高山或冰川頂流下斜坡。當斜坡特別陡峭時,冷空氣下沉時獲得巨大的動能導致大風出現。

重力風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也不盡相同,如地中海叫西北冷風、亞德里亞海叫東北季風、火地島叫威利瓦颮等。最恐怖的是威利瓦颮和南極大陸的下降風,時速可達50m每秒以上(相當於16級颱風)。有記錄的最強烈的重力風是在南極洲的下降風。在南極內陸,極其寒冷的空氣從平均超過2千米高的冰封高原移動下滑,沖向海岸。在沿海地區附近,經常有暴風記錄。最強烈的重力風記錄出現於1972年,達到每小時327千米。

冰川風

沿著高山冰川表面向下吹的風,稱為冰川風。

由於冰川表面氣溫與周圍同高度氣溫相比要低得多,近冰川面的空氣密度較大,冷而重的空氣團沿著冰雪表面向下坡方向流動,形成冰川風。風速可達3米到10米每秒(7級風左右),厚度可達到2000米。

夏季晴朗的白天,冰川表面與周圍溫差對比最大,冰川風最強盛。

我國青藏高原、天山、祁連山都有此風的存在,其中珠峰北坡冰川風很強勢,北登上造成很大威脅。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龍捲風

龍捲風是一種風力極強而範圍不太大的渦旋,狀如漏斗,風速極快,破壞力很大。其中心的氣壓可以比周圍氣壓低百分之十。龍捲風的出現和消失都十分突然,很難進行有效的預報。

龍捲風上端與雷雨雲相接,下端有的懸在半空中,有的直接延伸到地面或水面,一邊旋轉,一邊向前移動。遠遠看去,它不僅很像吊在空中晃晃悠悠的一條巨蟒,而且很像一個擺動不停的大象鼻子。發生在海上,猶如「龍吸水」的現象,稱為「水龍捲」(或稱「海龍捲」,waterspout);出現在陸上,卷揚塵土,捲走房屋、樹木等的龍捲,稱為「陸龍捲」(landspout,美國國家氣象局稱dust-tube tornado)。世界各地的海洋和湖泊等都可能出現水龍捲。在美國,水龍捲通常發生在美國東南部海岸,尤其在佛羅里達南部和墨西哥灣。水龍捲雖在定義上是龍捲風的一種,其破壞性要比最強大的大草原龍捲風小,但是它們仍然是相當危險的。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龍捲風的生存時間一般只有幾分鐘,最長也不超過數小時。龍捲風經過的地方,常會發生拔起大樹、掀翻車輛、摧毀建築物等現象,有時把人吸走,危害十分嚴重。 有記錄以來美國最致命的龍捲風是發生於1925年3月18日,越過了密蘇里州東南部、伊利諾州南部和印地安那州北部的「三洲大龍捲」,導致695人死亡。

城市風

市區與郊區之間的熱力環流

(1)成因分析:「城市熱島」的形成是突破口

(2)風向:近地面由郊區吹向城市。城市風環流的方向不隨時間而變化,因為市區的氣溫總是高於郊區。

(3)影響與應用

一般將綠化帶布置在氣流下沉處以及下沉距離以內,而將衛星城或污染較重的工廠布置於下沉地帶距離之外。

注意:

在海陸風(湖陸風)、山谷風的複習中,要注意其風向的變化實質不在於白天還是晚上,而在於不同下墊面區域的溫度對比關係。

常見的熱力環流中,海陸風(湖陸風)、山谷風等的風向存在著晝夜的差異,而城市風的風向不存在這種差異。

聖安娜風

是秋冬季節出現在加州南部山谷中一種典型的季節性強風(下坡風)。

每年秋冬季節,在美國西部大盆地會形成干高壓氣團。受陸地高壓的影響,冷空氣會向沿海推進。沿海的南加利福尼亞州和北下加利福尼亞半島處於落基山、海岸山西側,冷空氣向此推進時沿坡向下沉。空氣下沉時隨著海拔降低會出現增溫現象,而這裡地勢落差大、空氣下沉幅度大、空氣升溫快,與此同時,空氣也會越來越干。而加州南部山谷剛好呈東北——西南走向,與這股被加溫變乾的冷空氣走向一致,又使其風速不斷加快,勢力越來越強,直衝沿海地區而去,這便形成了聖安娜風。由此可見聖安娜風其實就是焚風。

由於加利福尼亞屬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空氣中水汽含量極少。秋季氣溫下降後,林中落葉紛紛,為乾熱的大風提供了絕佳的燃料。秋冬聖安娜風一來,山上很容易自燃引發山火。因此,聖安娜風也被稱之為「魔鬼風」。

聖安娜風特指秋冬季掃過美國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的一種風,它以助長所處地區的林區野火而聞名。

