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時代,時尚瞬息萬變,衣品更是千人千面。可是追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稱霸中國時尚界的必定是「的確良」,它不僅帶給了中國不一樣的顏色,而且由於它的特殊面料,更使得中國人擺脫了縫縫補補的穿衣歷史。
的確良
「我們能不能也搞點化纖」
新中國成立初期,工農業基礎薄弱,人民對於物質生活的需求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極度不平衡。當時的吃穿用度全都憑票供應,計劃發行,市場不干預,所以對於日用品而言,供不應求這樣的事情就經常發生。
尤其是穿衣方面,當時大家都穿的是棉衣棉褲,可是對於那個時期的中國,糧食歉收,土地匱乏,連吃飯問題都解決不了,怎麼還有多餘的土地用來種棉花呢?
統計資料顯示,50年代的中國人口占到全球人口比例的20%左右,但是當時中國每年年產的棉花只能占到全球的5%,與已開發國家相比,產量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當時一度,紡織品異常短缺。
1954年,為了緩解市場壓力,國家啟動面部計劃定量供應。後來,隨著旱澇災害的愈演愈烈,全國的憑票供應計劃更是要求嚴格。當時,全年的布票定量由36市尺下調到24市尺。而24市尺根本不夠每個家庭每人年度棉布供應量,所以,「補丁」更是成為了那個時代獨特的標誌。從上到下,從老到少,誰的衣服上都會有幾個補丁。
新中國的青年
唯有解決溫飽,全民才能奔小康,那怎樣解決溫飽呢?怎麼樣能讓衣服不從地里種出來,而是從別處搞出來呢?
為了解決百姓的穿衣問題,當時就有人提出了「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齊頭並進,」這樣的方針政策,從而來緩解棉花生產不足的壓力。1954年上旬,也確實針對這個方案,實施過一些相應的具體措施,但是在一些遺留歷史問題的影響下,這個方案又被擱置,但是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該問題又重新得到了中央的重視。
所以,中國人就開始研製自己的人造纖維。
60年代的時候,中國就在發展人造纖維工業,但是人造纖維的發展過程並不順利,當時人造纖維的原料主要是木材,但是當時中國人造纖維技術十分有限,只能夠用東北大興安嶺所生長的白松作為原料。因為原料的限制,所以人造纖維也並沒有解決人們的穿衣問題。
所以百姓的穿衣問題要如何解決呢?
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的增產為衣服製造業送去了「福音」,隨著石油化工產業技術的成熟, 毛主席提出來了,「那咱們能不能搞點化學纖維,讓老百姓穿衣不那麼困難。」
此話一出,經過幾經周折,「的確良」衫就橫空出世,一時席捲了整個中國服飾市場。
「的確良」衫,其實就是滌綸,它不是從地里長出來的,它是由對苯二甲酸(PTA)或對苯二甲酸二甲酯(DMT)和乙二醇(MEG)等為原料合成的化學纖維製品。它和棉麻衣服相比,具有耐磨,彈性好,不易褪色,耐熱性好等多能服用性。
「的確良」衫的出現,改變了大部分中國人穿衣縫縫補補的歷史。不僅如此,」的確良「衫還讓中國亮了起來,它打破了中國固有的黑白灰三種顏色,不僅」補丁「消失了,顏色也多了起來。中國大街小巷的男男老少終於可以穿得五彩斑斕,而不再是外媒所指的「黑螞蟻」了。
雖然「的確良」這樣的產品有了,但是它的銷量還是令人擔憂。
的確良
「四三」方案創造歷史
因為中國當時並沒有製造化學纖維的技術,所以,「的確良」衫的原料只能從國外進口,所以,很長一段時間,「的確良」只能在京滬等地小範圍普適。
有一次,毛主席去到湖南長沙考察,卻看到工人們為了買到「的確良「衫而排起的長長的隊伍。毛主席看著百姓的疾苦,是看在眼裡,疼在心底。
回到中央以後,他就同周總理問道:「為什麼我們不多生產點『的確良』衫呢?不要讓人民群眾千辛萬苦才能買到一件衣服!」
總理說,「我們沒有這個技術,還不能大批量生產。」
中國當時確實不具備生產化學纖維的條件,但是我們生產不出來,我們可以向別的國家買技術。所以,很快,中央針對此事提出了一系列方案。
1972年1月至1973年,國家計委先後向國務院提交四個報告,都是關於如何進口和量化生產化學纖維的有關報告。這四份報告,都得到了上層的批准,這就是著名的「四三方案」,也是70年代中國最重要的民生大計之一。
的確良
報告中針對目的背景和實施方案都給出了最為契合的措施。報告中指出,正值西方金融危機,西方需要中國的市場轉移國內注意力,所以計劃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從西方引進成套的技術設備。同時,報告中也明確指出,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引進和創新相結合,技術也要有自己的,要迎頭趕上;
