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7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家博物館參觀人居科學研究展時,在看到一張中國地圖上的「胡煥庸線」時,地圖旁邊的一段字這樣寫道:「線以東地區以43.71%的國土面積養育了94.39%的人口;以西地區占國土面積56.29%,而人口僅占5.61,這些人口主要生活在適宜和基本適宜地區。」直觀地展示出東南地狹人稠、西北地廣人稀的現實。
李克強發出了「
」之問:「我國94%的人口居住在東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樣也需要城鎮化。我們是多民族、廣疆域的國家,我們要研究如何打破這個規律,統籌規劃、協調發展,讓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門口也能分享現代化。」
那麼什麼是胡煥庸線呢?胡煥庸又是誰呢?
胡煥庸(1901-1998),字肖堂,江蘇宜興人。著名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1919-1923年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文史地部就讀,1926年在東南大學補讀地學系學分後獲理學士學位,1926-1928年留學法國。回國後到中央大學任教,後任地理系主任、教務長;兼任教育部部聘教授、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華自然科學社社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1953年在治淮委員會任技術委員,1953年起任華東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1957年創建國內高校最早的人口研究機構——華東師範大學人口地理研究室,1983年任人口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兼任上海市人口學會顧問、名譽會長,中國人口學會顧問,中國行政區劃研究中心顧問等。
1935年,胡煥庸先生在其論文《中國人口之分布》中繪製了中國人口分布圖,首次提出了一條人口分布的重要分界線,即「黑龍江黑河—雲南騰衝線」,這條線把我國分為人口稠密的東南部和人口稀疏的西北部,也被稱為「胡煥庸線」。
當時劃定時,這條線東南部面積占全國陸地面積的43.7%,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94.4%;西北部面積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56.3%,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5.6%。如今80多年過去了,截止2020年,東南半壁與西北半壁的常住人口比重為93.50:6.50 ,「胡煥庸線」描繪的我國人口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穩定。因此,在2009年中國地理學會等發起的「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的評選活動中,「胡煥庸線」也被評為30項「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之一。
之所以兩側人口分布差異大,是由於兩側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交通條件差異大。
「胡煥庸線」與我國眾多的自然分界限重合度比較高,導致兩側的自然環境差異大。
該線與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400毫米等降水量重合度較高,這就造成了東南半壁降水充足,西北半壁乾旱的狀況。充足的降水,濕潤的氣候保證了生活的適宜性及生產生活用水,同時有利於河流的發育,發揮河流的水運供水等功能,促進了人口的集中。
從熱量條件來看,東南半壁以熱帶、亞熱帶、溫帶為主,熱量相對充足,有利於保障農業的發展。
從地形地勢條件來看,「胡煥庸線」北段與我國二三階梯分界線,南段與我國一二階梯分界線大致重合,該線東南壁以平原,低山丘陵為主,同時結合我國河流分布圖可以看出,東南壁多大江大河,河網密布,流水沉積作用明顯,形成肥沃的土壤。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非常適宜人類定居和進行農業生產。
