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道光皇帝以「摳門」聞名於世。其實,比起曾國藩來說,道光皇帝要算小巫見大巫了。
曾國藩衣服簡單樸素,沒有更多講究。他30歲時,夫人給他做了一件馬褂。他很喜歡。此後,這件馬褂被他珍藏了30年,只有遇到逢年過節時,他才喜氣洋洋地穿出來。洋槍隊首領第一次見曾國藩,發現他「穿著陳舊,衣服打皺,上面還有斑斑的油漬」。這不就是一個鄉下老大爺的形象?
曾國藩吃飯更是只求吃飽,不求美味。他貴為兩江總督、直隸總督,餐桌上只是一些粗茶淡飯,連肉食都很少見。趙烈文曾經見過曾國藩的菜單,「每餐二餚,一大碗一小碗,三簌,凡五品。」一頓飯有2個主菜,3個小菜,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已經稱得上豐盛了。但在曾國藩這樣級別的官員來說,簡直可以用「寒磣」兩個字形容。
曾國藩居住的地方堪稱簡陋。1863年,曾國藩住在安慶。當年5月9日,趙烈文去找曾國藩辦事,直接進入臥室。趙烈文發現,堂堂兩江總督的臥室里:「葛帳低小,布夾被草蕈而已。旁有二小箱,几上陳設紙筆之外,無一件珍物。吁,可敬哉!」
不過,隨著年齡增加,曾國藩曾經有一段時間迷上了養生,也像其他王公貴族那樣服用人參、燕窩、鹿茸等貴重的補品。
為了燉制人參、燕窩、鹿茸等補品,曾國藩曾經花費了8兩銀子,請人打造了一個銀壺。
有一年曾國藩在家書中提到這件事:「李翥漢言,照李希帥之樣打銀壼一把,為燉人參燕窩之用,費銀八兩有奇。深為愧悔。」李翥漢是曾國藩的一名隨從人員。李希帥指的是湘軍名將李續宜,李續宜號「希庵」,被尊稱為「希帥」。
原來,李續宜有一個燉制補品的銀壺。曾國藩見了後,吩咐李漢仿造了一個,花費了8兩銀子。對於每年養廉銀有2萬兩銀子的曾國藩來說,8兩銀子無異於九牛一毛,但曾國藩還是很心疼。
他感嘆地說:「今小民皆食草根,官員亦多窮困,而吾居高位,驕奢若此,且盜廉儉之虛名,慚愧何地!以後當於此等處痛下針砭。」這是說,不管是百姓還是官員,經濟條件都不夠好,我怎麼能夠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呢?以後要從這方面痛改前非。
在那一段時間裡,曾國藩還是吃了不少補品。當時,許多王公大臣流行吃鹿茸,曾國藩也託人到處購買鹿茸。
1862年7月25日,曾國藩給曾國荃、曾國葆兩個弟弟寫信時說:「余去歲臘尾,買鹿茸一架,銀百九十兩,嫌其太貴。今年身體較好,未服補藥,亦未吃丸藥。茲將此茸送至金陵(南京),沅弟(曾國荃)配置後,與季弟(曾國葆)分食之。中秋涼後,或可漸服。但偶有傷風微恙,則不宜服。」
曾國藩在上一年(1861年)買了一架鹿茸,花了190兩銀子。190兩銀子相當於一品文官的年俸,曾國藩覺得太貴了。不過,曾國藩今年身體比較好,沒有吃補藥了,因此將這一架用190兩銀子買來的鹿茸送給正在南京打仗的曾國荃、曾國葆,由他們分著吃掉。曾國藩建議他們在中秋節過後,天氣較為涼爽時吃。如果有傷風感冒,則不宜吃。
曾國藩和幾位弟弟感情非常深厚,手裡有什麼好東西,一定會與他們分享,絕不肯「吃獨食」。遺憾的是,就在曾國藩送給曾國荃、曾國葆鹿茸幾個月後,曾國葆因操勞過度,病逝於南京雨花台湘軍大營內。
不知道曾國藩送去的鹿茸,曾國葆有沒有吃到?
由於經常購買鹿茸,曾國藩還成為了一名烹制鹿茸的「專家」。他在日記里一本正經地記載了烹制鹿茸的辦法:先用磁瓦片去毛,將鹿茸用黃酒泡濕。又用酒泡濕白布,包茸放入蒸籠內蒸發後切片,再加黃酒,再蒸後,用杵沖碎。高麗參切片子,用黃酒蒸發沖碎。每茸一兩,配參二兩。或用黃酒,或用蜜糖,共和做成丸。一法:鹿茸用刀去毛,酒浸,切片,炒干,研成末。高麗參切片,炒干,研末。二味和研,用黃酒灑丸。
不僅如此,曾國藩還帶著全家人一起吃補品:「合家大小老幼,幾於無人不藥,無藥不貴。」然而,這種亂吃補藥的辦法起到了副作用:「迨至補藥吃出毛病,則又服涼藥以攻伐之,陽藥吃出毛病,則又服陰藥以淸潤之。展轉差誤,不至大病大弱不止。」曾國藩見此情況,要求家人不再吃補藥,提出要多吃新鮮蔬菜、晚餐不吃肉類、保持清淡飲食的生活習慣等。
以現在的均衡營養觀念來看,曾國藩這一番理念還是很超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