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重慶北碚參加一次培訓,晚飯後信步在嘉陵江邊走了一圈,無意間發現一個古色古香、很有韻味的村落。在網上查了一下,發現這個村落很有故事,光是名字都顯得霸氣十足。
這個村落叫金剛碑。
一
金剛碑坐落於重慶北碚北溫泉街道境內的縉雲山下嘉陵江畔,離北碚城區約5公里,這裡有著參天的古樹、潺潺的流水、聚集的人家,被周邊綿延不絕的群山峻岭拱衛著,前面是滾滾而去的嘉陵江,是傳說中「枕山、環水、畫屏」的風水寶地。
「金剛碑」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據稱,當年佛祖釋迦牟尼的大弟子迦葉尊者來到縉雲山建造寺廟時,得到了一位金剛力士的幫助。金剛力士遺漏了一塊巨石在村子裡。巨石有7米多高,2米多厚,形狀猶如石碑,曾經跌落到嘉陵江里。唐朝時期的人在石碑上題寫了「金剛」二字,由此,人們將這個村子取名為「金剛碑」。
屈指一算,金剛碑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二
在清朝康熙年間,縉雲山發現了煤炭資源,修建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煤礦。一些農民為了生存,到縉雲山去運煤,在縉雲山下的金剛碑修建了簡陋的房子居住。
同時,人們要把煤炭從嘉陵江水運出去,又在金剛碑建了碼頭。自古以來,水陸碼頭都是商貿興旺的地方,金剛碑也不例外。很快,金剛碑開設了米行、油行、酒坊、茶館、客棧、鐵匠鋪等商號,變得熱鬧起來。
到了清朝同治年間,金剛碑更加繁華,各類商號有幾百家之多,還成立了以煤幫、鹽幫、船幫、騾子幫、牛幫、馬幫、人力幫為首的行業幫會「七幫會」。賺了錢的商人們,在金剛碑溪河兩岸半山腰修建了一座座石頭牆、土牆、竹木夾壁牆的一樓一底樓房,外牆用石灰粉刷,在青山綠水間非常顯眼。
到了民國時期,金剛碑又形成了姚家院子、熊家院子、鄭家院子幾家較大的民居建築群。一時之間,金剛碑沿河兩岸聚集了1000多家商號、貨棧,嘉陵江上帆檣如林,金剛碑里摩肩接踵,「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的命名不脛而走。
三
誰能想到,在抗戰時期,梁漱溟、翁文灝、繆崇群、梁實秋、顧頡剛、老舍、翦伯贊、謝無量、孫伏園、陳子展、吳宓等文化、教育名流會與金剛碑結下不解之緣呢?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京淪陷,重慶成為「陪都」。一大批科學、文化、教育、經濟名流遷到了重慶。由於日軍經常出動飛機對重慶進行轟炸,文化、教育名流需要尋找一個更加安全、幽靜的居住和工作場所。金剛碑距離重慶主城不遠,交通便利,又深藏山坳,周邊是繁茂濃郁的樹林,是一個很理想的隱居地方,吸引了很多文化、教育名流前來定居。
1941年,梁漱溟在盧作孚和盧子英兩兄弟的支持下,將親手創辦的勉仁中學搬遷到金剛碑附近。金剛碑的青山綠水間,多了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
西北軍著名將領、「國術大師」張之江一生提倡武術健身。他在1933年創辦了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1937年,張之江把國立國術體育專科學校遷到金剛碑。
1938年7月31日,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翁文灝舉家搬遷到重慶,後又搬遷到北碚金剛碑所建縉崗新村居住。翁文灝在金剛碑刻苦鑽研,最終發現了「北京猿人」頭骨存在的證據。
多才多藝、著作甚豐的著名散文學家繆崇群居住在金剛碑時,寫了3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散文集《夏蟲集》《石屏隨筆》《人間百相》. 1945年1月14日,繆崇群積勞成疾,患上肺病不幸病逝,死後葬於金剛碑。
老舍居住在金剛碑時,將住所取名為「多鼠宅」。他筆耕不止,耗費4年時間寫出有著「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稱的鴻篇巨作《四世同堂》。
梁實秋、顧頡剛、翦伯贊、謝無量、孫伏園、陳子展、吳宓等文化大師都曾經在金剛碑生活和工作過一段時間,創作了很有分量的代表作品。
文化、教育名流湧入金剛碑,給這座千年村落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被譽為嘉陵江邊的「小北碚」。
抗戰勝利結束後,金剛碑逐漸恢復了昔日的平靜,加上房屋年久失修,破爛不堪,許多村民紛紛搬遷出去,大量房屋閒置下來。近些年來,金剛碑古鎮啟動了改造項目,對破舊的房屋、石板路進行了修繕,重現「一條石板路,千年金剛碑」的悠久歷史和當地特色。
我們期待金剛碑古鎮改造項目早日完工,讓這座神秘的千年村落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09519822_129546-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