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時期
學思平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未來五年是黨的中心任務的歷史性轉變期,是戰略機遇與風險挑戰並存的深刻變革期,是實現2035年總體目標的關鍵期,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是國民經濟承受各種超預期因素疊加風險和空前嚴峻下行壓力的衝擊期。實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特別是經濟發展方面的目標任務,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未來五年是黨的中心任務的歷史性轉變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黨的初心使命,在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就被作為基本綱領寫入了黨章。早在1945年在延安召開的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把實現工業化、農業近(現)代化作為黨的重要奮鬥目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同志更是多次強調要努力實現四個現代化。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報告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並從現在起將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作為黨的中心任務。在黨一百多年來的歷史進程中,推動現代化並以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始終是黨的奮鬥目標。新民主主義革命完成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黨的主要歷史任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完成了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黨的主要歷史任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和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改革開放完成了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黨的主要歷史任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活力的體制保障和快速發展所需要的物質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成熟穩定的制度基礎和更雄厚優越的物質條件,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黨的中心任務也隨之發生了歷史性演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從五個方面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徵,從九個方面凝練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從五個方面闡釋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和戰略安排。深入論述了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系統部署了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可以說,黨的二十大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是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綱領。
那麼,如何認識未來五年的關鍵意義,如何認識未來五年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如何認識未來五年需要踐行並達成的目標任務,怎樣才能切實把握好未來五年中國式現代化開局起步這一關鍵時期,特別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而言,未來五年具有怎樣的意義和特殊性?對這些問題需要從多方面加以探索,需要從長期發展實踐中總結規律。黨的二十大報告從領導核心、前進道路、精神風貌、發展理念、重要保障五個方面總結概括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堅持的五條「必由之路」。這既是我們從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規律性認識,也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客觀要求。對經濟發展而言,極其重要的就是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走好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把握好開局起步的關鍵五年具有極為重要和特殊的時代意義。
二、未來五年是戰略機遇與風險挑戰並存的深刻變革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牢牢把握機遇,勇敢面對挑戰,推動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在20世紀的後20年,按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我國抓住國際國內各方面深刻變化所形成的歷史機遇,超額實現GDP總量翻兩番目標,進入初步小康階段。在21世紀的前20年,我國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黨中央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人均GDP翻兩番目標,面建成小康社會,達成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該目標已如期實現。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後,我國是否仍然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是一個需要作出明確判斷的重大問題。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未來五年恰是我們認識、適應進而把握戰略機遇的關鍵五年。
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在為我國經濟的動能變革、結構變革、質量變革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形成更為嚴峻的競爭態勢和發展的不確定性。科技創新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不確定性,未來五年是我國技術進步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式已經從以往低水平發展階段的「模仿」逐步轉變為現階段的「創新」,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指出的,我國已經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未來五年我國能否高效實現創新轉型,切實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對2035年我國能否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具有決定性意義。
二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後,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演變和黨的中心任務的歷史性轉變,隨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的日益接近,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更加尖銳複雜。未來五年,我國將面臨一系列前所未遇的新的發展性難題,特別是一系列結構性矛盾。其中比較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是,未來五年我國要跨越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只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方能穩健進入高收入發展階段。為實現「穩健」跨越,考慮到經濟全球性波動以及匯率變化等因素,實際水平一般需要高出起點線20%~30%,如此才能為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經濟發展基礎。
