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小區地面坑窪不平,還有斜坡,大人總擔心孩子摔倒。這次小區主路面新鋪設後,不僅方便了居民出行,也徹底解決了小區雨水倒灌的大問題,這4600平方米的路真是修在了群眾心坎上。」在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前嘉小區(南區),居民王紅衛對家門口的路面改造頗為滿意。
大武口區前嘉小區位於長慶東街,於2005年建成,轄區內有25棟樓,住戶1522人。因小區建設年代較早,未建設雨水管網,且由於小區地勢較低,每逢強降雨污水外溢,小區內澇積水嚴重。為徹底解決前嘉小區雨水倒灌問題,長慶社區積極踐行「楓橋經驗」做法,建立以社區黨委為核心、各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五聯共建」社區治理工作機制,多次召開協商會,徵求居民意見,最終爭取到石嘴山市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暨前嘉小區(南區)及新區內澇治理項目,完善了雨水管網、硬化了小區4600平方米混凝土路面,同時提升改造了小區廣場和綠地,徹底解決了小區內澇積水問題,打通了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米」。
「以前樓道是台階式的,現在增加了斜坡式的,更加方便老年人和小孩子出行。」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朝暉小區居民何瑞說。2020年6月以前,大武口區朝暉小區建設初期是由6家單位各自管理,通過近段時間的老舊小區改造,將14棟樓512戶整合成一個小區進行聯合改造,對小區整體提升項目實施外牆保溫、屋面防水、更換塑鋼中空玻璃窗和鋼製保溫防盜門,並對供暖系統、小區廣場等基礎設施更新改造,老舊小區的管理水平和居住環境不斷提升,社區「微循環」全面打通。這個曾被視為城市衰老符號的老舊小區,如今正煥發新生,實現逆齡蛻變。
這都是石嘴山市在為民服務中切實推動主題教育持續走深走實,讓主題教育成果真正惠及民生的縮影。
今年以來,石嘴山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作為改善民生福祉、推進城市更新、提高治理水平的關鍵大事,切實將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惠民利民舉措,圍繞塑造小區特色、提升改造品質,編制了「一小區一方案」,綜合規劃了樓體外立面改造、小區綠化提升、文化內涵塑造、功能品質提升等內容,全方位改善小區環境及提升配套基礎設施服務功能,打造了大武口區金山小區、惠農區泰和苑等一批有文化、有趣味、有品質、有溫情的新時代老舊小區更新改造樣板。
石嘴山市按照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分類施策提升小區品質,為小區樓體增加外牆保溫,更新供水、供暖、排水、供氣管網,增加停車泊位600多個,新增文化休閒場地、體育健身場地、公共綠地、健身步道等休閒空間1000餘平方米,改善小區智能安防、智慧充電等設施,將大武口區朝暉胡同、平羅縣平中巷等老舊小區的背街小巷「打包」改造,實現了「1+1>2」的改造效果。在改造過程中,我市用活用優資金拼盤,堅持以中央、自治區、市、區四級財政投資為槓桿,撬動專營單位投資、居民出資,多元籌集資金投入老舊小區及配套設施改造,統籌各類資金拼盤,改造後的小區保有價值得到提升。
截至目前,石嘴山市已改造老舊小區37個,惠及2950戶居民,建築面積26.48萬平方米。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中,我市結合小區實際,創新工作方式,積極與小區內居民溝通,了解居民需求,讓老舊小區的改造更暖心,讓居民住的更順心。「我們將老舊小區改造與住宅小區物業管理提升行動、深化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等相結合,重拳治理小區周邊垃圾亂堆亂放、占道經營等城市頑疾,全面推行社區、業主委員會、物業企業、居民『四位一體』聯動的管理模式,形成老舊小區改造共同參與、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匯聚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石嘴山市住建局負責人表示。(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通訊員 呂筱愷 雷永福)
[ 責編:李昱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