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決定孩子人生上限的,不是智商,也非情商,而是這種能力。
從中醫院出來,走進了孩子心心念念的飯店,點完餐,兒子就迫不及待地問飯怎麼還來。我說備餐需要一點時間,沒那麼快。
還不到一分鐘,孩子又忍不住問了,「媽媽,還要等多久?我好餓了。」同樣的問題,短短5分鐘,孩子就問了五六遍。
意識到孩子的自控力差,我停下手中的活兒,認真地看著孩子的眼睛說,「平常我們只要睜開眼,就能瞬間看到陽光。
但是你知道嗎?太陽光到地球也要8分20秒,光的速度最快的了,但是它到達地球也要8分多鐘。
我們點完餐後,服務員是要備餐的,就像媽媽平常做飯一樣,要把菜炒熟了才能端上來一樣。
媽媽每次做飯前,都叫你看動畫片,你回想一下,我炒菜的時候,你是不是都能看好幾集動畫片(每集時長為3-5分鐘)?」
孩子點點頭。
「 那你覺得剛才等了多久?」
「嗯……沒多久。」
「那我們再等一等,我相信豪豪是一個有耐心的人。」
「好吧。」雖然有些不情願,但是小傢伙學著去克制了。
他掃視了一圈餐廳,嘗試轉移注意力,很快他的目光就被牆上漫畫所吸引,再也沒有問起飯什麼時候來。
不少家長認為,孩子沒耐心,自控力差一點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史丹福大學的Walter Mischel心理學教授,花了41年做過這麼一個實驗:
他把186名4歲的兒童領進教室,讓他們坐在椅子上,每張桌子上都放有一顆棉花糖。接著告訴孩子們,「我現在有事要處理,需要離開教室15分鐘,不過我會給你一顆棉花糖。
如果你能在我回來之前不吃它,你就可能獲得兩顆糖。現在吃了,那就只能吃到一顆了。「
結果發現,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忍住不吃的。
在這些孩子22歲和45歲的時候,他又分別進行了跟蹤隨訪,結果發現:
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 學習成績優異,事業有成,婚姻美滿。
而那些經不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懶惰、一事無成,不少人還疾病纏身。
從這個實驗不難看出,小時候自控力越強的人,日後越容易獲得成功,生活也更加美滿。
自控力,說到底是克制情緒和慾望的能力。那麼人是怎麼克制自己的情緒和慾望的呢?
大腦裡面有一個被稱為「杏仁核」的腦區,是產生情緒的地方。當它接收到來自五感的信息時,就會立即判斷你所看(聽、摸)到的東西是否與生存有關。
比如,你突然看到前面有一條蛇,眼睛會立馬把圖像傳送給杏仁核,40毫秒後杏仁核就會被激活,感到恐懼的你,就會立即跳開。
然而,當你在動物園裡看到關在籠子裡的蛇,你就不會那麼害怕了。因為前額葉會幫你分析,自動地去抑制杏仁核:蛇被關在籠子裡,很安全。
杏仁核是速度優先的,往往在你還沒意識到,身體就已經做出了反應。如果說杏仁核是加速器,那麼前額葉就是制動器。
那些經得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因為前額葉比較發達,可以快速制動杏仁核的反應,所以他們能夠客觀地行動,不被慾望和情緒所左右。
也正因為自控力高,他們日後在生活、事業和婚姻都能獲得圓滿。
所以說,自控力越高的孩子,走得越遠。換一句話說就是,自控力決定著孩子人生的上限。
當孩子問我們「還要等多久」時,我們都希望孩子有耐心,但是耐心意味著「克制」。
孩子的前額葉還在發育當中,家長不做好引導,他是很難克制強大的本能的。
兩三歲左右,大腦就開始發展自我控制能力,我們可以在這三方面來培養孩子心理韌性,提高他的自控力。
1.設定目標,讓他體驗成就感
孩子持續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就能獲得成就感,激活前額葉,促進大腦發育。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可以給他設定一些容易實現的小目標。
比如孩子很喜歡花草,那我們就一起種上,然後把每天澆水的任務交給他,每天按時澆水了,就在日程表上貼上孩子喜歡的貼紙,連續做10天,孩子就能獲得一個獎勵。
設定目標時要注意兩點:一是這件事是孩子喜歡的,二是通過一點努力就能辦到的。
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幹勁,讓他堅持不懈地去做好這件事。
2.改變話術
平常帶孩子去盪鞦韆,有些小朋友心急想要盪,但是上面還有人盪著,於是大哭大鬧,手足無措的家長只會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要耐心等!」孩子感覺不被父母理解,覺得委屈,結果越哭越厲害。
看似輕飄飄的一句話,卻傷人於無形,孩子的自我肯定感也在這些冰冷的話語中,慢慢消耗殆盡,只剩下自卑。
小朋友的大腦額葉還很稚嫩,不足以幫他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我們應該從他的感受出發,幫他把內心的感受說出來,「你很想立即盪鞦韆,可是現在有其他小朋友在盪,
你很難過,媽媽能理解。可是這是公共遊樂設施,大家都可以玩,人那麼多,都要排隊玩。我們現在在這排好隊,耐心等一等,媽媽相信你能做到。」
開始也許效果不太明顯,但是你經常這樣說,孩子的情緒感受力會越來越強,自控力也會越來越好。
3.制定規則
說出來不怕你笑,我不是一個特別有耐心的人,每次看見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我會忍不住催催催。受我的影響,孩子也有一點隨我。
可是催促只會引發爭吵,傷肝又傷腦,能不能找個溫和一點的方式來處理呢?
後來我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把孩子一天的常規事務列出來,然後給每個事務設定完成的時間期限。
比如每天接他放學,我都跟他說好,玩30分鐘就回家,然後調好鬧鐘,到點前5分鐘提醒他,鬧鐘一響就回家,沒有商量的餘地。
剛開始孩子會哭鬧,但我堅守底線,任他怎麼說,到點就得回家,慢慢地孩子有規則意識了,就不會再跟我鬧了。
以前盪鞦韆他老愛盪完又盪,後來我跟他說好,盪完100個就下來,他也不耍賴,盪完100個就下來。
制定了規則,親子矛盾少了不少,孩子自我約束的能力也提升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