三是未來五年是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大國博弈不斷加劇、國際關係複雜變化的時期。一方面,從全球化進程看,在全球化中地位的提升為我國發展創造了更多新的戰略機遇;從世界經濟結構看,亞太地區與發展中國家重要性的提升為我國發展帶來了更多戰略合作空間;從國際權力格局看,美國霸權的日漸衰退在客觀上約束了其對我國發展構成的外部戰略壓力;從全球治理體系看,發展議題與發展中國家訴求被納入世界主流治理邏輯,增加了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對外戰略話語權;從科技產業發展潮流看,新技術革命在帶來不確定性的同時,也為我國動能轉換、彎道超車帶來新的戰略重構機遇。另一方面,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分析的:「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局部衝突和動盪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習近平同志指出:「過去我們是順勢而上,機遇比較好把握;現在要頂風而上,把握機遇的難度就不一樣了。過去大環境相對平穩,風險挑戰比較容易看清楚;現在世界形勢動盪複雜,地緣政治挑戰風高浪急,暗礁和潛流又多,對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過去我們發展水平低,同別人的互補性就多一些;現在我們發展水平提高了,同別人的競爭性就多起來了。」
三、未來五年是實現2035年總體目標的關鍵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民生、生態環境、國家安全等多個方面。未來五年,我國將完成「十四五」規劃,確定和開啟「十五五」規劃。「十四五」規劃規劃各項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達成和「十五五」各項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確定,對實現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具有開局起步的重要意義。黨的二十大報告從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和進程的角度,進一步明確了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其中,經濟方面的目標任務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強能力顯著提升,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重大進展。」也就是說,要為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打下經濟增長基礎,實現邁向高收入發展階段所需的經濟成長,為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奠定科技自強自主基礎,為2035年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四化」創造階段性發展條件。體制機制方面的目標任務是:「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也就是說,要為2035年建成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現代經濟體製作出實質性貢獻。民生方面的目標任務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也就是說,要與2035年應達到的民生目標保持一致。
顯然,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是與2035年總體目標特別是其中的經濟發展目標相互銜接的,也是極其艱巨的。為如期完成未來五年的目標任務,必須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把握好五個方面的重大原則。一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這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要遵循的客觀規律,應對空前複雜風險挑戰、集聚強大力量所要把握的重要原則。二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本方略。三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動力源泉。四是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不斷增強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和活力。五是堅持發揚鬥爭精神,以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狀態面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四、未來五年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當前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真正推動現代化取得新進展,必須大力發展和解放生產力,夯實物質和技術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未來五年能否取得高質量發展的新突破,對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本實現新型「四化」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也就是說,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黨的「中心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以需求與供給高水平良性互動為基礎的均衡發展,是作為基礎的強勁而可靠的國內大循環與高質量高水平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的開放型發展,是以現代化經濟體系為保障、以產業鏈供應鏈和生產再生產暢通為特點、以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為主要動能的安全高效發展,是以補齊城鄉二元經濟與區域布局不合理短板為重要任務的協調發展,是國民經濟各方面量的指標合理增長與經濟結構等質的指標有效提升有機統一的合理髮展。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採取一系列久久為功的戰略舉措。
一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健全宏觀治理體系,完善宏觀調控政策機制。總之,要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現代經濟體制,為高質量發展打好制度體制基礎。二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壯大實體經濟,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加快補齊短板,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這是因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對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極為重要的基礎性決定性意義。三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村農業優先發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經營制度等多方面改革,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從根本上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特徵。這是因為,對現階段我國這樣一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而言,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四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這是因為,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區域布局和區域性戰略發展極的培育,對我國這個區域稟賦差異顯著的發展中大國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既有特殊意義也是客觀要求。五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通過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推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營造一流營商環境,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擴大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與合作等。這是因為,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立足國內大循是大國實現現代化所必須具備的發展自主性、主動性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提高對國際經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形成高質量的國內國際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格局。顯然,完成上述戰略性任務需要面對嚴峻的挑戰,未來五年作為開局起步階段,是克服各種困難應對各方面挑戰的攻堅期。
