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弄丟了大清王朝,為什麼死後贏得國人的尊重?

2021-12-04     勇哥讀史

原標題:隆裕太后弄丟了大清王朝,為什麼死後贏得國人的尊重?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於西六宮之一的長春宮,享年46歲。

隆裕太后是光緒皇帝的皇后,卻終生沒有得到光緒皇帝的寵愛,被冷落了大半輩子,成為後宮裡鬱鬱寡歡、獨守空房的「寡婦」,也沒有生育一男半女。1912年2月12,隆裕太后以末代皇帝溥儀的名義,頒發了著名的《清帝遜位詔書》,宣布溥儀退位,結束了清朝近300年國運。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經隆裕太后之手,弄丟了大清王朝。可是,隆裕太后去世後,卻贏得了國人的尊重。

首先,民國為隆裕太后舉行了隆重的國葬,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27日。參議院除下半旗外,還在2月26日休會一天,表示悼念之意。全國各地的軍政要員,紛紛致電暫居在故宮的小朝廷,對隆裕太后的病逝表示哀悼,並各派代表入京參加2月28日舉行的追悼會。

其次,全國各大報刊大篇幅報道了隆裕太后去世的消息,並在評論里給予了高度評價。

《中國日報》評論:「己丑年嫁光緒帝為嫡後,秉性柔懦,失西後歡;尤與光緒感情不洽,抑鬱深宮二十餘年。既無可譽,亦無可譏。惟清廷退位,後力居多,將來共和史中亦不失有價值之人物也。」

《亞細亞日報》評論:「隆裕太后去歲,不為親貴浮言所動,力主共和,實為有造民國。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國民,當同情哀悼。」

《大公報》評論:「既非依附於帝王,亦未嘗有垂簾之政績,而獨以讓德高懷,召億兆人之謳恩,曾不以國體之變遷,而稍馳其愛敬者,伊古以來,實惟前清隆裕太后。」

第三,各國駐京公使對隆裕太后的去世表達惋惜之意,親自去太和殿致祭,讚揚「隆裕太后英武明斷主共和,下詔贊成。致使糜亂之局由此大定,民國秩序得以保全。一切商場、金融均受無形之保護,中外同聲感恩!外人之生命財產尤賴隆裕之力得以安全」。在哀悼會期間,各國使館均下半旗致哀。

隆裕太后為什麼能在去世後贏得國人的尊重?主要是因為她在人生中最後幾年的表現,的確讓人刮目相看。

如前所述,隆裕太后在當皇后的20年時間裡,是後宮裡的多餘人,手裡沒有任何實權。然而,命運陰差陽錯,把她送到時代的風口浪尖——1908年光緒皇帝、慈禧太后先後病逝後,由於皇帝溥儀年幼,由隆裕太后與攝政王載灃(溥儀生父)共同執掌大權。幾乎在一夜之間,隆裕太后成為慈禧太后之後最有實權的一個女人。

與慈禧太后不同的是,隆裕太后並沒有在朝堂上弄權,也沒有掌握軍國大事。她一心一意撫養溥儀,盡母親的責任,將朝政大權交給了攝政王載灃去辦理。不幸的是,載灃思想頑固保守,甚至比慈禧太后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又沒有慈禧太后駕馭群臣的能力,終於將政局弄得一團糟,激化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發後,載灃又推卸責任,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把所有權力交給隆裕太后。

接下來就是南北和談了。隆裕太后此前並沒有掌控朝政大權的經歷,不懂駕馭之術,但她能夠順應時代潮流的大勢。在南北和談的過程里,她沒有採取強硬的態度,也沒有耍過任何手段,使得南北和談的進程總體比較順利。

當末代皇帝遜位、清朝滅亡已成定局時,隆裕太后坦然接受了一切,而且沒有責怪任何人的意思。她告訴身邊的王公大臣:「頃見慶王(慶親王)等,他們都說沒有主意,要問你們,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將來大了也必不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我並不是說我家裡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這就意味著,隆裕太后將所有的責任都扛在自己一個人身上,體現出了一位政治人物應有的擔當精神。這一點,恐怕連慈禧太后在世,都會自愧不如的。

總體而言,隆裕太后順應時代潮流,促成清帝遜位,使得清朝覆滅以一種非常平和的方式完成。這也是歷朝歷代以來,最溫和的一次改朝換代。

想當初,清朝取代明朝之際,整個國家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現在,民國取代清朝之際,則顯得溫和無比,這對國家和人民來說,何其幸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05441790_12954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