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適應和滿足當前公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2024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修訂並發布了《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2024年版)》(簡稱「健康素養66條」)。
一起來學習新版「健康素養66條」,提升健康知識和技能,踐行健康生活方式,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第37條
每個人都可能出現焦慮和抑鬱情緒,正確認識焦慮症和抑鬱症。
情緒是人類對於各種認知對象的一種內心感受或態度,是人們對工作、學習、生活環境以及他人行為的一種情感體驗。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積極情緒又稱正面情緒,主要表現為愛、愉悅、滿足、自豪等,使人感到有信心、有希望、充滿活力。消極情緒又稱負面情緒,主要表現為憂愁、悲傷、痛苦、恐懼、緊張、焦慮等,過度的消極情緒會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嚴重時可能發展為焦慮症和抑鬱症等。
焦慮是人體處於不確定情境時的一種正常情緒反應,是與生俱來的生存本能,具有適應性和效能性,即適度的焦慮能提高效率。抑鬱是一種短暫的、遇到具體事件後的不愉快、煩悶體驗,包括悲傷、苦惱、沮喪。
焦慮和抑鬱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一過性的或短期的焦慮情緒和抑鬱情緒,可通過自我調適或心理諮詢予以緩解和消除,不用過分擔心。
焦慮症和抑鬱症是兩種常見的精神障礙。突然或經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緊張、害怕、恐懼,常伴有明顯的心慌、出汗、頭暈、口乾、呼吸急促等軀體症狀,嚴重時有瀕死感、失控感,如頻繁發生,就有可能患了焦慮症。出現心情壓抑、愉悅感缺乏、興趣喪失,伴有精力下降、食慾下降、睡眠障礙、自我評價下降、對未來感到悲觀失望等表現,甚至有自傷、自殺的念頭或行為,持續存在2周以上,就有可能患了抑鬱症。 如果懷疑自己患有焦慮症或抑鬱症,不要覺得難為情或恥辱,要主動就醫,到綜合醫院的精神科或精神專科醫院就診,規範治療。
第38條
通過親子交流、玩耍促進兒童早期發展。發現心理行為發育問題應及時就醫。
0~3歲為嬰幼兒期。在全生命周期中,0~3歲是大腦細胞、神經元聯繫形成的最旺盛時期,兒童的大腦、神經系統、運動系統對外部環境的影響極為敏感,可塑性很強。在這一時期,對嬰幼兒進行科學養育,能幫助兒童發揮最大潛能,促進兒童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2018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養育照護框架——促進兒童早期發展》,提出促進0~3歲嬰幼兒早期發展的5大要素,包括良好的健康、充足的營養、回應性照護、早期學習機會和安全保障。其中, 回應性照護包括觀察並回應嬰幼兒的動作、聲音、手勢和口頭請求,與兒童一起交流玩耍,這些社交互動能夠刺激大腦內部神經聯繫的形成,幫助嬰幼兒更好地認識周圍的世界,對人、關係和語言形成認知,促進大運動、精細動作發育。
養育人應重視並掌握親子交流與玩耍運動的知識與技能,充分利用家庭和社會資源,為兒童提供各種交流玩耍的機會,促進嬰幼兒各種能力的協同發展。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免費提供0~6歲兒童健康管理服務,家長應按時帶孩子接受相應服務,發現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應及時就醫。
第39條
勞逸結合,起居有常,保證充足睡眠。
任何生命活動都有其內在節律性。生活規律對健康十分重要,工作、學習、娛樂、休息、睡眠都要按作息規律進行。要注意勞逸結合,培養有益於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愛好。順應四時,起居有常。睡眠時長存在個體差異, 成年人一般每天需要7~8小時睡眠,高中生8小時,初中生9小時,小學生應達到10小時。
保證充足睡眠,需要建立規律的睡眠習慣,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睡前避免刺激性活動,睡前不宜進行劇烈運動。 建議23點前上床休息,儘量避免晚上不睡早晨不起、平時熬夜周末補覺等不良作息。
長期睡眠不足有害健康,會出現反應遲鈍、注意力、記憶力等認知功能下降;會導致情緒不穩,易煩躁、焦慮等,甚至誘發抑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會降低機體免疫力,易衰老,增加患糖尿病、肥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出現持續性睡眠障礙,應及時就醫。
第40條
講究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科學使用消毒產品,積極預防傳染病。
不良衛生習慣可導致呼吸道傳染病、消化道傳染病等多種疾病傳播,如呼吸道傳染病可通過近距離接觸患者或無症狀感染者的飛沫傳播,也可通過手接觸被病原體污染的物體表面再觸摸口、眼、鼻傳播。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做好自我防護,既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措施,也是個人修養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
做好手衛生。特別是要做到接觸食物前要洗手,飯前便後要洗手,外出回家後先洗手等。洗手時,使用流動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每次揉搓20秒以上,確保手心、手指、手背、指縫、指甲縫、手腕等處均被清洗乾淨。不方便洗手時,可以使用免洗手消毒劑進行手部清潔。
「常」洗澡、「勤」換衣。根據季節、天氣、日常活動等情況,合理安排洗澡和換洗衣服的頻次,保持身體清潔。洗頭、洗澡、擦手和擦臉的毛巾應保持乾淨,做到一人一盆一巾。不與他人共用毛巾、浴巾和洗漱用具。
開窗通風。開窗通風可有效改善室內空氣品質,減少室內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含量,降低室內二氧化碳和有害氣體的濃度。此外,陽光中的紫外線能殺死多種致病微生物。條件允許情況下,應每天早、中、晚開窗通風,每次通風時間不少於15分鐘。
不隨地吐痰,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肘袖遮擋。痰液和飛沫中可能含有多種致病微生物,隨地吐痰或無遮掩咳嗽、打噴嚏不僅破壞環境衛生,還容易傳播疾病。吐痰時應將痰液用紙包裹,再將其扔進垃圾桶。
保持社交距離。在車站、機場等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或在超市、銀行等排隊時,應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不僅能降低疾病傳播的風險,也是文明禮儀的體現。
科學佩戴口罩。根據環境、季節、個人健康狀況等科學佩戴口罩。呼吸道傳染病高發期間,前往養老機構、托幼機構時,應佩戴口罩;呼吸道傳染病患者宜居家休息,非必要不前往公共場所;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者,前往公共場所或到醫療機構就診陪護時,均應佩戴口罩。
消毒是切斷傳染病傳播途徑的重要方法之一。要科學選擇消毒產品,嚴格遵循產品說明書使用,避免過度消毒。抗(抑)菌製劑不是藥品,不具有治療、護理、保健作用,僅有抗菌或抑菌作用,達不到消毒或治療效果,不得用於破損皮膚和黏膜,杜絕濫用。
製作
中國疾控中心傳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