在氣候、地形、河流、資源等有明顯優勢的情況下,人口趨向於集中於東南壁,而隨著人口的不斷集中,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市建設不斷提高,交通條件也不斷改善,特別是海上交通的發展,使得東南壁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大,這就使「馬太效應」持續增強。雖然國家也在通過西部大開發等政策吸引人口往西部遷,但由於東南壁的吸引太強,「胡煥庸線」始終很穩定。
除了中國有「胡煥庸線」外,國外很多國家也有自己的人口分布分界限。同樣由於自然條件的差異和經濟發展水平、交通條件的差異導致人口分布存在明顯的差異,下面是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的「胡煥庸線」,大家可以推測一下各自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留言區等你來回答。
(點擊查看大圖)
素材來源星球研究所
構造湖 Tectonic Lake
地殼構造運動所造成的坳陷盆地積水而成的湖泊。
以構造斷裂形成的斷層湖最常見其特徵為水深,岸坡陡峻,常成狹長形。
如中國雲南滇池,非洲東非大裂谷的坦噶尼喀湖等。
岩層同時發生斷裂、褶皺兩種地殼變動生成的湖盆,如俄羅斯的貝加爾湖。
大部分構造湖是斷層作用形成的。
有些是單斷層湖泊,例如位於赤道北側剛果和烏干達交界處的艾伯特湖,中國雲南滇池。
當兩條大致平行的斷層,中間岩塊下降,兩側上升,這種斷層組合叫地塹。
地塹在地形上常常形成凹陷地帶,巨型地塹又被叫做裂谷。
很大一部分構造湖都屬於地塹或者裂谷湖泊。
例如長達6500公里的東非大裂谷就是一個巨型地塹,東非大裂谷附近大部分湖泊,包括馬拉威湖、坦葛尼喀湖、愛德華湖等都屬於裂谷湖泊。
分布在斷裂帶周圍,構造湖經常以串珠狀的形式組團出道。
一些大中型湖泊系在構造斷裂基礎上發育形成,大部分沿構造方向呈帶狀排列,湖泊長軸與斷裂走向基本一致。因此,很多構造湖都是長條形,有些還長得很離譜。
一般構造湖都非常深,湖水深度百八十米是標配,還有好幾個深度一千多米。
俄羅斯的貝加爾湖最深處有1600多米,非洲的坦噶尼喀湖有1400多米深。
構造湖雖然數量比不上冰川湖,但湖水非常深,在大小和容積方面傲視全球。
世介面積排名前十的湖泊差不多一半都是構造湖,世界很多著名大湖都是構造湖出身。包括非洲第一大湖——維多利亞湖,中國第一大湖——青海湖。
以上內容來源於「地理狗看世界」和「星球研究所」;以下內容由「講地又講理」整合自網絡。轉載請註明。
真題連結
(2020·山東·統考高考真題)奧赫里德湖和普雷斯帕湖位於巴爾幹半島,是沿斷層形成的典型構造湖,由岩性為石灰岩的加利契察山相隔(下圖)。奧赫里德湖面積348km2,湖面海拔695m,平均深度144.8m,湖水透明度21.5m,是歐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漁產不甚豐富;普雷斯帕湖面積275km2,湖面海拔853m,平均深度18.7m,湖水透明度1.5~7.2m,透明度湖心最大、近岸較小,漁產頗豐。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奧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是( )
A.雨水 B.河流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2.導致兩湖漁產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水溫 B.水深
C.水量 D.水質
【答案】1.C 2.D
【解析】1.由圖文信息可知,奧赫里德湖是沿斷層形成的典型構造湖,湖岸山地多可溶性石灰岩,喀斯特貌發育,雨水下滲快,圖中顯示,沒有明顯河流注入奧赫里德湖,因此雨水和河流水直接補給湖泊較少,不是該湖的主要補給水源,A、B不符合題意;湖岸山地多可溶性石灰岩,喀斯特貌發育,當地雨水大多轉化為地下水,又因湖泊沿斷層分布,地下水易沿斷層出露,補給湖泊,地下水補給水源含沙量小,使得湖水透明度高,因此奧赫里德湖湖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是地下水,C符合題意;該地區緯度較低,海拔較低,幾乎沒有終年積雪冰川,因此冰雪融水不是該湖的主要補給水源,D不符合題意。故選C。
2.由圖文信息可知,兩湖的緯度和海拔相差不大,因此水溫差異不大,故A錯。奧赫里德湖面積更大,水深更深,水量更大,應該漁業資源更豐富,但實際漁產不如普雷斯帕湖豐富,因此水深和水量不是導致兩湖漁產差異的主要原因,故BC錯。影響漁業資源主要因素是餌料,奧赫里德湖是歐洲透明度最高的湖泊,水質好,營養鹽類少,餌料不足,漁產不豐,故D對。故選D。
