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的主戰場位於徐州,為什麼不叫徐州戰役?

2021-07-06     勇哥讀史

原標題:淮海戰役的主戰場位於徐州,為什麼不叫徐州戰役?

近日,由高希希執導,黃劍東編劇,唐國強、王勁松、劉濤、蘇青領銜主演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大決戰》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隆重上映,引起了廣泛關注。《大決戰》濃墨重彩地重現了決定中華民族命運走向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史詩般呈現了這場波瀾壯闊的中國命運大決戰。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三大戰役中的第二場戰役——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發生在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長達2個多月。期間,解放軍一共集結了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山東兵團、蘇北兵團的23個縱隊,共計約66萬人;國民黨則集結了7個兵團共計約80萬人。這是雙方投入總兵力最多的一次戰役,超過了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

淮海戰役的主戰場,是以江蘇徐州為中心。

徐州是《尚書·禹貢》所稱的華夏九州之一,位於華北平原的東南部,有隴海鐵路、京滬鐵路兩大鐵路幹線交匯在此,被譽為「北國鎖鑰」「南國門戶」,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事頻繁,多次重大戰役圍繞徐州展開。如劉邦與項羽的彭城之戰、曹操俘獲關羽和劉備妻子的下邳之戰、李世民討伐徐元朗的徐州攻擊戰等。抗日戰爭初期的台兒莊戰役,則是徐州會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部隊將總司令部設立在徐州,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等以徐州作為主要攻擊目標。雙方圍繞徐州展開一場規模空前的激戰。其中,第一階段的碾莊戰役正是在徐州下屬邳縣(今江蘇省邳州市)碾莊進行。碾莊戰役的勝利,給淮海戰役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般來說,重大戰役的命名,是以戰役發生的主戰場命名的。遼瀋戰役發生在遼寧省,並以瀋陽為主要目標之一,因而得名;平津戰役的主戰場是北平和天津,因而得名。按照這種命名法則,淮海戰役應該命名為徐州戰役才對。為什麼不這樣命名呢?

這與淮河戰役最初提出的方案有關。

最初,華東野戰軍提出了3個決戰方案,其中第一個方案就是淮海戰役。該戰役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蘇北兵團(須加強一個縱隊)攻占兩淮,並乘勝收復寶應、高郵,而以全軍主力位於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以殲滅可能來援之敵。如敵不援或被阻,而改經浦口、長江自楊州北援,則我於兩淮作戰結束前後,即進行戰役第二步,以三個縱隊攻占海州、連雲港,結束淮海戰役,爾後全軍轉人休整。」

按照這個方案,華東野戰軍的戰場範圍位於兩淮(淮安、淮陰)和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海州)之間,是名副其實的「淮海戰役」。華東野戰軍首先進攻淮安、淮陰,並阻擊殲滅增援敵軍。攻占淮安、淮陰後,再攻占海州、連雲港,結束這場戰役。

這一方案的戰場範圍較小,投入的兵力也不多,只有華東野戰軍一家參戰。但是,方案提交上去後,得到了重大改變,變成了一個目標大得多的新方案:不光是吃掉兩淮和海州兩個國民黨整編師,還要殲滅整個黃百韜兵團,以及有可能增援的邱清泉、李彌兩兵團,攻擊焦點直指軍事重鎮徐州。

這樣一來,華東野戰軍面對的敵人(包括有可能前來增援的敵軍)就多達7個兵團80多萬人。華東野戰軍有16個縱隊加4個旅,共計40多萬人。用40萬人去打80萬人,敵眾我寡,力量過於懸殊,顯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此,華東野戰軍需要一支重要的配合力量,這就是中原野戰軍。

1948年11月1日,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約15萬人與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40多萬人,共同進行淮海戰役,參戰兵力達到60萬人。

1948年11月6日,華東野戰軍率先打響淮海戰役。

很快,戰火就圍繞著徐州為中心,在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山東棗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區域蔓延。這一區域也被稱為「淮海」,遠遠大於兩淮和海州之間的面積。由此,人們將此前方案中的淮海戰役稱為「小淮海戰役」,最終成為大決戰的淮海戰役稱為「大淮海戰役」。

如今,戰爭的硝煙早已煙消雲散。昔日發生淮海戰役的淮海地區,在1986年成立了淮海經濟區,由江蘇、山東、河南、安徽4省的20個地級城市組成,包括徐州、連雲港、宿遷、棗莊、濟寧、菏澤、臨沂、日照、泰安、萊蕪、商丘、開封、周口、宿州、淮北、阜陽、蚌埠、亳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75907364_12954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