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現在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活得久一點,把「長命百歲」這句祝福語變成現實,多看看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最近,筆者採訪了廣西柳州市三位百歲老人,探秘他們的長壽秘方,相信能給大家一些有益的啟示。
三位百歲老人給我們帶來的長壽啟發
楊春:痴迷詩歌我最樂
百歲老人楊春住在柳州市北站路,走進他家就見在沙發邊醒目地擺放有幾本書,紅色封面的《楊春詩選》,還有淺色封面的《楊春詩草》一、二、三、四集。
「這些書只能叫冊子,留給子孫們作為精神財富的。」當著筆者的面,楊老再次叮囑他的兒子楊桂忠,不要出版這些書,現在合成冊子收集起來就行了。
楊春1920年出生於湖北省隨州市,1938年參加新四軍,然後又參加解放戰爭,南下廣西剿匪。離休前是原柳州地區無線電廠黨委書記。由於是窮苦人家的孩子,自幼未進過學堂,到了部隊後,在緊張的戰爭年代抓住部隊學文化的機會,學會了識字,1954年到自治區黨校文化班學習了兩年。離休後他參加柳州市老年大學詩詞班學習,此後專注寫詩,如今有詩詞8 000多首,主要以抒發熱愛生活、謳歌時代為主。
「離休後,我的時間都用在讀書、寫詩上。」楊老說,他沒有特別的長壽秘方,陶醉在詩歌中,激發自己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他的詩歌里洋溢著馬克思列寧的革命樂觀主義和大無畏精神。如「馬列焚燒閻王帳,壽命短長自主張;百歲可入少年隊,再活幾十也無妨。」這和陳毅元帥「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的詩作可以相印證。
三位百歲老人給我們帶來的長壽啟發
鄒琴賢:順其自然不苛求
「我要上班!」如今,當人們從一位百歲老人口中聽到這句話時,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然而,家住柳州市立新路101歲的鄒琴賢老人便有這個想法。她認為自己身體還好,能打算盤、會記帳,希望繼續回到退休前的工作崗位上發揮餘熱。「我上班不是為了領工資,而是為人民服務。」
鄒琴賢的女兒曾繁安為了安慰母親,佯裝答應,說要去和領導申請一下。誰知母親當時非常高興,還為過去的老同事每人準備了一份禮物,表示上班時送給他們。
鄒琴賢退休前是原柳州市第二百貨公司的員工,由於曾經讀過中學,有一定文化,後來當過公司部門領導。退休後,她一直念念不忘單位工作上的事情,總認為自己身體好,希望為公司繼續做奉獻。
曾繁安介紹,她母親一生經歷坎坷,30多歲起一個人擔起生活重擔,但非常堅強,無論再苦再困難都十分樂觀,幾十年來沒見母親生過氣。
「生活就是要順其自然,不要苛求。」對於長壽這個話題,鄒琴賢認為,自己沒有特別之處,非要說個人特點的話,那就是比較隨意。退休生活就是到附近公園溜溜圈,和幾位老友一起打打太極拳。飲食上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沒有什麼特別的講究。現在每餐的飯量還能吃一大碗,還喜歡喝兩口小酒。
三位百歲老人給我們帶來的長壽啟發
李發英:勞動是生活最大樂趣
「我媽媽賣鞋墊可出名了。經常路過映山街口、保險公司大廈對面的人,都會注意到有個老奶奶在那裡賣鞋墊。那就是我媽。」在柳州市斜陽路李發英家,她的小兒子王才生介紹起已滿100周歲的母親時,一臉的自豪。不過,由於視力的原因,最近兩三年李發英已經不做鞋墊了。
「這是我媽媽做的鞋墊,家裡還放有一些,已經不多了。」王才生從房間裡找出李發英做好的兩紮鞋墊。李發英看見鞋墊,不斷地詢問:「你拿我的鞋墊到哪裡?」王才生趕緊把鞋墊交給李發英。接過鞋墊,李發英立即數數。
「她看到鞋墊眼睛就發亮,人民幣放她面前都沒這個表情。」王才生笑著說。
老家是江西省吉安市的李發英,小時候逃難來到柳州。退休前在城中區一家服裝廠工作,練就了一手車衣的好手藝。由於沒有什麼文化,李發英興趣愛好也不多,愛幹活成為她最大特點。退休後發揮她的特長,就在家裡車鞋墊賣。
「她的生活除了吃飯睡覺,就是車鞋墊。」王才生說,在許多人來看,這是不是太累了,但在他母親的眼裡,車鞋墊是她的愛好,不讓她干還不行。車鞋墊時腳踏衣車踏板,手要扶好布料,眼睛要專注看著車衣針。這需要全身心的配合。他認為,車鞋墊與做其他運動鍛鍊達到的健身效果應該差不多,也許這就是他母親長壽的原因之一。
(文/周一海)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關注公眾號《家庭醫學》,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Xxb0HgB9EJ7ZLmJBx6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