【點睛】本題解題關鍵是對石灰岩岩性的理解,石灰岩為沉積岩,分子結構較大,岩性鬆軟,吸水性強,含水量大,因此往往為含水層,富含地下水。
(2015·四川·高考真題)貝加爾湖湖面每年1-5月封凍,冰厚可達90厘米,圖為貝加爾湖地區等高線圖。據材料回答下列各題。
3.貝加爾湖
A.結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結冰早於邊緣
C.位於山谷導致冰層深厚
D.北部的封凍期長於南部
4.貝加爾湖對湖區環境的影響是
A.結冰時使氣溫降低 B.融冰時使氣溫升高
C.減小了氣溫年較差 D.冰層增加空氣濕度
【答案】3.D 4.C
【分析】考查湖泊的水文特徵及成因,湖泊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3.讀圖,根據緯度判斷,貝加爾湖結冰主要原因是緯度較高,氣溫低,A錯。湖面中心水深,受陸地影響小,結冰晚於邊緣,B錯。該湖是構造湖,是地殼斷裂下陷形成,不在山谷中,C錯。北部的緯度較南部高,所以封凍期長於南部,D對。故選D。
4.貝加爾湖結冰時使湖區環境的氣溫升高或下降減慢,A錯。融冰時使湖區氣溫降低,B錯。湖泊調節氣候,減小了氣溫年較差,C對。冰層不能增加空氣濕度,水面可以增加空氣濕度,D錯。故選C。
(2018·全國·高考真題)貝加爾湖(如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監測表明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可達8千米。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貝加爾湖形成於
A.地殼斷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斷河流
6.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且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說明
A.湖區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徑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7.貝加爾湖湖水更新緩慢的主要原因是
A.湖面蒸發弱 B.湖泊面積大
C.湖水鹽度低 D.湖水深度大
【答案】5.A 6.C 7.D
【解析】5.貝加爾湖屬於構造湖,是由於地殼斷陷集水而成;其形成與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斷河流無關。故選A。
6.貝加爾湖斷層發育,湖盆斷裂下陷(陷落),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貝加爾湖四周環繞著高山,注入貝加爾湖的眾多河流攜帶大量的泥沙在貝加爾湖沉積,經過漫長時間的堆積形成巨厚的沉積物;目前該湖盆仍在陷落,河流水不斷匯入湖泊,導致湖水深度不斷加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湖區降水量、入湖徑流量變化不大;入湖泥沙變化不大,且其變化也不會引起湖水深度增加。故選C。
7.結合材料可知,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導致其與外界水循環作用弱;貝加爾湖位於內陸地區,夏季白晝時間較長,氣溫較高,湖面蒸發作用並不弱;湖泊面積大,有利於湖水參與外界水循環;湖水鹽度大小對湖水參與外界水循環影響較小。故選D。
【點睛】第1題解答本題的關鍵在於對貝加爾湖的認識——斷陷構造湖。第2題從題干中的湖底沉積達8千米的沉積物,可是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說明外力的沉積物堆積速度小於內力的地殼下沉。
(2021·遼寧·統考高考真題)某內陸斷陷湖位於松嫩平原南部,屬於鹽鹼湖。圖為該湖中部區域一東西向剖面示意圖。圖中水域西側鹽度偏低,湖底有深厚的軟泥層(當地居民稱之為「醬缸包」)。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東側湖灘和台地比西側寬,主要因為( )
A.西側坡積洪積物較少 B.西側地殼運動以水平方向為主
C.東側風力堆積物較多 D.東側地殼相對下降的幅度較小
9.「醬缸包」的主要成因是( )
A.湖底低洼沉積物比較多 B.湖底淤泥的含鹽量較低
C.地下湧泉使沉積物變軟 D.入湖沉積物顆粒比較粗
【答案】8.D 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