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本網文作家,淺談醽醁、踏浪瀟湘、靳軍三者詩如畫

2022-05-08     作家方曉莉

原標題:吾本網文作家,淺談醽醁、踏浪瀟湘、靳軍三者詩如畫

前陣子,遭遇網暴而離開頭條,一時之間,諸多流言紛出,撇開構陷的不說,有些「美名」其實我也擔當不起,比如稱呼我是「著名作家方曉莉」,我原來講過,我是網文作家,雖則也發表過文章,劇本也選入劇院過,也出版過作品可惜被盜版了,然而,我也喜歡東方儒釋道而寫各類文章,文學題材當中詩歌,小說,雜文,散文,評論(包括詩評,影評,畫評等……),劇本,報告文學,等等,也寫經濟學文章,而我對西方心理學,哲學,經濟學這三者,也是比較感興趣,所以也有相關作品,但更多發表在平台上,以供一觀,偶爾業餘古玩鑑賞,雖也寫考證歷史等文章,但跟我認識的收藏方面頗有見識的相比,那還是差的很遠。

所以其實你可以看出,我是一個興趣愛好頗廣的人,屬於網文作家,但也因為興趣所致,而寫各類文章,我恪守「經世致用」之道,認為任何文體無高下之分,當然,網文實際上跟傳統文學作家筆下的世界,可能會體現很不同,所以我也認為,任何網文作家,是應當有傳統文學作家初學,具備一個作家基本的道德感和責任感,以及民族素質,因此我的簽名檔也是「經世致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著名作家方曉莉」始於他人戲謔,而不知情者也「以訛傳訛」,產生各種說法,當然也有一些人愛護我,看我文章而認為我是「著名作家方曉莉」,其實本人一點也不出名,且在網暴當中,無法力挽狂瀾,無奈退出頭條,而在其他平台,陸續寫文,僅此而已。

本人是一名網文作家,還是撲街,因此,我也希望切勿繼續「以訛傳訛」或者也因為愛護或者其他方面看重的原因,而忽略掉,實則「著名作家方曉莉」,我是名不符實,遠遠沒有達到這個地步……但我倒是願意以此作為一個目標,一生未必成名,但願不辜負他人期待,這是我所能做的。

在此還是感謝大家的關注。

好了,現在進入正題。

昨日看到「醽醁」老師作品七絕,《小區漫步》引起了網上議論,通常情況下,其實我也一般也不會評詩,儘管也發表過詩歌賞析於報刊上,但是,本人是網文作家,詩歌一脈上倒是在詩道駿言博士那邊開始學習格律詩詞以及一些為人方面的警示要點,教育學方面,他一些話往往對我們這些格律初學者或者說小白,有很大啟發,所以我人生當中第一首格律詩,其實是在看了詩道駿言博士課程後,開始寫的,再次也表示感激。

《偽嬌娘·自嘲》

網絡紅塵染,

迎合避斷腸。

蒙紗非俏面,

卸偽有嬌娘?

粉厚層層炫,

妝薄瀲瀲光。

誰說趨勢利,

願世不歧傷。

(原文:《和詩道駿言博士《五十自嘲》,《偽嬌娘·自嘲》,說盡吾女人辛酸》,也是這首詩,我感覺到做人的差距,因為我關注的重點在於吾女人之辛酸在於需要層層偽裝,這種化妝,而化妝的目的也不過是在於不被太多人所譏笑自己……其實也是談如今一些現象,一些人網絡中帶有面具,也未嘗不是因為生存所致。

但詩道駿言博士的詩詞,可以看出,此人是一個專注於學問之道之人,所以我非常敬佩,也許這就是他是博士的原因。

詩道駿言博士舊作《五十自嘲》,他淡泊名利,不卑不亢,那是真的。

《五十自嘲》

碌碌紅塵里,

東飄西復盪。

學書書海闊,

慕劍劍道長。

時因有趣笑,

常為無錢忙。

半世風霜勁,

齒搖鬢已霜。

似詩道駿言博士如此境界,很少有了。)

那麼再來談踏浪瀟湘老師和醽醁老師兩個人的詩詞吧。

先附上醽醁老師的《小區漫步》。

《小區漫步》(醽醁)

樹蔭縫隙透霞光,

枝上琵琶果漸黃。

小院牆邊花自落,

輕風拂面漫幽香。

有圖:

後來,我好像又看到,有那個「透霞光」,改成了「映霞光」,不知道這兩者,哪個先,哪個後,但我覺得倒是都可以。

《小區漫步》(醽醁)