聖安娜風的形成,與加州附近的地形密切相關。

每年秋冬季節,陸地冷高壓驅使冷空氣向沿海推進,而加州處於落基山、海岸山西側,冷空氣向此推進時沿坡向下沉。我們都知道空氣下沉容易增溫;而這裡地形落差大、空氣下沉幅度大、升溫快,當然與此同時,空氣也會越來越干。

而加州南部的山谷剛好呈東北—西南走向,與這股被加溫變乾了的冷空氣走向一致,又使其風速不斷加快,勢力越來越強,直衝洛杉磯而去。這就是聖安娜風。

太陽風

極光和「風」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先來看看對於「極光」的解釋:極光,一種絢爛多彩的發光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來自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在地球的南、北兩極進入地球磁層,使大氣層中的氧、氮等分子發生電離,進而導致了這種發光現象。

看關鍵詞:來自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這種帶電粒子流,被科學家們稱為「太陽風」,這也是今天科教授要和您說的那種「風」。

太陽在為地球帶來光和熱的同時,每秒鐘還放射出大量的帶電粒子流,可以說,地球每分每秒,都在經受的太陽風的洗禮。

太陽風能給地球帶來美麗的極光,這麼看來,這種風還不錯,挺好的,棒棒噠!

可現實情況是,如果僅僅是太陽風,其對地球的影響還不算嚴重。但是,就像地球上不光有拂面的微風,還有颱風、颶風、龍捲風一樣,從太陽吹出來的帶電粒子流,也不可能全是一種量級的。

當劇烈的太陽活動暴發的時候,吹向地球的,就不是太陽風了,而是太陽風暴。這種風暴的破壞力是驚人的。

精選試題:

1、珀斯是一個多風的城市,夏季以微風為主,一天中風向多變,冬季風力強勁,素有澳大利亞「風城」之稱,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珀斯夏季風向日變化明顯的原因是( )

A. 地處沙漠,晝夜溫差大 B. 夏季多晴天,晝夜溫差大

C. 地處沿海平原,地形平坦 D. 植被常綠茂密,減弱風力

(2)珀斯風力強勁的時期( )

A. 亞洲低壓強盛 B. 正值當地葡萄的收穫季節

C. 享受珀斯海灘陽光浴的最佳季節 D. 西歐南北溫差大

【答案】(1)B (2)A

【解析】(1)帕斯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多晴天,晝夜溫差大,海陸風變化明顯,所以夏季風向變化明顯,B正確。

(2)珀斯屬於地中海氣候,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風力強勁;北半球為夏季,亞洲低壓強盛,A正確;當地收穫葡萄的季節是南半球的秋季,而此時當地為冬春季節,B錯;珀斯海灘陽光浴的季節為當地的夏季,C錯;西歐此時處於夏季,南北溫差小,D錯。

2、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的湖畔、河邊和海濱,偶見規模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條件為所在地區沙源豐富、多風、植被稀疏。圖5所示區域中,M處發育了規模較小的沙丘群;H縣城附近是著名的風口,冬春季節風力尤為強勁;河流發源於黃土高原地區。

(2)分析H縣城附近冬春季節風力強勁的原因。

【解析】定位,我國北方地區,季風環流區,冬春季臨近冬季風源地,受冬季風影響大,風力大;冬春季,我國南北氣溫差異大,水平氣壓梯度力,增強冬季風;冬春季節盛行西北季風,該地位於河穀穀口地帶,且河谷的走向與盛行風向一致,易形成狹管效應,風力增強。

【答案】冬春季節盛行西北季風(偏北風);河谷延伸方向與盛行風向基本一致;H縣城附近為河谷的交匯之地,(形成風口,導致狹管效應)。

3、紐西蘭首都惠靈頓依山坡而建,三面環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風城」之稱,下圖示意惠靈頓的位置。

分析惠靈頓常年多風的原因?

【解析】 惠靈頓瀕臨海灣,加之地形較高,三面環山,時常受到海風的侵襲,一年之中大部分日子都颳風,因而有「風城」之稱。結合分析可知,惠靈頓地處西風帶,常年受西風控制,盛行西風,加上三面環山,西面朝向大海,喇叭形的地貌,有利於風的深入。

【答案】地處西風帶,常年受西風(西北風)控制;三面環山,西面朝向大海,迎風;喇叭形的地貌,有利於風的深入;海峽延伸方向與風向一致,狹管效應強。

【參考資料】

[1]沙塵暴的傑作,中國國家地理,2003年第4期

[2]沙丘曲線 西北乾旱區貢獻的美景,中國國家地理,2021年第9期

[3]5·12 用動圖了解自然災害,中國國家地理,2019.5.12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a7841e4488bee95f5671bbc58ec44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