五、未來五年是國民經濟承受各種超預期因素疊加風險和空前嚴峻下行壓力的衝擊期
目前,我國國民經濟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下行壓力不斷增大。特別是2022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反覆、俄烏衝突等超預期因素疊加影響,前三季度 GDP 增長率僅為3.0%。儘管第三季度經濟開始回暖,GDP增長率從上半年的2.5%反彈至3.9%,但仍然是在低水平基礎上的企穩回升,完成年初預定的5.5%的增長率目標面臨極大困難,要求第四季度經濟增長必須強力大幅反彈(至少達到10%以上)。預計2022年實際增長率可能在4%左右,甚至更低,這種嚴重偏離合理增長趨勢線的狀況,需要及時予以扭轉。從「十四五」規劃各項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35年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看,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需要保持在年均5%以上。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面臨的壓力甚至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發時還要大。從微觀基礎、市場預期、循環速度等到外部環境、政策空間等均較2020年發生了新的不利變化,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同時,當前經濟面臨的新風險不斷加劇。其一,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存在反覆多點發生的可能,會對經濟產生更為深刻的衝擊;其二,美聯儲、歐洲央行加息超預期,可能引發全球新的金融動盪,加大世界經濟進一步衰退的風險;其三,俄烏衝突可能產生強烈外溢效應,增大世界經濟復甦的不確定性;其四,房地產政策調整短期內難以扭轉下滑趨勢,存在三角債集中爆發的風險;其五,出口同比高速增長可能難以持續,面臨一系列不利和不確定因素;其六,產業鏈供應鏈存在「外移內縮」風險;其七,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有可能集中爆發,形成系統性風險;其八,非金融企業信用風險演變,可能引發地產、城市建設投資、高碳行業、中小金融機構變異風險,同時在全球金融市場異動下,我國資本市場也存在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
從總需求狀況看,當前推動經濟增長的兩大因素 — —出口增長和基建投資增長,均面臨潛在風險。出口增長主要受全球經濟進一步衰退衝擊,西方國家的「製造業回流」、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後的產業鏈修復等也可能影響我國出口增長。基建投資增長面臨的潛在問題主要是市場主體信心不足,民營經濟投資不振,政府投資受財政赤字和地方政府債務約束,對沖能力有限。當前拖累經濟增長的兩大因素 — —消費需求疲軟和房地產需求急劇下滑,有進一步加劇的可能。2022年上半年消費需求增長同比為負值,第三季度儘管環比穩中有升,但增速不快。在三重壓力衝擊下,相比於投資需求,消費需求的衰退更為嚴重。消費需求的恢復主要來自居民對未來就業和收入預期的提升,但從央行的調查數據看,相關情況並不樂觀。房地產需求下滑,既是因為處於需求端的消費者信心不足、購買行為趨於保守等,也是因為處於供給端的房地產企業在融資環節出現問題,短期內急劇調整融資結構和融資方式,其融資能力受到嚴重衝擊。
2022年和2023年作為未來五年的開局之年和面對前所未有困難與挑戰、攻堅克難的起步之年,其宏觀經濟指標及相應經濟社會發展指標的確定和達成,對實現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具有重要意義。要認真落實中央提出的「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明確當前經濟工作重點,有效應對三重下行壓力,使經濟增長及時回歸合理區間(5%以上),為未來五年實現預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為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經濟增長的必要基礎。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科學有效地推動高質量發展。一要牢記黨的二十大報告所重申的,我們仍是發展中國家,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推動踐行高質量發展。二要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堅持系統觀念,對宏觀、微觀、結構、改革、科技、區域、民生七大政策作好協調,避免相互脫節與合成謬誤,對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發展與安全、發展與「雙碳」、國內與國際、供給與需求、總量與結構等作好統籌。三要貫徹習近平同志反覆強調的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這也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穩」,首先是經濟增長要穩,防止大起大落。當前最為重要而艱巨的一項任務就是遏制經濟下行趨勢,穩住經濟,使經濟增長回歸長期合理趨勢範圍,與未來五年目標任務和「兩步走」戰略安排實現有效銜接,使經濟增長與失業率控制、通脹控制、國際收支均衡等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形成合理的結構。「進」,主要是改革要深化,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代經濟體制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等。以「穩」為「進」創造時間窗口;以「進」為「穩」奠定發展基礎。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提出的, 「穩」也好, 「改」也好,一靜一動,靜要有定力,動要有秩序[ 4 ] 。在工作中要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所要求的:「始終從國情出發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守舊,保持歷史耐心,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
【劉偉: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時間、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出處和作者。
責編:郭鑫;初審:程子茜;複審:李雨凡
更多精彩請點擊
「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熱門篇)
「黨建閱讀」長安街讀書會「2021年度優秀合作單位」
長安街直播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自2015年長安街讀書會微信公眾號發布至今,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用讀書講政治」的宗旨,關注粉絲涵蓋了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特區。累計閱讀量達到了近億次,其中通過朋友圈轉發量千餘萬次,參與互動人數近千萬人,平台產品質量高,針對性強,受關注度較好。並在中央相關宣傳網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相繼同步入駐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時間、澎湃政務等新聞客戶端,形成了系列的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累計影響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大中院校等受眾數億人次。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各省市縣(區)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單位部門聯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單位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並聯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
關注公眾號,回覆:【申請入會】【百科】【黨建閱讀】【智庫】【好書推薦】 【幹部培訓】【免費贈書】 【直播】【新書報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