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開市十五度春秋:創新為帆 活力為槳 「新質生產力」布局新陣地

2024-10-30     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田鵬 毛藝融

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鳴鐘開市,翻開了中國資本市場嶄新的歷史篇章。時光荏苒,2024年10月30日,創業板迎來十五歲生日。十五年來,創業板市場已涵蓋1358家公司,總市值超12萬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創新企業成長搖籃和資本市場活力之源。

十五年來,創業板秉持服務創新使命初心,主動融入服務國家戰略,以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支柱,著力支持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在先進位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培育壯大了一批具有創新強項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有力推動了我國創新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十五年來,創業板錨定提高我國資本市場運行效率和競爭力這一目標,在發行、交易、信息披露和退市等制度方面形成了一套完善且高效的體系,為各類風險投資和社會資本提供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促進創業投資良性循環,進而成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中引領創新風向、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突出代表。

應運而生

創業板從0到1,從小到大

回顧創業板十五年來的成長曆程,不難發現其誕生絕非偶然,其壯大更不是一蹴而就。在這漫長的時光里,創業板從最初的蹣跚學步,到如今的茁壯成長,每一步腳印都匯聚著市場各方的審慎籌謀與智慧沉澱,每一步前行都承擔著時代的神聖使命與殷切期望。

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經濟開始進入加速轉型時期,大批創新型、成長型科技企業開始登上歷史舞台,迫切需要資本市場的助力。在此背景下,創業板應運而生,順應了時代浪潮的呼喚。

1999年8月份,黨中央、國務院明確「適時設立高新技術企業板塊」。2000年,國務院決定設立創業板市場,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隨即開啟創業板的醞釀之旅。

而後,便是一場「十年磨一劍」的漫長征程——2004年1月份,國務院明確要求「分步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2008年,國務院將建立創業板市場列為當年重點工作之一;2009年3月份,證監會發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2009年10月30日,創業板市場首批28家公司成功登陸,自此拉開創業板高速成長的大幕。

中國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在首批創業板上市公司掛牌上市之際表示,創業板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面向自主創新及其他成長型創業企業的新市場。推出創業板能夠為數量眾多的自主創新和成長型創業企業提供資本市場服務,同時通過資本市場的示範效應,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加快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隨著創業板市場開市並穩步推進,板塊發展不斷在實踐中完善,並加速向前,走出了擲地有聲的每一步:2014年10月30日,創業板公司數量達400家,總市值為2.27萬億元;開板十周年之際,創業板上市公司增加至773家,占據當時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五分之一,總市值達5.68萬億元;2020年8月24日,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平穩落地,市場基礎制度進一步完善、市場功能持續提升;2021年8月4日,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破1000家,總市值超10萬億元。

如今,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已達1358家,總市值超12萬億元。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家數占比約九成,近七成公司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優勢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明顯,相關公司總市值超8.6萬億元,占板塊比重高達68%。

與此同時,創業板成交量與活躍度持續提升。從投資者情況來看,投資者數量超5000萬人的同時,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數據顯示,近5年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在五成左右,與創業板成立以來前十年平均38%的水平明顯提高,公募基金持股占比增加2.5個百分點至8.38%,外資持股占比增加3.03個百分點至3.67%。從產品體系來看,創業板指自2010年6月1日發布以來,逐步成為反映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創業企業發展的核心指標。目前全市場跟蹤創業板指數的ETF規模達1800億元,跟蹤創業板50指數的ETF規模達到491億元,「創」系列ETF總規模達2430億元,已經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創業板市場之一。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創業板在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方面,創業板以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支柱,通過其市場化發現及篩選機制,有效促進了科技和資本的結合,特別支持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為這些企業提供了展示和成長的平台;另一方面,創業板的設立拓寬了資本市場的廣度、深度,為不同規模、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了多樣化的融資服務,增強了資本市場的包容性和服務能力。

初心不改

塑造包容高效的創新市場體系

十五年來,創業板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守「三創四新」定位,塑造包容高效的創新支持市場體系,培育了一批聚焦主業、堅守創新、業績優良的優質科技企業,展現出強勁的創新實力和成長動能,在產業變遷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成為新時代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引擎。

數據顯示,開市之初,創業板尚未有公司年收入超過30億元或凈利潤超過5億元,如今已有219家公司2023年度營業收入超過30億元,94家公司2023年度凈利潤超過5億元。從增長速度來看,2023年度,共有639家公司在上市後營業收入實現翻番,其中,104家公司營收增長達10倍以上;292家公司在上市後凈利潤實現翻番,其中,31家公司凈利潤增幅超10倍。

愛爾眼科作為首批登陸創業板的企業之一,公司董事長陳邦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愛爾眼科借力創業板,多次通過資本運作,為公司不同發展階段的戰略目標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自上市以來,先後完成3次定向增發,包括一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並配套募資,募集資金合計超59億元,如今公司市值從上市時69億元逐步進入到A股5300多家上市公司前列。

隨著一批優質科技企業不斷匯聚,創業板在先進位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集群化發展優勢也愈加明顯。

按證監會行業分類統計,創業板公司涵蓋了64個行業,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共計920家,占比67.76%。具體來看,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節能環保產業公司共計171家,占比13%;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數字創意產業公司家數共計339家,占比25%;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生物產業、新材料產業公司家數共計400家,占比29.46%。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創業板通過支持科技創新企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促進了我國從傳統製造業為主的經濟模式向創新驅動型經濟轉型,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培育了一批龍頭企業,加速了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業的崛起,助力我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創業板充分發揮平台優勢,在支持公司深耕主業的同時,鼓勵公司積極通過併購重組實現產業整合和轉型升級。

