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水的雲南,為什麼費這麼大勁到金沙江調水?

2023-11-06     正解局

原標題:不缺水的雲南,為什麼費這麼大勁到金沙江調水?

今年以來,很多媒體都在報道雲南的滇中引水工程。

連決策層重磅級的調研,都接二連三點名去了這個工程的施工現場。

滇中引水工程,到底有什麼來頭?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雲南有昆明滇池、麗江瀘沽湖、大理洱海、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麼多江湖環繞,還會缺水嗎?

統計數據上,雲南人均水資源量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一倍。

可事實上,雲南還真缺水,而且缺得比較多。

今年上半年,就有新聞報道,雲南發生了70多年來最嚴重的旱災。

旱災,在雲南的歷史上可謂頻頻發生。

光從1950年到2022年,這70多年間,雲南出現嚴重旱災的年份就有30多年。

也就是說,在這70多年間,雲南有接近一半的時間,都在鬧旱災。

而且,更可怕的是,進入二十一世紀,雲南的旱災好像還越來越嚴重了。

甚至光看一些新聞標題,就能感覺到有多恐怖:

2001年,接近歷史上「最嚴重的旱災」;
2005年,近50年來最大幹旱;
2006年,20年來最嚴重旱情;
2009年,50年一遇嚴重旱情;
2010年,百年一遇大旱炙烤雲南;
2012年和2013年,旱情持續加重;
今年6月,1961年以來同期最強幹旱……

2015年雲南省楚雄乾旱的土地

這些年來,面對乾旱難題,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都在想辦法。

實際上管用的辦法也很樸素,那就是建引水工程。

在這項工程方面,我們已經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比如,華北地區就是因為引水工程,缺水的問題才有了著落,糧食豐收也不是難題了。

不光是華北地區,強大的引水工程還將水引向柴達木盆地。

引水工程還利用黃河水和建水庫,給沙漠補水。

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紅崖山水庫

接下來,如果在雲南再建個引水工程,雲南的底氣也就更足了。

今年上半年,雲南交出了GDP同比增長5.1%的成績。

這個成績,雖然在全國都沒有排上前十名,但對於雲南來說,卻是一個來之不易的增長。

之所以說來之不易,還是因為今年雲南遭遇了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旱情。

這場旱情,在最重的時候,使雲南全省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超過六成,氣象乾旱天數甚至長達106天,幾乎要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一。

在這樣的情況下,雲南既要喝水,又要澆灌,還要深挖火電、風電、光伏潛力,的確太不容易了。

而且,雲南還是傳統的水電大省,水電裝機規模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排名第一的四川。

2022年1-8月雲南發電量占比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2022年1-11月,雲南水力發電量為2847.4億千瓦時,占全省發電量的81.7%。

這個數據也說明,放眼全國,雲南也能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電力支柱。

然而,在雲南重點扶持的戰略產業電解鋁,恰恰是一個吃電大戶,平均每生產一噸鋁,就要消耗大約13000度電。

而雲南又恰恰用的是水力發電。

缺水不僅會讓雲南的農業生產受到很大的影響,還會讓雲南的戰略產業再一次陷入到了減產停工的窘迫境地。

農業和工業不僅影響到老百姓的生計,還影響到雲南的發展,解決缺水問題對於雲南來說,太緊迫了。

那麼,缺水這麼嚴重,怎麼到現在才開始想起來建引水工程?

事實上,並非現在,早在70多年前,雲南就有人提出過滇中引水工程。

當時,還是雲南省副省長的張沖先生,提出了一個叫「引金入滇,五湖通航」的構想。

這個構想的圖景是,讓浩浩蕩蕩的金沙江水,在長江第一灣金沙江右岸1500米處開始分流,大部分繼續一路東流,注入長江,剩下一部分則沿東南而下,潤澤廣袤的滇中大地。

為了驗證這個構想,他甚至還曾9次穿越險峻的虎跳峽。

滇中引水工程示意圖

最終,這項工程在1960年,被列入國務院《金沙江流域規劃意見書》;

到了1990年,被列入國務院《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報告》,這中間,經歷了三十年;

二十年後的2010年,又被列入國務院《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2010-2030年)》;

緊接著第二年,被寫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

2012年,又被列入國務院《長江流域綜合規劃(2010-2030年)》;

2014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將滇中引水工程列入了2014年、2015年和「十三五」期間要規劃建設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

2016年,寫入了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

2017年,相關文件下發;

2018年3月,滇中引水工程開工了。

從有構想,到正式開工,足足用了70多年,為什麼這麼長時間?

因為太難了。

滇中引水工程玉溪段「來龍去脈」

有多難?

