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述中國故事,必須把「陳情」與「說理」結合起來,講清楚蘊含其中的深刻道理,做到文以載道、以理服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話語的背後是思想、是『道』。不要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要把『道』貫通於故事之中,通過引人入勝的方式啟人入『道』,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悟『道』。」這段重要論述深刻指明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旨歸所在。
設立孔子學院,旨在促進中文國際傳播,加深世界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增進中外教育人文交流。圖為2024年1月29日,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蘇爾坦親王大學,一名兒童在孔子學院展位體驗中國書法。 新華社記者 王海洲/攝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深厚的文化底蘊、恢宏的世界胸懷、高超的敘事技巧,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講清深刻道理,為我們做出了榜樣示範。
「面向未來,很多人關心中國的政策走向,國際社會也有很多議論。在這裡,我給大家一個明確的回答。」2017年新年伊始,瑞士,聯合國日內瓦總部萬國宮大會廳,800多位各國代表、各界名流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在回答「中國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不會改變」時,總書記從中華民族追求和平的文化傳統說起,強調「中華文明歷來崇尚『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貴』」;接著以聞名世界的《孫子兵法》為例作進一步說明,指出「中國《孫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書,但其第一句話就講:『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義是慎戰、不戰」;隨後又告訴國際社會一個鐵的事實:「數百年前,即使中國強盛到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30%的時候,也從未對外侵略擴張」;繼而引用孔子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用近代以後中國頻遭侵略和蹂躪之害,飽受戰禍和動亂之苦,說明中國人民深信只有和平安寧才能繁榮發展。總書記的演講層層遞進、鞭辟入裡,既有歷史縱深,又有國際視野;既有哲理思辨,又有現實關照,清晰有力闡明了「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無論中國發展到哪一步,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擴張、永不謀求勢力範圍。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這一點」。
類似的精彩講述不勝枚舉。堅持正確義利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和平發展道路、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這些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理念,通過習近平總書記講述的一個個生動故事,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支持和認同。在比利時布魯日歐洲學院,通過講述《晏子春秋》中「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故事,闡明世界是多向度發展的,世界歷史更不是單線式前進的,中國不能全盤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和發展模式,否則的話不僅會水土不服,而且會帶來災難性後果。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通過中國古詩「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闡明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讓它更好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通過講述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闡明這些開拓事業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這些故事,貫穿著中國歷史文化之「道」,和平發展之「道」,應對全人類面臨的挑戰之「道」,具體而生動、通俗而深刻,盡顯中華文明的精神氣質、中華民族的歷史智慧。
偉大的時代孕育偉大的故事,精彩的中國需要精彩的講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新征程上,把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成功經驗總結好、學到位、用起來,把精彩的中國故事講精彩,我們應有這樣的信心,更應練就這樣的能力。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高長武文章《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