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攝入生冷或刺激性食物後會出現腹瀉的情況,年僅20歲的麗麗(化名)就遭遇了這樣的困境。在反覆腹痛和腹瀉的困擾下,她選擇前往醫院進行檢查,然而診斷結果卻令人震驚——她竟被確診為腸癌!
生活習慣並無明顯不妥,為何癌症還是會無情侵襲?
這個謎團在醫生深入追問病史後得以解開。原來,麗麗不僅自身腸道息肉發生了惡性病變,她的母親和小姨也同樣遭受了類似病痛的折磨。她所罹患的癌症,竟然源自一種具有遺傳性的疾病!
麗麗所患的這種病症被稱為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簡稱FAP,它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具有顯著的家族聚集性。
當父母中的任何一方患有FAP時, 其子女便有50%的幾率繼承這一疾病基因。
鑒於這一遺傳特性,麗麗迅速勸說家中的兄弟姐妹接受相關基因檢測。檢測結果令人驚愕:除了已經離世的老人外,家族中竟有高達8人成為了這種遺傳病的受害者!
01
沒有家族史
是不是就不用擔心了?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簡稱FAP)是由特定基因(通常是APC基因)突變所引發的一種遺傳病。此疾病會在腸道內催生大量的腺瘤性息肉,它們緊密排列,有時甚至形成串狀或簇狀。在嚴重的情況下,息肉可能從口腔一直延伸至直腸和肛管。若不及時處理,這些息肉極有可能演變為結直腸癌。
儘管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屬於較為罕見的遺傳性疾病,但腸息肉卻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 大約90%的大腸癌都是由腸息肉惡性轉化而來。腸息肉的形成不僅受遺傳因素影響,還可能與年齡、飲食習慣、不良生活方式以及腸道炎症疾病等多種因素有關。這種息肉可出現在腸道的任何位置,其中大腸息肉最為常見,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以及腺瘤性息肉等類型。
在各類腸息肉中,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屬於良性病變,其惡變幾率極低。然而,腺瘤性息肉則被視為一種癌前病變,其中的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以及管狀絨毛狀腺瘤等都有可能發生癌變。
02
腸息肉多久會變成腸癌?
首先,必須澄清的是,並非所有的腸息肉都會惡化為癌症。
腸息肉與腸癌之間的聯繫十分緊密,特別是腺瘤性息肉,它具有相當高的癌變幾率。
從健康的腸黏膜到息肉形成,再到最終癌變,這一過程 可能歷經5至10年的時間。
在評估惡性變的風險時,以下幾個因素值得考慮:
03
腸息肉癌變時會有哪些信號?
1.便血
便血被視為腸癌早期的一個顯著標誌。一旦息肉與癌症產生了「關聯」,病人就可能會經歷便血的症狀,這時的血液可能 呈現鮮紅或暗紅色,並且出血的量可能有所不同。在初期階段,這種症狀很容易與痔瘡的症狀相混淆。
2.排便習慣發生改變
如果您的排便習慣一向很有規律,但近期出現了顯著的變化,例如排便的頻率異常增加或減少,常常有排便不凈的感覺,或者 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那麼您應當提高警惕,因為這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
3.大便帶粘液
儘管腸息肉也可能導致血便,但其表現形式通常為大便中夾帶血液或呈現黑色,而不太可能出現帶有粘液和膿的血便。這種情況的產生,主要是因為癌細胞破壞了表面黏膜,進而造成繼發感染,壞死組織脫落。同時,由於癌細胞產生大量滲出性體液,腸癌患者往往會出現膿血便或帶有粘液的血便。
4.腹痛
在腸癌早期,腹痛是其中的一個症狀。在病情初期,由於腫瘤體積尚小,疼痛的部位並不明確,患者可能只會感到腹部有輕微的隱痛或脹痛。
然而,隨著腫瘤的不斷增長,疼痛的特點也會隨之變化,可能會轉變為持續性的痛感,並且疼痛的部位會變得更加固定。如果腫瘤導致了腸梗阻,患者會經歷一陣陣的絞痛。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往往還會伴有噁心和嘔吐等其他症狀。
5.大便變細
如果在排便時發現大便變得異常細,類似於被擠出的牙膏,那麼應當心這可能是大腸息肉可能發生癌變的一個警示信號。原因在於, 癌細胞的生長可能會阻塞腸道,對糞便形成壓迫,從而使得大便的形狀發生變化,出現細化的現象。
6.體重驟降
當息肉惡化為癌細胞後,它們會急劇增加對營養的需求,與體內的正常細胞爭奪養分。這種養分的激烈競爭會導致患者的體重出乎意料地迅速下降,即出現顯著的體重驟減情況。
家庭醫生在線媒體矩陣中心
編輯:彭秋霞
審校:郝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