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文字教化」如春風化雨,沁人心田:談余大中老師給我體會

2022-06-04     作家方曉莉

原標題:真正的「文字教化」如春風化雨,沁人心田:談余大中老師給我體會

(來源:作家方曉莉)
(備註:本人網文作家,也發表文章於報刊,寫劇本等,同樣熱愛其他類型文學題材,兼寫經濟學類文章。)

「文字教化」這四個字,可能現在人不大談了,網絡上更多看得是浮躁,或者是一些煙火方面的事情,甚者,也許更多「流量」因素,讓人感覺不以為美。

然而,網絡時代也讓我們得以接觸到一些真正的達人,智者,這也是讓我深感榮幸之處,因為他們往往謙遜待人,虛懷若谷,你單看他們應答,也能夠得到許多裨益和幫助。

我在頭條看到余大中老師作品,有段時間了,其實挺訝異的,一般寫歷史方面的,我所看到的,比較少能夠直接寫詩文寫得特別好,我所偏重的是指詩詞歌賦部分,感覺余大中老師這兩方面都兼顧,而且都很到位,實在令我佩服。

其實我這篇文章本不會提及余大中老師,原本也想,今日端午,「東施效顰」一番余大中老師原先對屈原《離騷》的白話文翻譯,我也重新發一遍去年端午寫的《祭屈原》,無奈覺得太單調,而且有件心事放在心上,所以也不吐不快,趁此機會,也談點自己的感想。

我個人以為余大中老師給我的感覺,很像是那種「文字教化」類型的人,我從沒看他發過脾氣,也沒有看過對任何人無禮過,我對他有三件事印象特別深,其中一件事,是他稱呼一位條友為「賢弟」,然而他稱呼對方賢弟或者對他人其他言辭方面流露,從來不會說覺得你是「無名小卒」或者其他怎麼樣,而有任何不同,一直都很謙遜待人,虛懷若谷,給人的感覺是對人很恭敬的那種,讀及此人詩文,也同樣受益匪淺。

所以我是從他的「文字教化」當中對自身心性,有了一些提醒,希望自己也能夠做得更好。

另外兩件事,一件則是他的一篇文章叫《孝子情懷祭椿萱 感恩哲思著華章——讀余仲廉賢弟《椿萱集》有感》,寫的是他們家族當中余仲廉的《椿萱集》,行文當中你可以看到,這當真是「詩書傳家」,很令人感動。

我當時甚至沒想到,如今居然也有如此堅守傳統文化的人,我的意思是將家書傳世,所以當時特別受到震動,無論是余仲廉博士的《椿萱集》和余大中老師的那篇文章,給我感覺,一個人是在認真坐著一件事,也將更好的文化傳承,這份心意就非常誠摯可貴,所以我當時很震驚。

另外一件事,則是真正讓我徹底去關注余大中老師的那件事,當時他提及,《閱讀時代》其中一篇文章他是作為責任編輯,「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辛德勇教授的大作《春天正是讀書天》發表於《閱讀時代》下半月刊2022年第五期」(原文),《春天正是讀書天》(————談談讀書與藏書)。

我當時也隨意看了下,這一看就徹底驚呆了,不但驚呆了,而且我還反覆地看,反覆地揣摩,翻來覆去,竟然看了好幾遍。

這在網絡時代,我能夠對一篇網上能夠看到的文章,一下子翻來覆去看好幾遍,排除掉功用部分,純粹興趣使然,這是很少見的事情。

看完之後,我忍不住又去想,怎麼寫得這麼好呢?……這可真正是讀書人啊!

想來想去,我就有一種想寫點兒什麼的「衝動」,無奈臨時我有其它計劃,加上中醫方面也正在學習當中,所以暫時擱置了提筆寫的計劃,但這件事在我心裡,可我又覺得,我難道不去寫點兒什麼,我不就不看書了嗎?……這種情緒是很奇怪的,你非常喜歡,你也迫切想表達點什麼,可是偏偏沒空,然而你儘管沒空,忽然之間又會想到這篇文章,我都在想,怎麼寫這麼好……就興起一種想去收藏辛德勇教授作品的這種衝動。

(我看這篇文章,甚至興起一種衝動,想去讀歷史學博士了……覺得辛德勇教授太厲害了。關鍵是我看到一個人真正作為讀書人,那種讓我從心底而生起的親和力,感染力,讓我非常喜歡。)

我上一次看到於賡哲教授的《狄仁傑真相》,然後去關注了他那邊的帳號,我個人覺得他在尊重史實基礎上,還是不錯的,因為我讀歷史,一般會注重「信史」,並不喜歡胡亂編制的,至少在我當時看於賡哲教授解讀狄仁傑真相其中幾個部分,一下子讓我去粉了他,之後就買了那本書,決心好好研讀。

(當時讀了些許篇目,非常驚喜,然後寫了一篇文章:《賞析於賡哲《狄仁傑真相》:來俊臣如何欺上瞞下,突破狄仁傑底限》)

我總覺得,對待歷史的態度,你不能瞎編亂造,歷史上有很多複雜的故事,往往是經過人為「塑造」的,甚至是刻意陷害的,如果你進行了這種謠傳,以訛傳訛,那麼你將不能得到真相。

