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是怎麼來的?非洲國家為何可以一夜之間GDP暴漲60%?

2022-08-09     戲說金融

原標題:GDP是怎麼來的?非洲國家為何可以一夜之間GDP暴漲60%?

對於現代人來說,就算沒學過經濟學,對GDP也不會陌生,因為它已經成為這個世界上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總量最為常見的指標。

從其本義上看,GDP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縮寫:Gross指總額,Domestic指一個區域範圍,Product指產品。連在一起的,GDP便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那麼,到底GDP是怎麼來的呢?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人類進行經濟統計和管理的工具的呢?我們不妨先看看其發展史。

都說亂世出英雄,但是這個「英雄」並不單單是那些征戰沙場所向披靡的偉人,也有可能是各種傳世發明。實際上,許多最終在民用領域發揚光大的新技術,最初都是為了滿足作戰需求而研發的,並且通常都是由軍方資助完成的。比如網際網路、特氟龍、雷達、可編程計算機等等。

看到這,似乎都是理科生的功勞,文科生也彆氣餒,也有不少文科類的發明誕生於亂世之中,比如GDP,它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孕育的結晶。

1665年,英國科學家兼政府官員威廉·配第爵士對英格蘭和威爾斯的收支、人口、土地以及其他資產進行了測算,其目的是評估國家可用於戰爭的資源儲備以及通過稅收來資助戰爭(這場戰爭是發生在1664-1667年的第二次英荷戰爭)的能力——這是人類對整個經濟的首次系統性測量,而且當時配第採用了複式簿記法來記錄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

配第測算和統計是為了要證明這個國家可以承擔更高的稅率,能夠同荷蘭和法國這樣強大的鄰國較量——英國不必去占領更多的土地,也不用擴大人口規模,僅靠挖掘因為其所擁有的土地、資本和勞動力巨大的潛力便可保證戰爭的勝利。

威廉·配第開了先河之後,再過30年,也就是1695年,有一個名叫查爾斯·戴維南特的英國經濟學家正式將國民經濟核算的方法和策略系統地歸納起來,全部寫在了一篇題為《(An Essay Upon the Ways and Means ofSupplying the War》的文章中。

別小看這些經濟統計,正是因為英國人有了這些統計資料信息,幫助這個國家在歐洲大陸上能夠力壓版圖面積上比它大得多的法國,成為一方霸主。

直到1781年,法國國王才有了類似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經濟和財政統計數據。

當時,法國財政大臣雅克·內克爾(Jacques Necker)向其國王遞交了著名的《財政報告書》,論述了當時法國的經濟實力。這份報告給了國王極大的幫助,因為他又能夠增加新的貸款去度過公共債務危機,讓搖搖欲墜的王朝延續了8年壽命,直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

在整個18世紀中,一批又一批統計學的先驅者涉足這一領域,儘管他們每個人所衡量的內容差別不大,但當時並沒有標準化,沒有普遍認可的定義,因此其所測量的內容和現在意義上的GDP還是有較大的差別。當然,他們有一個總體的思路是正確的,即國民收入包含可供當前消費的部分以及留存下來再投資以增加國內資產的部分。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包括《魯濱遜漂流記》作者在內的統計學家和經濟學家們經過在不斷爭論中完善,使得這一概念終於有了質的突破——1776年,《國富論》出版了,亞當·斯密在書中對「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進行了區分。

不過,在亞當·斯密的定義中,並不是「所有人」都計算在內,只有那些從事有形商品生產,即從事農業和工業的人,才會被統計到國民收入中。他認為,市場提供的諸多服務對國民經濟而言是一種成本,比如家僕是僱主的成本,他沒有創造任何價值。國民財富等於其有形資產總量減去國家債務,也就是說,這位經濟學大師因為偏見而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把服務性勞動的價值給完全忽略了。

有意思的是,這種理論還得到了卡爾·馬克思的認同,並且成為計劃經濟體制的計量基礎。這就是為什麼後來推崇馬克思學說的國家(比如蘇聯)通常都比較注重物質產出,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服務性活動的產出。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第三產業已經在蓬勃發展了的時候,蘇聯的第二產業占比還高達60%以上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時候,戰後恢復成為了人類考慮的頭等大事,經濟管理學理論被重新翻了出來。「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意識到有些服務性勞動是同樣能夠創造價值的,而且創造的價值不可小視。

在馬歇爾的推動下,GDP中「價值」的範疇得到完善,歐美國家率先將其引入,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GDP統計。

不過,就算是現在,由於採取的統計策略和方法不同,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GDP尚未達到口徑的統一。而且,出於某些目的和需要,某些國家的GDP會出現後期修正或更改統計方法,這種變動對GDP最終的數據可能影響甚微,也有可能天差地別。

特別是在很多東西都並不完善的非洲,更是會出現令人「嘆為觀止」的魔術數據。

比如,在2010年11月5日到6日期間,非洲西部國家加納的GDP一夜之間增長了60%,使得該國馬上從「低收入」國家變成了「中低收入」國家。現實情況沒有發生變化,GDP 統計數據卻變了,這主要是因為該國統計機構更新了價格指數計算權重分配。

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涉及到一個援助和貸款的問題。

很多國際援助組織以世界銀行設定的人均GDP 作為確定「低收入」或「中等收入」國家的門檻,而這又會決定一個國家能獲得何種援助或低息貸款。

之前的加納,由於其人均GDP低於「低收入」標準,會獲得更多的經濟援助和低息貸款,但是世界銀行發現了加納人在GDP統計上玩貓膩的端倪,責令其更改,否則會取消援助。於是乎,便出現了這個非洲國家一夜之間「創造奇蹟」的名場面。

除了加納,奈及利亞、烏干達、坦尚尼亞、肯亞、馬拉威和尚比亞等非洲國家也做過同樣的事情。

奈及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一項關於它的預測認為,如果將移動通信和諾萊塢(Nollywood)電影等蓬勃發展的產業計入在內,奈及利亞2014年的GDP就將一舉增長40%,規模無限接近於南非。不過,奈及利亞至今還是沒有更改其統計權重。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020a1a3219681225b2f9265b6e71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