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1400億項目從印度匆忙退出,郭台銘在怕什麼?

2023-07-14     正解局

原標題:富士康1400億項目從印度匆忙退出,郭台銘在怕什麼?

1400億元的項目「收益」未知,富士康當然不願意跑到印度「冒險」了。

正解局出品

最近,富士康(鴻海精密)宣布,已退出印度的半導體項目。

總投資1410億元人民幣的大項目,怎麼就退出了?

提起富士康(富士康母公司是鴻海精密,為表示方便,本文統一表述為富士康),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代工廠,而非晶片。

從數據上看,事實也確實如此。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EMS供應商。

所謂的EMS,是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s的縮寫,即電子製造服務,中文又譯為專業電子代工服務,指為電子產品品牌擁有者提供製造、採購、部分設計以及物流等一系列服務的生產廠商。

2022年全球EMS代工廠50強榜單中,富士康排名第一。

2022年全球EMS代工廠50強榜單前10名

富士康最出名的業務,就是為蘋果代工iPhone。

同樣是代工,電子代工與晶圓代工完全是兩碼事。

根據芯思想依據各家財報數據統計顯示,2022年專屬晶圓代工排名中,台積電位居第一。

前十強中,沒有富士康。

2022年專屬晶圓代工排名

不過,富士康的業務版圖裡,確實有半導體。

早在2018年,郭台銘在公開演講中表示,鴻海(富士康)一定會做半導體。

富士康做半導體,有兩點考慮:

一是代工行業內卷嚴重,競爭對手不斷崛起。

富士康訂單萎縮,毛利下降,必須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二是半導體是剛需,富士康每年也要進口400多億美元的晶片,買不如自己做。

2021年11月,富士康的半導體高端封測項目已經在青島投產了。

富士康位於青島的半導體高端封測項目新核芯科技機台進場儀式

近年來,富士康更是開啟買買買模式,先後收購半導體封測龍頭日月光位於大陸的四座封測工廠,晶圓代工企業旺宏位於台灣竹科的6吋SiC晶圓廠……

據不完全統計,富士康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工業富聯在半導體領域的投資已超百億。

富士康在半導體領域採取的是「小步快跑」戰略,並非一味地追求技術領先,而是先從模擬、汽車晶片等成熟領域入手,再逐步向核心器件、材料領域拓展。

按照計劃,富士康2023年在半導體上的營收要超過227億元,「半導體帝國」已初具規模。

去年2月14日,富士康與印度Vedanta集團達成協議,共同出資成立合資公司在印度製造半導體。

這是富士康在海外最大的投資項目之一,總投資超1400億元人民幣。

富士康為何要投資印度?

其一,印度有機會。

目前看,全球半導體的產業,主要集中在東亞、美國和歐洲,包括印度在內的南亞和東南亞空白較大。

2020年全球半導體企業銷售額國家地區分布

富士康投資印度,除了做大半導體產業規模以外,還想藉機延伸至下游,即精密機械、電動汽車等領域。

畢竟,印度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市場還是很有想像空間的。

其二,印度有政策。

半導體產業正當紅,雄心勃勃的印度自然不想錯過。

今年5月份,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部長Ashwini Vaishnaw放言,在未來4-5年內,印度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基地。

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左)和印度總理莫迪

為此,印度推出了100億美元的補貼計劃,符合條件的企業有資格獲得至多15億美元幫助籌備建設,以吸引各大半導體巨頭到印度投資建廠。

富士康在印度的項目,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啟動的。

此外,富士康投資印度,也是在「規避風險」。

正如前文所說,富士康在中國大陸布局了不少半導體業務,看中的正是大陸成熟的產業鏈體系和廣闊的市場前景。

但是,現在美國頻繁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

投資印度,富士康可以規避單一製造基地帶來的風險。

按照原定的計劃,富士康和Vedanta的合資計劃興建的是一座28nm工藝12寸晶圓廠,計劃於2025年投入運作,初期產量將為每月4萬片晶圓。

這將是印度第一家半導體代工廠。

難怪印度總理莫迪很是激動,在社交媒體上表示,這是加速印度半導體製造雄心的重要一步。

這才過去了一年多,豪言壯志,猶在耳邊。

富士康為何撤離了?

從合作本身看,有個致命缺陷。

誠然,富士康、Vedanta的實力都不容小覷,一個是全球電子代工,一個是印度礦業、油氣及電力巨頭,但是,半導體行業還是有技術門檻的。

兩個土豪不缺錢,但缺技術。

印度Vedanta

富士康、Vedanta的算盤是,發揮各自優勢,同時邀請全球半導體巨頭意法半導體作為技術合伙人入局,以此彌補技術短板。

印度政府也對意法半導體翹首以待,希望意法更廣泛深入地參與合資項目。

然而,合資公司與意法半導體談判陷入僵局,其他的技術合伙人也沒著落。

這就讓1400億元的大項目陷入了僵局。

從市場前景看,產能過剩。

富士康與印度Vedanta集團的合作,是2022年2月達成的。

但就在當年的下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開始過剩。

花旗分析師甚至發出警告,半導體行業正進入10年來最嚴重的低迷期。

時間來到了2023年,儘管電子行業終端、零部件廠商去庫存化已初見成效,但是消費的低迷,依舊使得半導體行業難以復甦。

半導體巨頭的日子都不太好過。

以三星電子為例,二季度營業利潤同比下降95.7%。

在這種大背景下,投1400億元做半導體,富士康也得重新考慮「錢景」。

從營商環境看,富士康顧慮重重。

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要靠生態系統。

缺乏熟練的技工、穩定的電力和其他配套,印度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客觀條件並不成熟。

更讓富士康顧慮的是,印度的營商環境。

世界銀行發布的《2020年全球營商環境報告》中,印度被認為是「全球最難做生意的國家」之一。

印度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2021年11月,有2700多家在印度註冊的外國公司關閉了在印度的業務,約占在印跨國公司的六分之一。

印度頻發打壓外企,因此被戲稱為「外企墳場」。

家樂福、福特等跨國企業早已撤離,小米、vivo、OPPO、華為等在印中國企業,近年來也多次被印度政府刁難。

富士康,就一定能被印度政府「豁免」嗎?

收益,往往伴隨著風險。

目前看,1400億元的項目「收益」未知,富士康當然不願意跑到印度「冒險」了。

作為製造企業的代表,近年來,富士康一直被傳言要「撤離」中國。

誠然,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漲、全球化局勢影響,富士康也在中國之外尋找新的生產基地。

早在2017年,富士康就宣布將投資100億美元在美國威斯康辛州建設一座現代化的面板工廠。

富士康美國工廠

整整6年過去了,工廠還是沒建起來。

富士康在美國、印度的遭遇再次證明,「外面的世界」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精彩。

中國全球製造中心的地位,沒有那麼容易被取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c591323f357844177e16488262792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