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轉型,一個人的成長一定是經歷陣痛的,所有的生物的蛻變、鳳凰涅粲,都是痛過以後才得以成長,國家也是如此,而中國經濟就正處在一個轉型期。在這個階段我們總能聽到諸多經濟學家的負面觀點、唱空經濟的言論,如「洗洗睡」、「離場論」,這是因為大部分經濟學家都看的太短,尤其在市場上的經濟學家。經濟學家群體應該少談主義,多研究問題,多提建設性意見,一起來推動社會的進步。
2020年中國的宏觀經濟走勢,短期的形勢是比較嚴峻的,宏觀逆風,但悲觀不宜放大。雖然經濟增速下行已逐漸成為「確定」的共識,但面對「確定」的增長放緩遠好過面對「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陰雲密布。市場最痛恨的是「不確定性」。面對「確定」的增長放緩我們可以用理性的邏輯尋找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中的機會,為增長貢獻力量。
2020年,選擇方向和埋頭努力同等重要。如果說經濟失速、紅利逐漸耗儘是全球各大經濟體面臨的共同困境,那中國經濟或許具備些許獨特的優勢。若能鞏固和發揮好這些優勢,我們堅信中國經濟能夠實現長期高質量發展。
1) 兼備最大的需求和供給市場。中國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以及最大最全的製造業產業鏈,兩者之間又有完備、高效的網際網路和基礎物流設施作為銜接。龐大的消費市場和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將驅動製造業企業生產更高質量的產品,企業又可以利用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穩定的營收現金流不斷發展新的產品、提升員工工資水平,從而反哺消費,形成正向循環。
2) 自主創新成為堅定信仰。如果要分析中美經貿摩擦對中國帶來的影響,最大的紅利之一可能就是推動自主科技創新成為全民的信仰和堅持。以此為基,隨著科創體系和激勵機制的逐步完善,我們相信中國會湧現出更多的「硬核」科技,並在更多關鍵產業領域出現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公司和品牌。
3) 「新經濟」發展如火如荼,快速疊代,網際網路賦能提升實體效率,這背後更代表著年 輕一代的活力和精神。
4)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制度保障。
關於中美關係,適應新常態,專注做好自己是最大的籌碼。中美關係已邁入長期博弈的新常態,風險不容忽視。但僅就關稅戰而言,加征關稅已經侵害到雙方的經濟利益,得不償失。在我們的展望中,會基於這樣的假設:中美貿易關稅不會進一步升級,此前已被加征關稅的部分商品可能會逐步列入豁免清單。
2020年中國GDP增長預計5.9%。預計基建投資小幅回升,房地產投資合理下行,製造業投資穩重略升。政策方面,總體偏松的貨幣政策將以引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行,財政政策接續積極,通過盤活存量、推進財稅改革、釐清央地權責、強化政策協調,能夠更靈活、有效地響應市場變化。同時,我們認為政府會出台更多產業政策穿針引線,配合貨幣和財政刺激落到實處。
改革開放40年,每隔十年就有唱空中國經濟的言論。但是1978-2018年我們中國度過了黃金的四十年。中國GDP增速年均是9.5%,如果我們加上價格因素,年均是14%左右。這意味著我們國家高速增長,為每個人提供的宏觀上的資產回報率14%左右。
1978年中國城鎮化率比印度都低,17.92%,不到18%。但是今天中國城鎮化率60%,已經遠遠超過印度了,印度是不到40%。我們人均GDP在1978年比印度還低,現在中國人均GDP是9700美元,再過五年,只要不犯大錯,我們人均GDP就將進入已開發國家行列,這就是我們取得的成就。
但是回顧過去這些年,我們一帆風順嗎?顯然不是。我們經歷了1989、1998、 2008、2018的大風大浪,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不斷克服困難才能不斷進步。
