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學霸家族出12個博士,朱棣文談心得:「小學教育是關鍵」

2020-10-16   孕嬰育兒經

原標題:華人學霸家族出12個博士,朱棣文談心得:「小學教育是關鍵」

人們常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可當機會到來之前,誰也不知道哪一天,會是生活的轉折點。

1997年11月的某一天凌晨,朱棣文接到了一個電話,通知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記者隨後蜂擁而至。

這位華人諾貝爾護理學獎得主,也因此走進大家的視線。

30歲進入貝爾實驗室、40歲成為史丹福首位華裔教授、50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60歲任美國能源部部長,他所獲成就是很多人努力的標杆,卻自稱「家族失敗者」

原來,在他身後隱藏著一個赫赫有名的學霸家族,這個家族出過12個博士,其中還有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家族就是「朱棣文家族」

讓我們一起看看朱棣文家族中都藏著哪些學霸:

父親朱汝瑾: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
母親李靜貞: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博士。
外公李書田:國立貴州農工學院,天津大學校長,國民政府教育部長。
大外公李書華:物理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大姑媽朱汝昭:日本留學生。
二姑媽朱汝華:化學家,芝加哥大學化學工程教授。
三姑媽朱汝蓉:化學教授。
哥哥朱築文: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史丹福大學醫學系教授。
弟弟朱欽文:政治學博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美國頂尖律師。
妻子吉恩:物理學博士,史丹福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

為什麼朱棣文這樣的家庭,子女更容易有出息?朱棣文曾說:「我的智力和正常人是一樣的,非要說有什麼不同之處,就是父母在小學時期對我的教導」。

在幼兒園畢業的那個夏天,朱棣文應邀參加一個小朋友舉辦的建造塑料模型飛機和軍艦活動,從此愛上了這種培養動手能力的活動,家裡總是堆滿大大小小的螺絲釘和塑料模板,甚至因為做手工,燒壞了家裡吃飯用唯一的一張塑料桌。

「在史丹福,家長會更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建議孩子學習更實用的東西」朱棣文說道。

這裡所說的學習興趣不僅僅是課堂上,而是培養孩子對自己好奇事物的探索興趣,找到孩子天賦優勢所在。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亂塗亂畫、有的喜歡拆解東西、有的喜歡給玩偶做衣服,只要找到了興趣所在,加上父母的正確引導,也許就能培養出一名畫家、機械師、服裝設計師……

朱棣文正是小時候受到探索興趣的保護和鼓勵,才能對學習保持孜孜不倦的態度。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不論孩子成績好壞,父母都可以放心,孩子的未來不會差!

朱棣文獲得諾貝爾獎後,為了讓人們認識到小學的重要性,1999年在祖籍江蘇建立了「朱棣文小學」。

孩子步入小學階段,社會適應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身邊人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大,孩子會更加重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從小學階段開始,孩子學習興趣的保持,需要好的學習成績予以肯定,這份肯定來自老師、家長和同學。

通過社會評價給予的反饋體驗到自身的能力,才有利於激發和維持孩子自身的學習興趣,調動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好的成績離不開好的學習習慣,小學階段父母的輔導很重要,家長不能指望著自己刷手機、看電視,卻要求孩子認真學習,當孩子做題時遇到困難,不耐煩的責備孩子「笨」,還要要求孩子成績好。

家長們有個通病,當孩子向自己尋求幫助時,習慣性直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正是這個舉動,扼殺了孩子鍛鍊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鼓勵孩子自己嘗試解決問題,詢問孩子自己對這個問題有哪些看法,已經嘗試過哪些方法,然後多給孩子提供尋找答案的途徑。

孩子同時具備「學習能力」與「思考能力」,人生路上追求目標的實現,就只剩下時間早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