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何是我見過的人當中最有靈光的,不但腦子轉得快,學習能力強,還有處事不驚的能力。在我看來,她算是高智商那一掛,可是她並不這麼想。
「我並不認為我有多聰明,只不過父母從小給了我充夠的安全感和勇氣,讓我有了不怕錯不怕失敗的底氣。
打碎了碗,換作其他家長,會把孩子罵成篩子,可我爸媽非但沒責罵我,還表揚我貼心,懂得分擔家務,完了才糾正我的做法:你的手部力量還很小,一次收一摞碗,肯定吃不消,下次你試著一次收兩個碗看看。
有一次父母在很高很遠的山頭鋤地,我負責送飯,結果走錯了路,多繞了很多彎,送到的時候已經是下午兩點了,他們都餓得肚子都貼到後背去了。
本來以為他們會說我的,沒想到我爸爸卻說:多繞幾個彎不是什麼壞事啊,可以看看不同的風景。
這樣的時刻還很多很多!我的心態那麼好,都是拜我爸媽所賜。
從小學到高中,別人都說我是天才,其實我的智商跟大家一樣,但是我不怕錯不怕輸。
讀初中時,班中前幾名的學霸都說一道數學題難,我不怕,乾了一個通宵,終於解出來了,同學都誇我聰明,其實就是心態穩。」
小何的家庭大概就是大家所說的具有鬆弛感的家庭吧!
父母情緒穩定,心境平和,有事一起扛,不為瑣事較勁,接納孩子成長路上的改變,不管這改變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持包容的態度。
換一句話說就是,內核穩定,允許一切事情發生!
小何說,也許她父母做得並不完美,但是他們允許她慢慢成長,讓她逐漸成為了一個勇於挑戰的人。
因此成長路上,她不管遇到什麼障礙,面臨什麼困境,都很少有退怯的時候,因為她有一股不怕錯不怕輸的勁兒,驅動著她去嘗試,去挑戰,所以她總能高效地克服障礙和解決問題。
小時候雖然很窮,但因為有父母的鼎力支持和全心愛護,小何從小到大都感覺很幸福,小時候澆灌的愛,現在還不斷地滋養著她。
她認為,一個家庭想要培養有鬆弛感的孩子,至少要做好以下兩點,而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內核穩定有定力,勇於挑戰自我,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進入社會後,很容易成為精英中的精英。
1.共情,接納孩子的真實感受
孩子最近這一年,很怕黑,老是問睡覺的時候怪獸會不會跑出來,連上廁所也要我在旁邊壯膽才敢上。
剛開始我是不理解的,在我看來,害怕只要把房間的燈打開就行,也告訴孩子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怪獸,它是人們想像出來的。
可是不管用呀。
後來了解到,我們的遺傳基因里本來就有怕黑這一項。試想一下,在遠古時代,一個落了隊的人,如果他手中沒的火把,是不是很容易被野獸吃掉?
雖然我們現在離狩獵時代很遠了,可是怕黑的基因一直編寫在人類的身上。所以怕黑是很正常的。
當孩子說他害怕的時候,如果父母及時給予安慰和保護,那麼以後不管遇到什麼事,他也會毫不猶豫的告訴父母。
因為你理解並接受他的真實感受,慢慢地他會形成這樣的潛意識:當我把情緒表達出來,爸爸媽媽會第一時間保護我、支持我。
最近「校園霸凌」的熱度高居不下,我常常在想,被霸凌者為什麼在受到霸凌的時候不第一時間告訴父母呢?也許在日常的溝通上存在問題。
還是拿怕黑這件事來舉例。
要是每次孩子表達自己的恐懼,你都是強迫自己去面對,還嫌棄他膽小,那孩子會心冷,慢慢地學會偽裝,把害怕和恐懼的情緒隱藏起來。
這樣的他,假如不幸遭受校園霸凌,他大機率會選擇硬扛。
因為以前每次他表達害怕的時候,父母都會把他推出去,他甚至會擔心告訴父母后,父母會不會因為他打不過霸凌者而嘲笑他。
想明白這一點,我也不敢再馬虎了!當孩子再跟我說他怕的時候,我選擇接納他的情緒,「看得出來你確實很害怕。媽媽小時候也很怕黑呢。」
——告訴孩子,媽媽在這呢,他的感受是正確的,不需要特意去壓抑它。
——從心理學和腦科學的角度來講,父母在孩子害怕時,給予理解和安慰,孩子的大腦會分泌催產素,讓他感受到安全與被愛,從而驅動孩子信任別人,學會去愛。
孩子聽完覺得很新奇,他沒想到那麼「膽大」的媽媽,小時候也怕黑。
「媽媽現在偶爾也怕黑,但是我知道我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恐懼。媽媽相信你日後也能做到。」
「媽媽,我自己去吧。不過你要一直看著我哦!」正如我所說的那樣,孩子慢慢學會面對內心的不安,以前他在我在旁邊才敢上廁所,現在只要我遠遠地看著,他自己去房間開燈,然後再拐到洗手間獨自上廁所。
怕黑,只是孩子成長的路上的一件小事,我們不妨回頭想想,當孩子鬧情緒、遇到挫折時,有沒有和他共情,有沒有做好傾聽者的角色,有沒有做好引導?
2.包容,允許孩子犯錯
有一段時間,我發現孩子特別怕失敗,做事遇到一點阻力,就打退堂鼓。
後來跟小何聊到這個,她說我管得太寬了,老怕孩子犯錯,孩子沒有安全感,哪有什麼勇氣去接受錯誤和失敗?
回頭想一下,這樣充滿不信任、指責的時刻不在少數:
發現孩子換衣服換得很慢,因為擔心著涼,要麼忍不住催促他,要麼直接上手幫他穿。
發現孩子把扣子扣錯了,「怎麼扣個扣子都扣不好?」
我犯了許多家長都在犯的錯:看重成功,卻非常害怕孩子失敗。
可是我們忘記了,一次的成功,是通過無數次的失敗才實現的。回想一下,在學會獨立走路的之前,孩子不是經歷過無數次摔倒,才掌握這項技能?
學習應對生活中的起起伏伏,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們不能因為害怕犯錯和失敗,而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
拿穿衣服這件事為例。
小朋友剛開始學穿衣服,速度很慢,扣扣子也磕磕絆絆的,好不容易穿好了,發現所有紐扣都扣錯了。
要是父母怕麻煩,立即幫孩子重新扣,孩子就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下次會犯相同的錯誤。
要是把孩子帶到鏡子前,引導他觀察一下哪裡扣錯了,孩子反而能認識到錯在哪裡,並慢慢找到扣紐扣的規律。
失敗了,不罵不指責,孩子慢慢會產生這樣的意識:失敗了也沒關係,爸爸媽媽會守護我的。
犯錯了,不急著幫他糾正,多一點包容心,讓他自己摸索,慢慢地,他會發現事物運行的邏輯和做事的規律。
自信和安全感都有了,自然就不會因為害怕犯錯、失敗而畏手畏腳不敢接受挑戰了。
父母自然是愛孩子的,可是往往因為愛得太深,當孩子犯錯時,才會出於關心而立即進行干預。
孩子學走路,他一摔我們就抱起來,他永都是學不會走路的,讓他摔一摔,摸清走路的門道,自然就會走了。
彈簧拉太滿,容易崩掉,父母有原則的愛,有彈性的堅定,才能為孩子提供能量,讓他越活越幸福,越活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