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中的三秦和五津,分別指哪裡?

2021-07-01     勇哥讀史

原標題:「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中的三秦和五津,分別指哪裡?

唐朝著名詩人王勃寫過一首詩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歌被收入中學語文教材,需要全文背誦,相信大家一定有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已經被大家用爛了吧?現在回過頭來看這首詩歌,卻發現一些不一樣的東西。比如,「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中的三秦和五津,到底指什麼地方?

先來看三秦。

在今天,三秦是陝西省的代稱。因為人們將陝西省的簡稱是秦,而陝西又被分為陝北、陝南和關中3塊區域,因而得名。不過,在王勃生活的年代,並沒有「陝西省」的概念,因此王勃所說的三秦,不可能是指陝西省,而是另有所指。

我們知道,秦始皇創建大一統王朝秦朝後,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實行郡縣制,將全國分為36個郡。都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所處的關中區域為畿輔之地,由內史管理。今天陝西以北的區域設為上郡,陝西以南的區域設為漢中郡。

秦朝末年,群雄並起。項羽、劉邦是其中最有實力的兩支軍隊。當時,楚懷王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意思是說,誰先破了秦軍,攻入秦朝都城咸陽,就封他當關中王,統領富庶肥沃的關中地區。然而,後來當劉邦率先攻入咸陽後,項羽卻推翻了楚懷王的承諾。他自封為西楚霸王,隨後封賞各路諸侯。

項羽將劉邦封為漢王,都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管轄漢中郡,以及巴蜀等地。為了牽制劉邦勢力做大盤強,項羽將上郡和關中區域一分為三,分給3名秦朝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章邯封為雍王,治咸陽以西地區,都廢丘(今咸陽市興平縣);司馬欣封為塞王,治咸陽以東地區,都櫟陽(今西安市臨潼區)。董翳封為翟王,治陝北地區,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市一帶)。

顯而易見,在項羽眼裡,為推翻秦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劉邦甚至還比不上3名秦朝降將。難怪劉備會很不服氣,在張良的建議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殺了項羽一個措手不及,最終成功奪得了天下,創建了漢朝。

從那時候開始,人們就將陝北和關中稱為三秦地區。這裡的三秦不包括位於陝南的漢中等地。

接著來看五津。

從詩歌題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以看出,王勃送一名姓杜的好朋友去蜀州當官,唐朝時,人們通常以蜀州代指四川崇州。因此,五津一定是位於四川崇州的5個渡口(古人把渡口稱為津)。

具體地說來,是岷江的5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華陽國志》記載,蜀郡有五津: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修建得比較早。江南津由東漢末年的益州牧劉璋修建,應該是現在成都市新津區的新津渡口。

岷江流經崇州。5個渡口沿著閩江而設立,始於都江堰市都江堰,終於樂山市犍為縣。在古代,渡口所在的地點,往往是人煙稠密的地方,也是文人墨客迎來送往的地方。所以,王勃以五津來代指好朋友當官的地方崇州,與自己所處的三秦地區形成對應。於是,就有了「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這兩句流傳至今的名句。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雄偉的長安都城由三秦大地拱衛著,我在這裡遙望著好友將要前往的五津。

怎麼樣,感動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74890542_12954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