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的四座大山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一天中午,波斯匿王忽然帶著幾名隨從,風塵僕僕地驅車來到精舍。
佛陀問國王:『日正當中,大王為何風塵僕僕,特地前來?』波斯匿王回答:『世尊,正因為國事繁忙,日日殫心竭慮文韜武略,好不心煩,所以政事處理暫告一段落,便趕來頂禮問訊。請原諒弟子一身塵勞、沒有沐浴凈身,就冒冒失失地來了。』
佛陀絲毫不以為意,待波斯匿王坐定後,問波斯匿王:『大王,您一向勤於治國,如果今天有一位眾所崇敬的長者從東方來,向大王報告,現今東方出現了一座高聳入雲的大石山,而且不斷從地底下隆起,一步步地向舍衛國逼近,沿途所有草木鳥獸驚惶逃竄,死傷無數……;不久之後,南方、北方、西方也紛紛有賢者趕來通報,一座座難以想像的巨石山正從四面八方移動而來……。請問,此時身為一國之主的您,如何使人民幸免於難呢?』
波斯匿王思考了一會兒,說:『四方都有大石山鋪天蓋地而來,能往哪裡逃呢?這時,唯有深信佛法、依法修行,別無他計了。』
佛陀笑意更深了,問:『大王,如您所說,深信佛法是唯一生存之道,為何您如此肯定?』
波斯匿王恭謹地回答:『世尊,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但是四大山剎那間就能吞噬大地,縱使派出所有訓練有素的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個個配備精良、嚴陣以待,無異螳臂當車吧!那些刀、箭、弓有什麼用呢?不過是以卵擊石罷了。若武力不足以保家衛國,那麼,咒術或國庫所蓄積的金銀財寶更有用嗎?我能夠大開寶庫、舍一切世間最珍貴的寶藏,與無情、無常談判、作交易嗎?唉,縱為一國之君,見天下生民塗炭,又能向誰討一個公道呢?因此,此時唯一能做的就是一心一意勤修善法,這念心定慧等持,洞破外在的世界本是成住壞空,乃至一切有情,皆是四大假合、虛妄不實,無可執著,才能不受外在的無常所逼迫。所以,無常到來時,唯有深信佛法才有辦法。』
佛陀讚許波斯匿王:『是啊,世間無常譬如這四大山,老山能朽壞壯年盛色,病山能摧壞一切強健,死山能劫奪一切壽命,衰滅山能損壞一切榮華富貴,乃至妻離子別、骨肉分散、錢財亡失。大王,這四大山日復一日緊隨著人們,誰能抵擋得了?誠如您所言,唯有安住在佛法的正知正見,如實修行,這念心超越了相對的時間、空間,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本心本性上,就是究竟離苦得樂的凈土世界,才能脫離無常逼迫之苦。您能體會到真正的安邦治國之道,護法護教助轉法輪,這真是國家人民無上的福報啊!』於是說了一首偈語:
『譬如四方有大山,廣大深厚無涯際,
從四面來一時至,慞惶奔走無避處,
象車馬兵不能拒,咒術財寶不能卻,
如是大王無常山,老病死山衰滅山,
殘滅一切有生類,剎利首陀婆羅門,
乃至下賤真陀羅,在家出家修梵行,
及以全戒至毀禁,悉皆殘滅無遺余。
是以智人應修善,尊崇三寶行眾福,
身口及意常清凈,先得名譽後生天。』
波斯匿王明白了自利利他的菩薩修行之道,正是追求長治久安之鑰,也是每個人的安心立命良方,法喜充滿地頂禮讚嘆,信受奉行。
好好運用這一生
在人生路途上,我們假如能好好把握時間,善用良能與人結善緣,那就不至生死迷茫而任生、老、病、死的荊棘所刺傷。同時,應學會如何把握、運用這一世的生命,讓生命在流程中發揮它最崇高的價值,顯現生命應有的意義……