而且對於有些人,信口胡謅的「歷史」,我也並不想看,所以我更關注「信史」本身一些,因為任何事情,應該追求真相,而不是其他。

而在辛德勇教授那篇文章中,讓我真正也看到了讀書人的風範,再看排版,也很精美,閱讀起來,令人心曠神怡。

為了讓大家更加知道那篇文章有多厲害,我這裡也隨附上,真的,太好看了。

我當時看了,真的愛不釋手,所以特意去詢問,我能否寫點兒什麼,就感覺不寫的話,就非常可惜(私心裡,其實也是想保存一下這篇文章,以供隨時拿出來看)。

至於余大中老師經常配圖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畫家,崔逢春老師作品,當時還挺驚訝,沒想到在他文章中看到崔老師作品配圖,他提到,經常用崔老師作品配圖。

崔逢春老師作品,我印象中,他畫的葡萄,就算每幅不一樣,它也晶瑩剔透的不同,我曾經觀摩過一陣子,內心非常艷羨,心想什麼時候,我也畫得這麼好,就好了。

從崔老師的作品當中可以看出,他這個人也是一個很通透的人,也很善良的那種人。

(崔逢春老師作品。)

(崔逢春老師作品。)

而余大中老師端午期間,那篇文章《我用打油詩譯《離騷》——遵友所囑,譯文與原文同時重新全文發布》再度展現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

尋常,我也看他會發一些《菜根譚》方面的感悟。

憑心而論,談文字教化,余大中老師的確以他本人言行,對我起到了一定作用。

他以他的文字以及日常與條友們的交道,還有他所體現出來的工作態度等等,讓我看到了他君子一般的修養,所以每當我看到他給我點贊或者是對話當中,非常客氣有禮貌,我都會覺得深感慚愧,覺得人家文章寫得那麼好,還那麼謙遜有禮貌,我很多地方不足,也沒什麼成就,又怎能不努力呢?……再看他待人接物,對待工作態度等等,還有那些《菜根譚》解說,都會讓我將自己行為去進行對比,心想,我怎樣才能做得更好,或者讓自己變得更好一點,而不要是讓自己覺得看到余大中老師那些文字的時候,內心是那麼的慚愧。

實話說,我本不好意思提及余大中老師還有辛德勇教授作品或者崔逢春老師等等,或者是余仲廉博士,因為我這篇文章,對學問無所研讀,也沒多少文學上的崇高價值,但是,僅僅是覺得,有時候,有些人「苦心孤詣」去塑造一些形象想讓他人去認同或者強迫他人去認同,還真的不如一個人踏踏實實做事,待人接物有禮有節,真正文人或者畫家或者讀書人的風範之體現,自然,也會讓我這種人,真正的心悅誠服。

所以,我想真正的文字教化不在於強迫之中,更不是對他人構陷而得到自己的「位置」,真正的文字教化是以個人的真善美,不故意去炫耀或者怎麼樣讓他人感覺不舒服,真正的文字教化,是讓別人能夠感受到真善美,而變得更好。

所以,基於這個原因,我寫了這篇文章。

順便附上去年端午我寫的《祭屈原》:

《祭屈原》

屈原者,楚之大夫,名平。越兩千年之美譽,投汨羅江而後人哀。

時曰端午,粽香飄室,百姓遙祝,國悼屈原。以香草美人之名,厭奸佞而見賢齊,思無一人可達之,遂亡。

因羸弱之軀而抵綏臣,被諂沒且強辱,以小人之構陷,而乃告家人之悲切,皆數落於江中,不見風波。

全剛烈之氣節,鍛百世之芳名。

曾有商末,伯夷、叔齊兄弟,餓死首陽山,人謂之迂腐,卻不見其雖桀驁若孤鴻,響遺生之先風,終是同氣連枝,不負相伴之意。

而後北齊,蘭陵王也,忠烈壯美,雖破陣而自謙,為齊王之所忌,縱故作貪婪而不消其噬殺之心,被鴆酒而消弭,北齊亡。

而晉陶淵明,雖非王孫,歸隱田園,有《桃花源記》,其不為五斗米折腰,致老子「小國寡民」以敬,又後代清流之傲,菊花如君子,誠從此來。

嗚呼,予曾於錢塘會濂溪先生之後人,《愛蓮說》為其座右銘,不問世事,遠離凡塵。蓋不爭不鳴,而傳承至今?

想岳少保於南宋,多少壯志豪情,鞭笞韃虜,收復河山,雖後世佞臣跪廟,不能全當時之志,以12道金牌回召,武穆遺書為金庸所慨,白石之佞臣而毀美玉之良將,兒女批莫須有之罪,至交以名利而落井下石,謗連其族,廿年後平反,千古奇冤,悲慟河山!

稼軒至誠,為君王贏身前身後名,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隔代之音,心聲相同,神交時空,何說孤獨。

陸遊悲己之離去,訓子以國定而家祭告翁,念杜甫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而姜子牙垂釣渭河,范蠡輔佐而隱退,丞相祠堂有餘音,諸葛先生「寧靜以致遠,淡泊之明志」,忠臣之心,豈是媚臣所明。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譚嗣同六君子為變法而慘遭殺害,「我自橫刀向天笑,卻留肝膽兩崑崙。」!

魯迅以筆矛而揭時弊,多少革命黨人,或臥底或偽作間諜,故臭名而全新社會,縱被辱沒,終不負報國之心。

潤之歌「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敢教日月換新天!

屈原曰:「吾道不孤。」

雖從前也銘志,後來人亦家國之烈,歷朝代之姦邪,不計可數,多少英雄人物,報國壯志,又豈是遭陷而泯滅!

嗚呼哀哉,伏惟尚饗!

(圖片來自於網絡,感謝分享。)

端午安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73f6959bd84d28628c753102662815f.html



事實與人生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