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壓力高企,有什麼策略刺激居民消費?

2019-07-23     eBOND


【1】

近年來,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簡而言之,大家只要為自己花錢,就是為國家經濟做貢獻。

但2018年以來,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卻持續下滑,也就是說,人們買買買的慾望變弱了。在外貿形勢不明朗、投資不搞「大水漫灌」的環境下,這實在不是個好趨勢。

於是,一系列「穩消費」的策略應運而生。

每次講消費打頭陣的必定是汽車消費,今年年初「推動消費平穩增長」24項政策的前6項都在推進這件大事。

據國家統計局的測算,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同比回落1.2%,如果扣除汽車類商品,再按同口徑計算,則增速同比回落僅0.4%。也就是說,「汽車消費一項大概造成了0.8%的增速落差」。把汽車作為穩消費的關鍵,可謂有理有據。

從上半年的銷售數據來看,貌似不太成功,今年全國汽車銷量繼續下跌幾成定局。

此外,穩消費的重要舉措還有減稅

今年1-6月,全國個稅收入5639億元,同比下降30.6%。換言之,今年上半年比去年上半年少收了約2500億個人所得稅。

然而在稅改中受益較大的中低收入群體,邊際消費傾向似乎不高。雖然今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5%,跑贏了GDP,但是人均消費支出僅增長5.2%——多出來的收入沒有被消費出去,拿錢多了也無法說服老百姓花錢。

穩消費的新招是發展夜間經濟

上海提出「夜間經濟2.0」,北京出台「夜間經濟13條」,天津、青島、濟南等地都在推進夜間經濟發展。

繁榮夜間經濟沒什麼不好,只是有一點點讓人疑惑。在中國,絕大多數城市還撐不起稍有密度的24小時便利店,除了大片首映也沒什麼0點場電影。那麼深夜書店、深夜影院能帶來多少生意,這個只能拭目以待。

而夜間經濟怕是要以「吃」來拉動。但這又和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大趨勢背道而馳。誠然民以食為天,可是吃能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嗎?

「穩消費」的破題關鍵究竟在哪裡呢?讓我們從居民消費結構入手。

【2】

2019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330元,考察具體支出構成,最大的兩項是食品煙酒和居住,合計超過一半。

其中,食品煙酒占消費支出的比重,就是我們常說的恩格爾係數。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支出的占比會逐漸降低,這就是恩格爾定律。

2017年,中國恩格爾係數降至29.3%,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進入最富裕國家的行列。那一年,中國人均GDP還不到9000美元,為什麼恩格爾係數這一指標會如此好看?

我們來看看居民食物消費的份額被誰占了——居住消費。

城鄉一體化住戶收支與生活狀況調查始於2013年,此前人均收支數據無法比較。

今年以來,全國消費難以有效提振,說到底是房子在吞噬家庭財富。即便不向太遠處看,至少也是在消化2015年以來的樓市暴漲效應。

過去,只有在一線城市或少數神奇城市買房會掏空一家「六個錢包」,消費仍有全國基本盤在支撐。而後經歷棚改貨幣化、搶人大戰,二三四五線樓市全面起飛……這時誰還能扛起「穩消費」的重任呢?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或許能跑贏GDP,但絕對跑不贏房貸增速。

在央行去年年末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里,還提到過一個概念「房貸收入比」

房貸收入比(個人住房貸款/可支配收入)從2008年末的22.6%增至2017年末的60.5%,10年間上升37.9個百分點。

按照文中提到的算法,不難補全2013年以來的房貸收入比:

這一概念在官方報告中僅出現過這一次。

【3】

2018年,四座一線城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如下。你覺得,哪一座城市是「異常值」?

深圳低得異常?你是不是忘了考慮人均情況?

這樣看來,廣州才是高得異常的那一個。

從人均消費支出的構成來看,也是如此,廣州是唯一一座居住支出占比低於30%的一線城市;或者說,北上深,是全國唯三的居住支出超過30%的城市。

(上海為2017年數據,其餘城市為2018年)

廣州目前沒有城鄉合併的消費支出數據,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里,居住消費已經占到36%。

一創固收研究觀點:消費是經濟繁榮之源其實是建立在一個脆弱的基礎之上:債務驅動。沒有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像這世上沒有永動機一樣,消費無法憑空創造出繁榮的自我循環。槓桿、債務才是消費斷琴內支撐起經濟增長的原因,但長期勢必面臨債務壓力高企的困局,這就是當前大家熱議的畸高房價對居民消費擠壓的真正原因。債務驅動的經濟增長總有面臨破局的臨界點。」

(如果您覺得文章有幫助,創作不易,求個關注!關注eBOND君,訂閱更多優質原創推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_PoHWwBmyVoG_1Z0CL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