1998年的時候,當時亞洲金融風暴,朱鎔基總理推國債項目來修路。當時很多人爭議,說你修了很多路,路上都沒有車跑,批評這個政策。結果十年以後,這些路都擁堵了。到了2008、2009年, 國家搞了四萬億,也是修了很多路、搞了很多軌道交通。當時也有人說,我們的基建過剩,我們修的路都沒有多少車通行。大家現在來看,不僅我們一二線城市擁堵了,很多三四線城市都擁堵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中國。
分享幾個數據。2018年中國人均GDP9700美元,是美國的1/6,巨大的差距意味著巨大的潛力。中國城鎮化率60%,已開發國家都是80%以上,中國城鎮化還有巨大的空間。中國有14億人,美國是3.2億人,全球77億人,中國有全球最大的市場。
在中國做生意其實是一件非常爽的事情,因為你面臨的是全球最大的統一市場。去韓國跟人家談的生意很小,因為韓國只有五千萬人。我們的金融農民工在咖啡館裡談的生意都是幾個億,為什麼?因為我們市場夠大。中國分析師、基金經理的薪資水平超過韓國、日本、中國台灣,即便它們都是發達經濟體。為什麼?因為我們背靠龐大的市場。
中國每年有800萬的大學畢業生,非常優秀,而且中國的創新創業活力也非常好。我們GDP只有6%,我們傳統行業只有個位數增長,但是中國網際網路行業30%的增長。世界上最好的獨角獸企業不在美國,就在中國。很多人抱怨中國的創新創業環境差,事實告訴你,中國的創新創業環境非常好,市場空間大。
而且中國的監管實際上是很寬容的。中國大部分行業監管理念是「你們先搞,搞好了我認可你,搞不好我再來收拾你。」搞得好的比如移動支付等等。但是在歐洲、日本為什麼移動支付發展不起來,我們網際網路+、移動支付都搞得非常好,一部手機吃喝玩樂全解決了。但是歐洲、日本不可想像。因為在這些傳統西方國家,工會力量太強,阻礙了他們創新,還要工會之間協調商量,商量完中國已經搞出來了。這是不一樣的。
在全球的經濟版圖當中,雖然中國人均GDP只是美國的1/6,但是我們貢獻了世界經濟增長的30%,中國還在以美國3倍的速度在增長。如果按這個趨勢下去,再過十年,中國經濟規模就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什麼概念呢?100多年前,自從美國超過英國以後,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霸主以後,就沒有誰超過了。今天中國正在發起強有力的挑戰。而且中國已經不滿足於傳統行業,中國的新經濟在大疆這樣的公司帶領下正在蓬勃興起。
最後來看一下歷史經驗,2011年中國加入WTO前後,當時我們有兩個行業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最終決定了背道而馳的命運。
一是汽車。在2001年以前,我們的汽車行業里大的國企遊說中央政府,說我們要保護民族工業,我們不能開放,狼來了。於是我們對汽車行業豎起了高度的保護的壁壘。
第一是高關稅壁壘,30%、50%,你買的車經常會發現國內比國外貴一倍。
第二,投資限制。如果外資企業要在中國投資設廠,要跟一家國有企業合資,這家國有企業什麼都不用干,坐收51%的利潤。18年過去了,今天中國一年銷售2800萬輛車,號稱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但是很遺憾2000多萬輛都是外資合資品牌,我們這個市場基本淪陷了。我們那些坐收51%利潤的國有企業他們乾了什麼?你去看一看那些大的國有汽車廠商,他們主要利潤來源仍然是合資外資品牌,它的自主品牌絕大多數都是虧的。
與之相對應的是另一個行業,家電。90年代末2000年初的時候,中國家電就是假冒偽劣、貼牌的代名詞,2001年加入WTO的時候,中國的家電沒有任何保護,同樣18年過去了,我們在冰箱、空調、洗衣機,包括手機領域,我們的自主品牌市占率全部超過70%以上。中國的家電人做到了,中國的企業家做到了。
這對我們今天應對中美貿易摩擦、應對中國經濟下行和改革開放是具有很大的思考價值或者反思意義。中國這個國家是從來不怕開放的,最怕的是不開放。美國當世界霸主100年了,中國當世界霸主多少年?5000年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
我們深信市場經濟的理念已經在這個國家紮根,我們深信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展現了推動改革的勇氣和決心,經過改革轉型之後的中國經濟前景,將更加光明。
(如果覺得文章對您有幫助,歡迎關注作者WX:fcscfixedincome,訂閱更多優質原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