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重慶,許多人腦海里立即浮現出朝天門碼頭前兩條河流匯聚成「鴛鴦火鍋」的圖像——左邊長江較為渾濁,是為「紅湯」,右邊嘉陵江較為清澈,是為「清湯」。
嘉陵江其實是長江的支流之一。在經過1000多公里的奔騰後,嘉陵江終於在重慶朝天門與長江匯合併融為一體,此後浩浩蕩蕩地奔向大海。
每一條河流都有自己的源頭,嘉陵江自不例外。可是,在以前,人們對嘉陵江的源頭有過一番爭論。有的人認為,嘉陵江的源頭是陝西省鳳縣代王山的東峪河;有的人認為,嘉陵江的源頭是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齊壽鄉齊壽山的西漢水。大家誰也說服不了誰。
2011年10月,國家長江水利委員會在西安召開嘉陵江、漢江河源考證會,對嘉陵江和漢江的源頭進行考證。最終,這次會議決定將陝西省鳳縣代王山的東峪河定為嘉陵江的源頭。從此,陝西、甘肅、四川等省關於嘉陵江源頭的爭論塵埃落定。
代王山屬於秦嶺主脊,海拔有2598米。最初,嘉陵江只是一股涓涓細流,由東南向西北流動一段距離後,逐漸水量增加,形成了一條河流。
這條河流流經陝西鳳縣,甘肅兩當縣和徽縣,再流回到陝西的略陽縣和寧強縣,隨後穿過大巴山,在四川廣元市和白龍江匯合,再經過閬中市、南充市進入重慶境內,在合川和涪江、渠江匯合,在北碚區接納黑水灘河、後河,流經渝北區、江北區,最後在重慶渝中區的朝天門匯入長江。
嘉陵江流經陝西省、甘肅省、四川省、重慶市3省1直轄市,全長1345公里,幹流流域面積3.92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16萬平方千米,是長江流域面積最大的一條支流。如果以長度而言,嘉陵江是長江第二長支流,僅次於雅礱江;如果以流量而言,嘉陵江是長江第二大流量支流,僅次於岷江。
在許多重慶人眼裡,嘉陵江是重慶的母親河。
一方面,是因為嘉陵江和長江匯合,經年累月形成了一個狹長的半島,這就是著名的渝中半島。渝中半島是重慶最早的聚集地之一,又是重慶開埠的起源,因此被視為「重慶母城」。
另一方面,是因為嘉陵江世世代代孕育了兩岸的人們。重慶人對嘉陵江的開發和利用,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了若干商業古鎮,大家最熟悉的自然就是有「一條石板路,千年磁器口」美譽的磁器口。
這裡重點說一下磁器口。
磁器口最初叫白岩場,是因為宋朝時期,這裡有一座白岩寺,當地的場鎮叫白岩場。據說,明朝時期建文帝朱允炆曾經流落到白岩寺里藏身,人們又稱之為龍隱寺,白岩場也被改稱為龍隱鎮。
時間來到了清朝,龍隱鎮盛產瓷器,品質不亞於景德鎮,因而聲名遠播。清朝末年,重慶開埠後,龍隱鎮的瓷器被船隻運送出去,遠銷國內外。龍隱鎮變得越來越繁榮。一時之間,鎮上瓷廠和銷售瓷器的檔口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人們便將龍隱鎮改名為瓷器口,後來以訛傳訛變成了磁器口,一直流傳至今。民國時期,磁器口碼頭更是成為農副土特產品集散地和商旅往來頻繁的繁華碼頭,被譽為「小重慶」。
嘉陵江在磁器口的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沒有這條黃金水道,磁器口不可能成為「小重慶」的。
不僅如此,重慶還有不少「第一次」與嘉陵江有關。
1929年,重慶第一座自來水廠在打槍壩(今七星崗鼓樓巷一帶)開始興建,取水點就位於嘉陵江。1932年3月1日,打槍壩水廠正式營業售水,結束了重慶市民世代用人力挑水的歷史,為市民用水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1958年,重慶人在物資極端匱乏、生活尤為艱難的情況下,克服了種種困難,歷時8年時間,於1966年建成重慶第一座市區城市大橋——重慶嘉陵江大橋。嘉陵江大橋位於上清寺和華新街之間,整個工程耗資1400多萬元,建成通車後結束了兩岸居民只能靠輪渡過江的歷史。
那麼,嘉陵江的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嘉陵江流經陝西省鳳縣境內之初,被叫作故道河、東河等。到這條河流快要離開鳳縣時,經過一個嘉陵谷,據此人們就命名為「嘉陵江」。
所以,嘉陵江的名字來源於陝西省鳳縣境內的嘉陵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