數據顯示,截至10月29日,創業板累計實施完成496單重大資產重組方案,涉及交易金額5547.78億元,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從實施主體來看,創業板民營企業累計實施重組交易占比超七成,民營企業積極利用併購重組提高資本配置效率,突破行業壁壘,增強業績規模,實現跨越式發展。從交易目的和標的所處行業來看,產業整合型重組占比超過七成,新興產業標的資產占比持續提升,創業板公司堅守主業發展,回歸併購本源,通過併購重組發展壯大。

例如,「醫療器械大白馬」邁瑞醫療是靠全球併購崛起的典範。今年1月份,邁瑞醫療以約66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惠泰醫療控制權,迅速切入心血管領域相關賽道。「公司以產業投資整合者的角色,通過資源互補的產業整合,為雙方帶來產品研發創新和全球營銷能力提升。」邁瑞醫療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在李湛看來,通過市場化機制,創業板引導資金流向具有高成長性和創新潛力的企業,提升了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

乘勢而上

持續激活創新示範帶動效應

十五年來,得益於創業板公司「高成長」「優創新」特色日益鮮明,並在產業變遷中發揮了愈加重要的推動作用,創業板持續激活示範帶動效應,形成了支持創新驅動發展的社會基礎和市場內生力量,使得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氛圍更加濃厚,堅定了創新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的信心,有力提升了創新資本形成效率,推動創新成長企業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戰略性轉型的中堅力量,助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共計有50餘家公司參與了國家實驗室建設,其中七成公司取得的科研成果已完成轉化。另外,有894家公司與高校、科研院所存在合作研發,其中800家公司的科研成果已實現轉化。同時,還有201家公司與國際組織或企業等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創新,其中192家公司已實現科研成果轉化。

長川科技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介紹,公司堅持內生及外延並舉的發展策略,重視產學研合作,以杭州總部為中心,建立了輻射北京、日本、新加坡的研發中心體系,並積極向國內引進集成電路裝備領域海外頂尖技術專家,通過跨境併購吸收新加坡等地的優秀半導體資產,為中國後道測試設備領域完善自主可控添磚加瓦。

與此同時,創業板建立了資本與人才激勵的堅實紐帶,激勵科技人才投身創新大潮,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創業板有161家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曾就職於高校或科研院所。

此外,創業板市場的蓬勃發展也加速了創新與資本的正向循環。據不完全統計,有695家創業板公司在上市前獲得近2569家次創投機構投資,投資金額超699.94億元;以目前股價模擬測算,投資增值率近10倍。其中,有205家公司為註冊制下新上市公司,獲得933家次創投機構投資,投資金額合計282億元。同時,也有效帶動了深創投、達晨創投、同創偉業等一大批創投機構成長壯大,並引導其積極投入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型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創業板公司在內生髮展的同時,通過併購創新企業,或者設立產業併購基金的方式支持創業創新、孵化中小微企業。由此,形成了一個支持創新的生態圈,引導資源向高效率、高效益、高成長的領域聚集,打造產、學、研、資共同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良好生態。

展望未來,深交所表示,創業板將堅守服務優質科技企業的使命責任,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著力完善適應新質生產力特徵的發行上市、再融資、併購重組、持續監管等制度機制,全方位加大對優質科技企業的包容性、適應性和精準支持力度,引導更多先進生產要素向科技領域聚集,加強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監管,推動上市公司提升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促進科技、資本和產業高水平循環。

一往無前

制度「先行先試」不停步

十五年來,創業板高效助力創新創業企業發展的同時,更是擔當了資本市場「先行先試」的試驗田,進行了一系列貼近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發展特徵的制度嘗試和創新,平穩起步並穩定運行,為資本市場積累了制度建設經驗。

例如,針對新經濟企業的特徵,創業板首推行業信息披露指引並形成體系,極大地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為後續其他板塊推行行業信息披露體系提供了借鑑經驗。

另外,作為資本市場「增量+存量」同步推進的改革,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統籌推進發行承銷、交易、再融資、併購重組、信息披露監管等一系列基礎制度創新,為後續全面註冊制改革積累了有益經驗。

目前,創業板已經基本形成了內容透明、層次清晰、形式統一的監管規則體系,為打造具有獨特產業結構氣質的創新成長平台夯實了制度基礎。

正所謂「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展望未來,創業板制度「先行先試」之路必將持續優化完善,不斷開拓創新,為資本市場的繁榮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力。

從融資端來看,董忠雲表示,創業板仍需堅守定位,繼續深化創業板改革,穩步實施註冊制,完善市場基礎制度,以更好地服務科技創新企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同時,繼續強化上市公司監管,制定實施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優化增量、調整存量,加強上市公司持續監管、分類監管、精準監管,持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李湛表示,創業板需要進一步與其他資本市場板塊(如主板、科創板)形成有效聯動,增強不同板塊之間的融資功能互補,以更好地服務不同階段的企業發展需求。

「要進一步推進上市標準多元化與細化。」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燕翔認為,對於一些商業模式獨特或者短期難以達到盈利和營收要求的企業可以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標準;加強對非財務指標的考核,企業的創新能力、技術水平、研發投入等非財務指標也都可以納入考核範圍。

從投資端來看,李湛建議,要進一步豐富投資品種和工具,為投資者提供更加多樣化的投資選擇。同時,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和監管制度,保障投資者的知情權和合法權益。

「未來可以進一步完善對創業板企業的長期支持機制,例如通過引導長期資本的注入,鼓勵企業持續創新和發展。」李湛表示,一方面,可以通過引入更多的融資工具,如可轉債、綠色債券等,幫助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獲得適合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創業板企業通常集中於技術創新領域,創業板可以加強與相關技術領域和行業協會的合作,幫助企業獲得更好的技術支持和行業資源對接,推動創新能力的提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92d744c1a3672883e149a929dd07e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