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17隱身戰鬥轟炸機,用蘇聯科技打造,唯一的戰損原因至今是謎

2022-08-10     櫻桃談娛樂

原標題:F-117隱身戰鬥轟炸機,用蘇聯科技打造,唯一的戰損原因至今是謎

早在二戰時期,隱身戰機這個概念就開始萌芽了,不過那時候認識還比較粗淺,一般來說減少金屬材料的使用能夠降低飛機的雷達波反射,而採用飛翼布局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真正服役的第一代隱身戰鬥機是1981年問世的F-117夜鷹,此時距離二戰結束已經三十多年。

F-117夜鷹戰鬥轟炸機

來自蘇聯科學家的「禮物」

一般來說目前隱身飛機還只能往雷達隱身方向發展,至於視覺隱身或者聲音隱身還是一個大難題,而雷達隱身就涉及到雷達波反射的問題。1964年,一位蘇聯科學家發表了一篇「物理衍射理論中的邊緣波行為」的文章,這篇文章的核心就是物體的雷達波反射跟本身的大小沒有關係,而是和這個物體的邊緣結構有關。

這位作者雖然提出了這個成功的理論,但是他也承認,按照這個理論設計的飛機將是菱角分明的結構,氣動性能十分的糟糕。在60年代電腦技術還很差勁,飛控技術落後,確實不足以完成這樣一架飛機。

F-117戰鬥轟炸機

在70年代,電腦技術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電腦輔助控制飛機已經成為可能。當美國設計師在整理隱身技術的材料時,發現了蘇聯的這篇含金量滿滿的論文,於是加以深入研究。

第一代隱身飛機

1981年F-117首飛,從它的外表來看,雖然一股濃濃的科幻感,但是稍微了解的都會發現它實際上受到蘇聯那篇論文的影響不小。

這個角度看是挺科幻的

首先就是飛機採用了飛翼布局,機翼有很大的後掠角。為了降低雷達反射,飛機的設計採用了電腦模擬,由多個平面構成,座艙蓋等採用邊緣鋸齒形狀,之所以採用這種怪異的表面,是為了保證雷達無論從哪個方向照射,都會起到一定的隱身性能,雷達在照射的時候,接收器無法得到足夠有效的反射波。

飛機的發動機被埋入機身,採用機背兩側進氣,發動機取消了加力燃燒室,進氣口有隱身柵欄。進氣口的尺寸設計比較大,主要是為了增大進氣量,這些空氣一部分提供給發動機使用,另一部分從發動機旁邊經過,與發動機的尾氣混合,降低尾氣溫度,降低紅外特徵。

F-117的機腹

為了保持隱身性能,飛機還採用了早期的隱身塗層和內置式彈艙,沒有機炮等結構,據美軍稱飛機具備發射空空飛彈的能力,因此成為戰鬥轟炸機,但是外界有些人認為F-117不具備這個能力,只是單純的轟炸機。飛機內置的2個彈艙有2300千克的載荷能力,可以掛載美國空軍大部分的武器,包括一些核彈,不過太大尺寸的溫壓彈等無法裝載,並且因為氣動性能差,彈藥最好對稱掛載,才不至於重心不穩。

帶鋸齒的座艙蓋

夜鷹的實戰

夜鷹的首次實戰時1989年的巴拿馬之戰,僅從任務完成能力來看夜鷹是成功的,當時F-117奉命轟炸對手的軍營,輔助地面部隊,按照要求需要投擲3枚炸彈,要求落地誤差不得超過50米,F-117確實做到了,但是因為打擊數據錯誤,有一發炸彈的落點本身就是一個錯誤數據,導致炸彈投向錯誤的地方,一些媒體開始以此為藉口宣揚F-117是不成功的機型。

之後F-117參與了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並且都完美地完成了任務,唯一的遺憾就是在科索沃戰爭時一架F-117被擊落。

保存在博物館裡的殘骸

關於這次折戟,目前唯一確認的就是飛機是被老舊的薩姆3飛彈擊毀,事發地搜索到的飛彈殘骸證明了這一點。但是飛彈是如何打中的卻是個謎,一種說法是當時飛彈正在攻擊另一隊F-16C戰鬥機,因為被干擾了飛彈偏離目標,最後飛出幾十千米啟動了自毀程序,這架倒霉的F-117剛好經過,被破片擊穿發動機油管導致墜毀。

薩姆飛彈

還有一個說法是F-117是被米波雷達偵測到,因為米波雷達誤差太大,飛彈部隊發射了多枚飛彈才將其擊落。不管真正原因如何,F-117被擊落是不爭的事實。

F-117的退役

F-117於2008年全部退役封存,之所以在飛機性能還滿足需求的時候退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F-117的座艙

首先就是為F-22、F-35等隱身戰機騰位置,新一代的隱身戰鬥機不僅隱身性能更好,而且作戰使用靈活,是需要大批量裝備的武器,在任務上有重複的地方。而且F-117的突防能力不如B2隱身轟炸機,轟炸能力也不如,美軍沒有必要再裝備F-117。

其次就是考慮到成本,目前美軍的隱身轟炸任務已經有其他機型可以替代,就不需要每年花費資金繼續維護F-117,畢竟維護這種三四十年的高科技裝備不容易。

轟炸機編隊

另一個原因就是世界科技進步,F-117在世界幾個大國面前已經不具備優勢,用來對付其他小國,那麼傳統的B-52等飛機就已經夠用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2c9ac897add43b3c981ebcac9a03f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