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成功登月,NASA專家自嘲:落後中國50年

2024-06-07     兵器志

在萬眾期盼下,嫦娥六號成功登月,在月球背面進行了安全著陸,同一時間,美國NASA那邊可謂是「臉色鐵青」。

近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其中嫦娥六號的成功著陸更是標誌性的一步。此次任務不僅體現了中國航天技術的先進性,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探索太空的真實能力。

嫦娥六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在鵲橋二號中繼星的支持下,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預選著陸區實現了精準落月,這一成就無疑為中國乃至全人類的月球探索工作書寫了新的篇章。

比較此次嫦娥六號與四年前嫦娥五號的任務,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嫦娥六號增加的近月制動次數從兩次到三次,這雖然提高了任務的複雜度,但也大幅增強了降落精準度,凸顯了中國航天科技人員在解決高難度技術問題上的能力。

此次任務的一個顯著難點在於全過程必須自主執行,地面無法進行干預。這意味著發動機推力的穩定性保持、導航敏感器、著陸緩衝裝置等關鍵技術點都必須達到極高的可靠性。

從結果來看,嫦娥六號的每一個動作都表現出了驚人的精準性,這不僅是對設備本身的考驗,更是對團隊處理緊急情況應變能力的巨大挑戰。

關於著陸階段的另一技術亮點是著陸器的「大腿」技術。如同高清「曬腿」照所展示的,嫦娥六號通過最後2米的自由落體完成著陸,這一過程對著陸器的腿部結構提出了極高要求。

與其他國家探測器相比,中國的這一設計顯示出了極高的創新性和可靠性。填充特殊蜂窩鋁合金材料的四條腿,既能有效吸收衝擊能量,又能確保著陸器穩固可靠地站立在月球表面,這種設計兼顧了穩定性與功能性,為未來的登月任務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此外,著陸時不在完全停止狀態下關閉發動機,可以避免因發動機氣流影響月表採樣的完整性。

經過成功的軟著陸後,嫦娥六號將進行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任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采土取樣計劃。

與以往的方法相比,嫦娥六號採取了多點、多樣化的自動採樣策略,既包括使用鑽具鑽取月壤樣品,也包括利用機械臂採集月表岩石。

此外,嫦娥六號還計劃在月球背面進行現場的調查分析,這包括月壤結構的深入分析等科學探測任務。通過這些探索,我們期待對月球的理解能夠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在完成這些雄心勃勃的任務後,嫦娥六號預計將於月底帶著珍貴的月壤樣本返回地球,為全球的科學研究作出貢獻。

中國的這一連串月球探索行動,從2019年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到2020年嫦娥五號在月球正面的採樣,再到如今嫦娥六號的全新任務,清晰表明了中國實現其宏偉太空計劃的決心。中國旨在2030年前將太空人送上月球,並在那裡建立科研基地,這一目標正逐步成為現實。

在全球範圍內,只有極少數國家成功將太空飛行器送至月球,而在這個領域中,美國一直被視為強有力的競爭者。然而,就在中國成功地使嫦娥六號登陸月球背面之際,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反應卻異常低調,這可能是由於美國在推進自己的太空計劃方面所遇到的種種挑戰。

美國的「阿爾忒彌斯」計劃本意是為了標誌其科技實力,計劃再次將太空人送上月球。但該計劃面臨諸多困難,包括資金不足及技術挑戰。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前雇員基思·考因吐槽,在美國登月器到達之前,中國會率先到達那裡,等我們降落的時候,得搖下舷窗問中國我們該停在哪裡......

在這個背景下,當美國在月球建成基地時,中國可能已經建成50年了

他們的評論、尤其是對美國現狀的自嘲,不僅揭示了美國航天事業所面臨的挑戰,還反映出他們對中國取得的成就的佩服和敬意。

總之,中國在月球探索領域的成就,無疑是對全球科學界和太空探索事業的重大貢獻,同時也顯示了國際太空新的力量格局正在形成。隨著更多國家加入,未來的太空探索將更加多元化和充滿挑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e466d4e8f2340dd95f7c122f15424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