第二,即使有外來技術依託,也還是要做到獨立自主;
第三,要用一部分進口帶動出口,有進有出,平衡經濟。
後來,經過國家的努力,共計引進四套進口設備和技術方案,總價值為43億美元。國家利用引進的先進設備和國內裝備結合,建成了26個建設性投資項目,其中有18個項目涉及化學纖維,集國家之力解決人民的民生大計,要讓百姓們有衣穿,穿衣易。
的確良
這四套設備分別建在遼寧,上海,四川和天津這幾個工業發達區。其中,坐落於遼寧的石油化纖總廠,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化工廠,總投入24億元,配備有從西歐國家引進的成套大型設備,據統計,該廠年產量為乙烯為7.3萬噸、催化重整進料15.5萬噸、芳烴抽提12.3萬噸、尼龍-66鹽4.6萬噸等。
遼寧化工廠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那就是現任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先生,他當年作為一名基建工程兵,目睹了化工廠一路走來的艱辛。所以,這也可能是華為一直以來都堅持原裝原創的原因之一。
後來,隨著沿海地區的發展,上海的化工廠逐漸取代遼寧化工廠成為了全國最大的化工廠。「四大化纖」項目的建成,大大地提升了我國化學纖維生產的技術水平和自給能力。
經過長期以往的實踐和研究,我國終於從化纖大國變成了現在的化纖強國,實現了「由大到強」的質的飛躍。這個方案不僅解決了老百姓的穿衣問題,實現了「的確良」的量產,更重要的是為以後中國的化工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基礎。
的確良
小結
「四三方案」的實施,意義重大。首先,這些成套技術設備的引進,彌補了我國棉花供應不足的短板,使得人民的穿衣問題能得到了徹底的解決,改變了人民縫補丁過日子的生活方式和習慣。
其次,它對於完善中國工業體系和優化國民經濟結構也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與此同時,「四三方案」實現了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大規模經濟交流,不僅引進了先進的化纖技術,此方案前後興建的26個大型工業項目,帶動了我國對外引進工作的全面展開,為日後的改革開放奠定了良好的物質,思想和技術基礎。
從「四三」方案我們不難看出,唯有對外開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國家才能有更長足的發展。當時間和機會向中國傾斜,一定要把握好機會。
而70年代,毛主席就適時地把握了這個機會,不僅促進中國完全融入國際社會,為中國工業化升級提供了某種外力,而且還給中國的輕工業創造了機遇和條件。
毛主席
從這次引進國外技術不難看出,一個國家要決定上層建設的還是要有技術的支持,偉大領袖在引進設備工作的時候,也做出了重要的指示,一定要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我們引進外國技術的同時,也要儘量地去把外國技術變成自己的技術,甚至還要趕超國外的技術,這樣才能夠實現更長遠的發展。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結合歷史和當下製造業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唯有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才是強國之路,立國之本。唯有對外開放,才能夠實現和國外的技術技術交流,才能夠夯實我國的技術設備實力,加速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實現生產力的快速提升和人民水平的極大提高。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衣著打扮和審美品位不斷地變化。雖然這些化學纖維已經成為了歷史,純手工的純棉紡織產品又重新備受大家的推崇。但是「的確良」衫已經成為了中國歷史路上的一個不可磨滅的痕跡,更成為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bO6AHcBubk3rjNb5c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