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吃的這些,癌細胞更愛!

2024-10-07   家庭醫生在線

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明確聲明,不良的生活習慣,如不健康飲食、吸煙、過度飲酒以及缺乏足夠的運動,是導致至少60%癌症發病的罪魁禍首。特彆強調的是,在這些危險因素中,飲食因素高居榜首。

因此,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些癌症是人們自己吃出來的。

01

癌細胞最愛的6種「美食」

1.加工肉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一份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工肉類被列為1類致癌物質。這類肉類通常經過燻烤、腌制、風乾等處理,以提升口感或延長保存期限,我們日常接觸到的如 肉乾、火腿、罐頭肉以及臘肉臘魚等均屬於此範疇。

換言之,那些我們為圖方便而經常食用的肉類產品,如今都被貼上了「可能致癌」的警示標籤。

2.火鍋

火鍋並非具有強烈的危害性,即便是麻辣口味的鍋底,其本身並不具備致癌能力。然而,如果你頻繁享用火鍋,且食物過燙導致食管和胃黏膜受損,這就可能為致癌物質提供了「入侵」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 高溫飲品(溫度超過65℃的飲料)已被列為2A類致癌物。那些習慣飲用65℃或7 0℃以上水、咖啡或茶的人,他們罹患食管癌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

3.酒精飲料

乙醛,這一與酒精飲料攝入密切相關的物質,早已被明確歸類為1類致癌物。根據過去的統計數據顯示, 酒精導致的癌症病例占總癌症病例的3.5%,且每30名因癌症去世的患者中,就有1名患者的死因可歸咎於酒精。

更為嚴重的是,有研究揭示,相較於從不飲酒的人群,那些大量飲酒的人(即每日飲酒超過3次者),他們罹患上消化道癌症、肺癌、乳腺癌、結直腸腫瘤以及黑色素瘤的風險顯著增高。

4.油炸食物

油炸食物並非只是引發肥胖的問題,其潛在危害遠超你的想像,它已被歸類為2A級致癌物質。 頻繁地攝入油炸食品會顯著增加食管癌及其癌前病變的風險。實際上,油炸食品的食用頻率與食管癌的發病率成正比。

原因在於,任何含有澱粉或胺基酸的食物,在經過120℃以上的高溫加工時,都會產生微量的丙烯醯胺。這種化合物不僅具有潛在的致癌性,還存在神經毒性。

丙烯醯胺常出現在油炸和烘烤類食品中,如薯條、薯片、餅乾、麵包以及炒菜等。長期攝入含有丙烯醯胺的食物,即便每次量不大,也可能逐漸損害學習、記憶和認知能力。

5.腌制食物

腌菜、腌肉和泡菜深受國人喜愛,然而需警惕的是,中式鹹魚早已被列為一級致癌物質,而我們常吃的鹹菜也被認定為可能的致癌物質。

原因在於,當用高濃度的鹽腌制鹹魚時,其 脫水過程中會產生某些亞硝胺類化合物,例如亞硝基二甲胺。這些亞硝基化合物 具有潛在的致癌風險

此外, 鹹菜和其他腌製品中含有較高的亞硝酸鹽。儘管亞硝酸鹽本身 並不直接導致癌症,但一旦進入人體,它可能與胃內的蛋白質分解產物結合,進而 可能生成致癌物質亞硝胺

6.甜食

雖然吃甜食並不會直接引發癌症,但它卻為癌症的發生提供了重要的助推因素——肥胖。根據有關研究,肥胖與多達11種癌症的發病風險密切相關,這些癌症包括結腸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胃癌、胰腺癌、膽道系統癌、腎癌,以及特定類型的食道癌和骨髓癌。

更為棘手的是,甜食具有成癮性,這使得我們在試圖戒掉奶茶、蛋糕、冰淇淋和甜汽水等甜食時,往往難以抗拒誘惑。

02

防癌飲食,

要記住這6點

1.不吃太燙的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避免食用過熱的食物,確保食物溫度維持在65℃以下,以避免食道黏膜因高溫而受損傷。

2.少用煎、炸、烤方式

推薦採用蒸、煮、燴、炒等健康的烹飪手法,儘量避免過多使用煎、炸、烤等烹飪方式。通常的食用油其煙點不會超過180℃,一旦看到油鍋開始冒煙,那就意味著溫度已經過高了。因此,為了烹飪的安全,建議在加熱鍋具後再加入冷的食用油進行炒菜。

3.限酒戒酒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研究,2020年新增的腫瘤患者中,有超過74萬例可能與飲酒存在關聯,而這些病例中,以食管癌、肝癌以及乳腺癌的病例數量居首。

4.不吃剩菜

偶爾食用剩飯剩菜,通常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影響;然而,若長期養成捨不得丟棄剩菜剩飯、頻繁食用的習慣,則可能會提升患癌症的風險。

家庭醫生在線媒體矩陣中心

編輯:彭秋霞

審校:郝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