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在這3件小事做出科學改變,不愛吃飯的孩子,最後變成小吃貨

2020-07-13     美媽很帥

原標題:寶媽在這3件小事做出科學改變,不愛吃飯的孩子,最後變成小吃貨

文丨美媽很帥

昨天約朋友吃飯,看見我旁邊的豪豪,笑著對我說,「兩個月不見,豪豪手腳又變長了,臉上的肉也變多了。你看我家小子,體重沒長,個兒也沒長,真愁人。」

朋友不知道,在半年前我也跟她一樣愁,豪豪一到飯點就開溜,一頓飯吃下來得一個小時,吃得慢沒什麼,可每次吃不到半碗,雖然身高一直在長,但體重卻一直上不來,後面竟然跌出人群平均水平的2個標準差之外。我終於坐不住了,一位寶媽跟我說,「每一個寶寶都是小吃貨,你只是還沒找到寶寶的興趣點,多做一些花樣輔食,寶寶會愛上吃飯的。」她把常用的輔食書推薦給我,我將信將疑,孩子本來不愛吃飯,多做花樣輔食孩子就會愛上吃飯,沒那麼簡單吧?為了孩子的健康,我還是願意嘗試的。

我把它買了回來,仔細研究起來。雖然中間走了一些彎路,但結果是好的,經過5個多月的努力,豪豪的體重增長了不少,前些天去醫院檢查,醫生還贊他長得結實,體重終於趕上了人群平均水平。

豪豪是早產兒,出生體重只有3.2斤,從出生那一刻便擔負著追趕體重的重任,但一直偏輕,這次體重終於趕上來了,一直關注其發育情況的醫生也倍感欣慰。

那麼在這5個多月里我到底做了什麼,讓一個不愛吃飯的孩子最後變成小吃貨的?主要在這3件小事上做出了科學改變:

讓孩子感受到吃飯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一個人吃飯的時候,儘管吃的是山珍海味,也會覺得乏味,但如果有一個人跟你一起分享這些食物,而且對方還大口大口地吃,你會感覺吃飯原來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孩子的大腦里有一種神經元迴路,主要是通過觀察來學習,所以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彆強。如果你覺得吃飯只是為了果腹,隨意應付,孩子也會有這種思想,加上他集中力持續時間短,往往吃幾口就停下來不想吃了,於是出現了你認為他不愛吃飯的現象

要是吃飯的過程中,你享受每一種食物帶給你不同的味蕾體驗,你會給孩子傳達這麼一個信息,「食物味道不錯」或者「吃飯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我是後來才明白這個道理,之前為了擠多點時間碼字,吃得不講究,單純為了填飽肚子。孩子的大腦就像一張海綿,會不斷吸收你傳遞的信息,學習你的行為兒子看我匆忙吃飯的樣子,他自然無法感受到吃飯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多做一些嘗試,讓孩子有得選擇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情趣,哪怕是孩子,他也有自己的個性。有些孩子特別愛吃胡蘿蔔,有些孩子不喜歡,家長別忙著給孩子貼「挑食」的標籤,你自己也挑食,只不過你在挑選食物時就將你不愛吃的食物排除了。有時換一種烹飪方式,改變食物的口感或形狀,孩子會特別愛吃。兒子之前吃到胡蘿蔔會吐出來,後來我發現他愛吃蛋餅,就照著輔食書上面的做法做了一些「茭瓜胡蘿蔔蛋餅」給他吃,他不但沒排斥,還大口大口地吃起來,一次吃了3個,還把我那份都吃了。總之,孩子如果不吃某種食物,我不會輕易放棄,而嘗試通過烹調改變食物質地、口感,或者做一些花式出來,激發孩子的食慾。當然為了孩子吃得好一點,營養一點,挑選食材時我也會下一些功夫。

尊重孩子吃飯的節奏

有些孩子吃飯比較慢,有些孩子吃了幾口就停下來了,急性子的家長會不斷地催促孩子。曾經我也是這樣的家長,但後來發現孩子越催越慢,甚至索性不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後來了解到,這是大腦與集中力在「作怪」

首先,大腦發育快慢因人而異的,有些孩子發育得比較慢,不管是吃飯還是做其他事, 都是慢吞吞的,大腦有「自衛本能」,你的不斷催促會觸動這種本能,孩子自此對吃飯產生牴觸情緒,這樣一來,孩子非但不愛吃飯,還會影響專注力的發展。其次,低幼兒童的集中力有限,持續時間最長也不過是5分鐘,他吃幾口停下來想做其他事,是很正常的,家長能做的就是引導他回到餐桌上。

道具體原因後,我不再催他,也不責怪他漏飯,而是提前用舊報紙鋪好地板。另外,每餐我會特意做一些方便他小手抓取的食物,比如蛋餅、珍珠丸子、蝦球、薯條等,這樣他可以根據他自己意願挑選食物並按自己的速度就餐,他吃得更專心,更容易體味到不同食物帶來的味蕾刺激。順便提一下,多做手抓的輔食還能鍛鍊手腦協調,讓孩子學會對力度的控制(拿捏力度大,輔食易壓碎),為後面拿刀叉或筷子獨立吃飯做鋪墊。

這些小事看似很容易,但真正做好的家長不多,我也走了不少彎路才明白這些道理。現在豪豪儼然是個小吃貨,有時去買菜他會問我今天弄什麼好吃的給他,有時還要求我做他最愛吃的黑白珍珠丸子,有時就連聽繪本故事也要手裡抓些自製的「零食」邊吃邊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3VkbHMBiuFnsJQVrs9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