樹蔭縫隙映霞光,

枝上琵琶果漸黃。

小院牆邊花自落,

輕風拂面漫幽香。

我看了其他一些網友議論,有說這個「樹葉縫隙怎麼能夠映霞光」呢,也有說「透」不對,我倒覺得沒毛病,因為醽醁老師一貫喜歡以景物入詩,而且觀察細膩,比一般人來的更加整體,細節化是非常強的。

「樹蔭縫隙映霞光」,我有觀察過這樣的景象,因為我家門口也有一顆桔子樹,不瞞你們說,去年秋天的果實,掛到現在還有。

所以我對樹木花草,一貫非常喜愛,曾經也是見過樹葉縫隙,那種日光照進來,那種霞光四溢的感覺(所以無論映還是透,這個視角其實非常獨特……它是在轉的,從細節逐步轉移到焦點,然後一下整體感覺出來了。很美的。),非常美。

(其實不止我家桔子樹去年秋天果實,現在還掛在樹上,雖然也只有幾顆了,隔壁鄰居種的金彈子,也是去年掛果到現在,也的有,非常還挺豐盛。)

(丁達爾效應,又稱「上帝之光」,這種比尋常的霞光通過樹葉透進來或者與樹葉縫隙當中投射出來的光芒而形成「映襯」之感,那個還要厲害多了;
圖片來自於網絡,感謝分享。)

萬事萬物,如果想要描寫好,對於我這名文學愛好者+繪畫愛好者來說,其實都很注意觀察,而我經常去觀摩醽醁老師的詩詞,未嘗不是也挺敬佩的,因為我自問自己做不到這樣,所以我對於描寫細膩者,而抒發感情,雖一字不提及心情,卻在寫完之後,你能夠感覺到作者的那份心情,這就很難能可貴。

再來談「踏浪瀟湘」老師的作品:

(來源:踏浪瀟湘,《關於詩詞一些不得不說的話———再談醽醁詩《七絕.小區漫步》》)

而我們可以在「隨緣解讀國學經典」的觀點中看到,踏浪瀟湘和醽醁老師應該是從不同角度出發,而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個寫景寓情,而另外一個,直抒胸臆,表達當中是可以帶上景物,也是順其自然的。

前者是醽醁老師,他一貫對景物描寫細緻,而在景物描寫當中,未嘗不是有詩人之情,而自然闡發;

而在踏浪瀟湘老師那邊,我們可以看到,往往氣概豪邁,直抒胸臆,是直接表達一種觀點,而在表達當中,一切事物,包括景物,自然囊括其中。

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寫法。

後在醽醁老師一文,《談談對踏浪瀟湘等網友評論我的詩《七絕 小區漫步》的一些看法》當中,「隨緣解讀國學經典」評論如下:

因此,值得一提的是,韋應物《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因有「憐」字,而以人代入,後面基本上都是景物,或者也有「黃鸝」之描寫,也屬於景中之「物」(雖然是有生命的。),而最後一句,「野渡無人舟自橫」,則可以看出是點睛之筆,未著一字感情,卻體現其荒涼之境,在寫景寄情的詩歌當中,這首詩堪稱妙絕。

而醽醁老師的作品,我是經常觀摩的,也很敬佩。

他是經常寫詩歌,對景物進行具體的描寫,往往全詩都是景,但是你卻能夠體會到作者寫詩的那種感情,這難能可貴得很,我感覺很穩啊!

其實醽醁老師很多寫景寓情的作品大家可以去他頭條號這一下,如果無法理解,不妨看一下他的詞作,詞作當中我們往往知道,以一些蕭涼的意象表達蕭瑟之心情,以積極的意象,而表達上進之感覺,樂觀的精神等。

(來源:醽醁,《詞集六十首》)

所以單純寫景,其實都可以通過整個景物描寫,而看出詩人的心情。

再來說「踏浪瀟湘」老師作品,五絕《懷友》。

《懷友》(踏浪瀟湘)

明月起蒼穹,秋思入夢中。

瀟湘孤影去,愛恨與誰同?

「這個愛恨與誰同」,我倒是想起靳軍老師的作品,因為靳軍老師作品一貫洒脫,這種「與誰同」心境也是常有。

可見詩人之洒脫,不唯獨靳軍老師有,踏浪瀟湘老師同樣有。

(但他們有一些地方,還是有點不同,有興趣大家可以去踏浪瀟湘老師那邊學習他的作品。)

《秋夜懷友》(靳軍)

明月秋山空,征雁破蒼穹。

年年瀟湘去,掩門人不同。

《?》(有誰記得這首詩的題目?謝謝。)(靳軍)

花落夜無聲,春去未了情。

遙望晶瑩月,往事有無中。

清宵一夢遠,經年見舊容。

歲月無回首,月色可相同?