滇中引水工程,號稱是目前中國投資規模最大,建設難度最高的水利工程。

為什麼敢稱投資規模最大、難度最高?

先說投資最大。

截至2023年7月底,雲南省滇中引水工程累計完成投資754.13億元。

事實上,700多億元,相較於南水北調的預計投資5000億元來說,算不上規模最大,但南水北調要經過14個省,受益人口超過4億。

南水北調工程示意圖

這樣一比較,的確可以稱之為最大。

再說難度最高。

這個工程的主幹渠全長也不過664公里,而之前的南水北調足足有1156公里。

但一個現實是,南水北調經過的基本是平原地區,建設起來相對容易。

滇中引水工程就不同了。

滇中引水工程664公里的主幹渠里,其中有612公里,也就是90%以上,都在隧洞裡。

而且隧洞數量又非常多,光主隧洞就有58個。

也就是說,這個工程90%以上的建設時間,基本不是在架橋,就是在鑽洞。

更何況,除了隧洞,還有兩個大麻煩:一個是全新世活動斷裂帶,另一個,是岩溶地貌地下水系發達……

這幾大麻煩,每一個單獨拎出來,都是世界性難題。

難歸難,但畢竟我們有4000多年的治水經驗。

比如,早在上古時期,就有大禹治水。

大禹經過13年的努力,洪水漸漸被疏散到各個河道流入東方大海。

到了後來,又有李冰父子修築的都江堰。

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把成都從旱澇叢生的地區,變成了"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

都江堰示意圖

明清時期,人們治理水患、防災減災的意識逐漸增強,疏浚河道、修築堤壩,治理措施越來越完備。

新中國成立之後,到2009年以來這幾十年中,七大江河共發生較大洪水50次,但都被我們一一戰勝。

戰勝這些災害的法寶,自然就是水利工程。

其中,「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法寶之一。

當年,為了解決北方缺水問題,國家決定從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南方調取一部分水接濟北方,這就是「南水北調工程」的初衷。

目前,這項工程已經成功地把長江里的水,從上、中、下游,分東、中、西線,送到了華北、淮海平原和西北地區,缺水的地區。

除此之外,還有葛洲壩水利樞紐、太浦河工程、西藏滿拉水利樞紐、江埡水利樞紐、石龍壩水電站等等工程。

到目前,我們已經有全世界數量最多的堤壩(約占世界總量的一半),最大數量的水電站(約占世界總量的20%),最大灌溉面積(約占世界總量的21%),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大壩)和輸水工程(南水北調項目)。

這些工程,都曾是世界性難題,但每一個工程背後,都有著更深遠的意義。

就拿滇中引水工程來說,根據規劃,到2030年,滇中引水工程每年平均引水量將達到26億立方米,到2040年,年平均引水量還會增加到34億立方米。

2040年滇中引水工程各州市引水量示意圖

儘管這個引水量,已經遠遠超過滇池13億立方米的蓄水量。

但仍有人說,投入這麼大,費這麼大勁才這點引水量。

當然,相對於2022年雲南整個省約為163億立方米的總用水量來說,滇中引水工程兩位數的引水量似乎還顯得不夠驚人,但這未來26億到34億立方米的水量,對於滇中甚至雲南來說,幫助已經不小了,更何況還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首先,光看數字,有人說,這才兩位數,的確不大,但這些水,足夠滿足滇中1100多萬人口的吃水問題,還能改善灌溉63萬畝以上的農田,這樣一來,雲南冬季的旱災問題,也就得到解決了。

其次,用不完的水,還能補充滇池、星雲湖、杞麓湖和異龍湖等湖泊。

這樣一來,滇中的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改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意義是,建設滇中引水工程,有90%以上的主幹渠,都在隧道里,這也意味著,管道運輸成了主要的方式。

這些管道穿梭于山地之間運水,又成為一條獨特的運水高速公路。

更重要的是,未來,長江沿岸各省,甚至北方各省的用水需求,需要從長江獲取。

這樣一來,長江的水量,可能也會出現緊張。

長江水量緊張,怒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的調水計劃就都有可能會被啟動。

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江併流區

怒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同樣地處雲南,同樣是複雜的建設難題,也有可能再次出現。

到那時候,滇中引水工程,就能為這些工程提供一個很好的水上高速公路建設樣本。

由此看來,滇中調水計劃只是眾多調水計劃中的一個小計劃。

中國是一個整體,南水北調也好,北糧南運、北煤南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也罷,目的都是為了降低社會資源成本。

而這種互通有無、資源互助的方式,除了減少了地區間由於資源稟賦的差異造成的貧富鴻溝和物質差距,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

水運連著國運,一部泱泱大國的治國史,也是一部百折不撓的治水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b72a7cd252734f8af8cb84c76e22d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