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老舍用500美元買下一座小院,寫下多部傳世作品

2021-06-21     勇哥讀史

原標題:1950年老舍用500美元買下一座小院,寫下多部傳世作品

北京是一座有著厚重人文底蘊的城市。北京的人文是一座永遠挖掘不盡的寶藏。走在北京的街頭巷尾,不知不覺間,眼前就飄過一座名人的故居。這個名人,一定是語文課本或者歷史課本裡面的熟人。

距離繁華的王府井大街不遠處,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僻靜胡同,叫豐富胡同。豐富胡同北起大草廠胡同,南至燈市口西街。胡同里沒有多少院落,顯得非常安靜,連過往行人都很稀少。可在胡同的南頭,卻有一個赫赫有名的院落:老舍故居。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捨生於北京,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出生的地方,是今天位於西城區中部的小楊家胡同(小羊圈胡同)8號。在這裡,老舍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直到14歲,老舍才搬出去。

從那以後,到1949年,老舍在北京「漂」了幾十年,沒有穩定的住處。他先後在育勸胡同、方家胡同小學、翊教寺公寓、西山臥佛寺、西直門兒童圖書館、缸瓦市基督教堂、北長街小學、煙筒胡同 6 號等地方居住過。

1924年,老舍離開北京,到英國留學。1930年,老舍回到中國,在濟南、青島、武漢、重慶等地擔任大學教授,教書育人。1946年,老舍接受邀請,到美國講學。

那時候,老舍已經47歲了,人生旅程過半,他卻始終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沒有一個安定的住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老舍一個人在美國生活,妻子兒女都在重慶,這種居無定所的感覺尤為強烈。他在一封家書中無奈地說自己「有家難回,像個喪家犬」。

1949年,新中國成立。老舍欣然回國,回到了久違的北京,擔任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副理事長。》1950年6月,老舍當選為北京市文聯主席。妻子兒女也從重慶來到北京與他團聚。他們在北京沒有固定住處,被安排在北京飯店暫時居住。顯然,這不是長遠之計。而且飯店裡人來人往,十分嘈雜,不利於靜下心來寫作。

怎麼辦呢?老舍找到一位負責同志,請求私人出錢買一座房子。這位負責同志答應了老舍的請求。

老舍在美國工作4年,手裡有一點積蓄,便拿出500美元,折換成100匹布,在當時的乃茲府豐盛胡同 10 號(今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 19 號),買下了一座私人小院,成為新中國自己掏錢買房的第一位作家。

老舍之所以選擇在豐富胡同買房,主要是考慮到上班方便。當時他任職北京市文聯主席,與他頻繁往來的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市文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等單位距離很近。市立二中、育英中學、王府井大街就在附近,便於子女上學和日常生活。難能可貴的是,雖然附近就是熱鬧的市場,但豐富胡同不是主幹道,人煙稀少,小院有圍牆阻隔,院裡有樹,能夠鬧中取靜,大有世外桃源的味道,很對老舍的胃口。

這座房子面積有400多平方米,屬於典型的北京四合院。整個院落坐西朝東,分為外院和里院。外院是老舍家男孩子居住和秘書辦公的地方,里院是老舍和夫人的住處和客廳。老舍是作家,夫人胡絜青是畫家,他們都需要專門的書房和畫室。

老舍非常喜歡這座小院,在小院的空地里栽種了棗樹、太平花、海棠等花樹。1954年,老舍和夫人胡絜青託人到西山移植了兩棵柿子樹,栽種到甬道兩邊。這是河南、陝西等地特有的火柿子(火晶柿子)樹,柿子色紅似火、晶瑩透亮、無絲無核、豐腴多汁、皮薄如紙。胡絜青給小院取名為「丹柿小院」,稱自己的畫室為「雙柿齋」。

此後,「丹柿小院」就成為老舍家的代稱。

老舍在「丹柿小院」住了16年。16年間,老舍文思泉湧,創作了大量代表作品,共計有24部戲劇劇本和兩部長篇小說。其中,人們耳熟能詳的作品有《龍鬚溝》《柳樹井》《西望長安》《茶館》《女店員》,《全家福》《正紅旗下》等。1950年創作完成的3幕話劇《龍鬚溝》轟動一時,讓老舍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稱號。

1984年,老舍的「丹柿小院」被確定為「北京市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成為老舍紀念館。如今,每年都有許多老舍的讀者慕名來到豐富胡同19號,尋找老舍留下的足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h473186303_129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