佛世時代,有許多外道修持者也具足「五通」。所謂五通,就是:宿命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和他心通。
當時,有四位兄弟是婆羅門教徒,他們精進修持,因此也都具足五通,知道各自生命的長短。有一天,四兄弟聚在一起談論生死大事,發現在共業之下,四人將在同一時間死亡,但他們很有自信,認為有能力逃脫大限的來臨。
生、老、病、死,是人們所不能逃避的,隨著日月的流轉,成為人生四種必然的現象。四兄弟即各自計議,一位說:「只要我飛上須彌山頂,躲在兩座山之間,既看不到天也踏不到地,這樣即可逃脫。」
另一位說:「我升到虛空中,腳不著地,不受他物的抬舉即可免難。」
第三位說:「我想潛到海底去,海闊天遼,無常之神即奈何不了我。」
最後一位說:「我要到喧鬧人多的城市裡,無常鬼找不到我,自會去找別人。」主意既定,他們就辭別了國王,又說:「七天之後,我們會回來,然後便可長命百歲。」
但七天之後傳回消息:「四兄弟之中的一位莫名暴死於城中」。國王聽了既傷心又迷惑,於是就去請教佛陀,說:「這四兄弟皆具足五通,已知曉自己的生死,何以仍無法逃脫死亡的時辰?現在四位既然死了一位,那其它三位也可想而知了。」
佛陀便開示說:「人生有四件事:生、老、病、死是人們所不能逃避的,隨著日月的流轉,在人世間,這四件事可以說是一種必然。」
聖者的境地與凡夫的境地最大的差異是:聖者可以自我掌握及運用時空,這一世的生命必然會充實。人生這四種必然的現象,在日月沉浮、時光的流逝中組成人間路,任何人都必然走上這條道路。
在這路途上,我們假如能好好把握時間,善用良能與人結善緣,那就不至生死迷茫而任生、老、病、死的荊棘所刺傷。
贊佛偈的因緣
久遠劫前,娑婆世界的教主名『弗沙佛』。當時,釋迦牟尼是一位尚未成佛的外道仙人,因慈悲愍念眾生,又名為『菩薩』;與他同時的還有彌勒菩薩。
弗沙佛為了度化二人,入甚深禪定觀察因緣,發現釋迦牟尼菩薩的心還未純熟,雖然慈悲但慧解、觀行之力仍嫌不足,而與他有緣的眾生們,心性皆已成熟堪受法益;相反地,彌勒菩薩心已純熟,但他的弟子們得度因緣卻多未成熟。
弗沙佛決定先助釋迦牟尼菩薩一臂之力,因為一人的心容易度化,若是眾人之心,便難以在短時間內同時轉變。於是弗沙佛來到釋迦牟尼菩薩採藥的雪山上,進入一個山窟中入火定,全身放大光明,遍耀十方。
釋迦牟尼菩薩循著不可思議的光芒來到洞口,一見異象心大歡喜,嘆未曾有,不覺雙手合十,一腳獨立,叉手向佛目不暫舍,虔誠吟詠著:『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七日七夜不曾余覺餘思,亦不曾合眼,精進的力量超越時間、空間,瞬間的功德,令本應百劫後成佛的釋迦牟尼菩薩,提早了九劫成就佛道。
釋迦牟尼菩薩在人壽平均八十歲的世間示現成佛,智慧高遠無有出其右者,皆因過去種下『一偈贊佛』的勝緣;
其七日七夜中雖無他偈,功德卻勝多偈,貴在心思純一不雜,不在多言。再者,釋迦牟尼菩薩生生世世都將眾生置於自己之前,饒益他人的心多過利己,由於發心不可思議,而早彌勒菩薩九劫成佛。
省思:小乘極果,不如大乘菩薩之初初。發大願心、利益有情即名菩薩,此種發心最真、最切,將眾生和自己平等視之,當下就超越了種種分別和限制。心量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縱使初始眾生難度,備感辛苦,但是一步千里,利益他人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修行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