再來看踏浪瀟湘老師其他詩詞,你會發現,這個人實在太低調了。

《少年郎》(踏浪瀟湘)

年少無羈盡疏狂,恩仇快意啖榮光。

十年豪氣曾驅虎,一騎紅塵血脈張。

君抹紅雲棲楚地,我攜曉月笑瀟湘。

揮戈直向黃龍去,決不沽名學霸王。

非常豪邁,很明顯,踏浪瀟湘老師作品特點,既能有靳軍老師之瀟洒,同時,此人作品也是豪情萬丈,跟靳軍老師「禪風」不同,他顯得更為剛進。

氣概十分豪邁。

靳軍老師作品更像隱者,而踏浪瀟湘老師,則有將軍出塞之美。

而踏浪瀟湘老師豪邁詩歌有,但寫《秋愁》,又體現出詩人豪邁心情之下,即便有」愁「但仍然無所畏懼,而且非常坦蕩的胸懷。

我雖然此前沒怎麼跟踏浪瀟湘老師交流過,但我也記得踏浪瀟湘老師尋常一般給人寫評論,顯得極為低調、質樸,又很怪異,當時我也沒看他作品,只是覺得極為低調、質樸,但總有「驚人之語」,下意識感覺這人很厲害……但因為各種瑣事關係,所以沒有多關注!

而我也是這一次,去看了踏浪瀟湘老師作品,心想原來如此,既心中有格局,難怪出手不凡。

(來源:踏浪瀟湘《七律·秋愁》,其實你可以發現,踏浪瀟湘老師的《秋愁》是不愁的,這才是難能可貴之處。
因為尋常人寫秋愁,一定愁的要命,但他寫「秋愁」卻充分展現出了大丈夫的氣概,無論任何環境,生死不懼,而不為外物所拘。
此等境界,殊為不易。
用俗話就是說:「格局打開了。」。)

踏浪瀟湘老師作品體現出一點,他的胸襟是非常寬廣的。

因此這註定他在描寫當中,很自然地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他的心中有天地。

那麼,實話講,我個人覺得的確,踏浪瀟湘老師作品,更像是意筆畫,以意而畫,那麼任何景物,自成氣象。

(相對應的,醽醁老師作品,像工筆畫,非常細緻。)

諸多人有靳軍老師之作,因其豁達開朗,激昂之風格,而有所評論。

但實際上,靳軍老師在我看來,其實更多屬於隱者,但在自己的一些執著的觀點和看法上,有自己堅持的原則。

他心中的道,在於追求自然,真摯與質樸,而體現出一種流動的「禪之美」,顯得非常精醇,雖不專說說禪,卻自有禪味在其中。

他的功底其實是很深的,雖然是寫古體詩。

(而靳軍老師之作品,不能說是工筆還是意筆,總體給我感覺更像是「禪畫」,因為他的隱者風度,比較明顯。)

《僧衣》(靳軍)

秋收未畢又耕田,田頭僧衣來化緣。

老夫不識佛法事,借問農事可修禪?

原來有人評論這個「僧衣」要改,不能這麼寫,當時有一些評論。

而我認為,恰恰是這個「僧衣」顯得非常有趣味,因為你並不知道,披著「僧衣」的人,是不是「僧」呢?

這是一種客觀描寫,也正因為其客觀描寫,而顯得妙趣橫生。

所以最後我評價一下,靳軍老師之詩美在於「禪」字;

醽醁老師之詩美,在於「細」字;

踏浪瀟湘老師之詩美,在於「透」字,因為可以看出,踏浪瀟湘老師是一個胸襟很寬廣的人,格局非常多,所以他更多會採用表達觀點的形式去寫一首詩,與靳軍老師坦承道「境」不同,醽醁老師這一次被評論的詩詞,實則是因為方法不同,因為醽醁老師的詩詞,是從景物著手,而寫景當中,自然有人的感情存在,不管寫什麼景,其實都會有這種感情,詩人眼前所見,未嘗不是心中所想。

而踏浪瀟湘之所以堅持,我個人以為,也許是因為他任何無論任何景物,都不過是心中所想,只要心中有天地,那一切又何異。

(當然這是我個人看法。)

而我很抱歉,借醽醁老師之詩評,以及另外兩位詩人之作,而發表一點看法。

原本我也因為醽醁老師之詩詞,有配圖過,因為PS初學,所以當時在學配圖,畫的不好,還請見諒。

對於踏浪瀟湘老師這顆「蒙塵明珠」,雖然此時得知,但我認為,人生當中如能有踏浪瀟湘這般老師存在寫詩,也是詩家之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760b03ba9a7de9774f3f239d7d32ef0.html




事實與人生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