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午後,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大新鎮燕鴿湖村黨支部書記楊立剛站在田埂上,看著田間溝渠整齊順暢,心中不免感慨:「前些年有的村民去城裡打工,任由自家的土地撂荒,還有的想辦法種樹、搞經濟,甚至將自家大棚租給廢品回收點堆放雜物,最多的時候村裡存在兩百餘家廢品回收點……農田上遍布著一塊塊的『補丁』,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日益加劇。」楊立剛回憶道。
自從2020年開始擔任村級「田長」後,楊立剛多了一份責任。楊立剛認為,守好村民「飯碗田」不能只停留在嘴上,只有身體力行,加強巡查,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為村民們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田長制』實行後,經過培訓學習,我們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便開始挨家挨戶上門給村民們做工作、講道理,逐個清理存在的問題。」
擔任「田長」的三年間,楊立剛感觸最深的還要數村民們的轉變。以前,很多農民把耕地用作堆場、輔助房,且已經很多年了,跟他們講「這是違規的、要拆除」,村民很不理解。這讓楊立剛認識到除了積極巡田外,宣傳工作也必不可少。
此後,楊立剛便帶著村幹部們,在村民家裡、田間地頭、村民大會上、村規民約中、橫幅上講政策、講道理,村民逐漸認可了「田長」,到現在村民們想動用土地都會主動來到村部詢問「田長」的意見……
現在,興慶區的「田長制」不僅人員到位了,「智慧」也隨之而來。在興慶區掌政鎮五渡橋村,村民委員會副主任李俊傑來到田間,打開寧夏耕地保護監管平台APP,開始了他的日常巡田工作,作為村級「田長」,李俊傑是全村五千餘畝耕地的「大管家」。
「以前想要巡完村裡的田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拿著紙質版的圖去找地塊。現在用上了寧夏耕地保護監管平台APP,效率就高了很多。」李俊傑說,每次巡田前他都會先打開APP一鍵查詢網格內耕地的「圖、屬、數」等基礎信息,按照衛星定位導航就能快速精準地找到圖斑地塊,這款APP是「田長」們守田護耕的「利器」,一旦發現耕地上出現違搭亂建或者土地撂荒的情況,他便能夠第一時間拍照記錄上報,隨後立即啟動制止、查處程序。
同時,各級田長還可以通過寧夏耕地保護監管平台App管理平台實現對耕地的巡查、核查、監測任務下發及監管,實現定期巡查監督、問題拍照反饋、圖斑指派核查等功能,不斷推動土地監管關口前移。
據了解,2020年7月興慶區率先開始實行耕地保護網格化管理,採取鄉、村、隊三級的田長制網格化架構和定區域、定人員、定職責、定任務、定獎懲的「五定」管理模式,初步建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無縫隙」的監管體系。2022年興慶區作為試點縣區,全年落實自治區耕地保護六級監管責任制,進一步細化責任分工,明確監管範圍,帶位置劃定五級監管責任範圍33個,六級監管責任範圍272個,通過安裝布設耕地保護監管責任牌和二維碼警示樁,實現了「以圖管地、以牌定界、責任明確、公眾參與」的耕地保護監管模式。
下一步,興慶區將繼續加強耕地保護監管責任制落實,定期組織耕地保護監管培訓,督促各級責任人做好耕地的巡查、保護,加大耕地保護政策宣傳力度,發動人民群眾參與到耕地保護事業中來,確保耕地保護監管長久有效。(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文攀)
[ 責編:邢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7ec06aca6bf41fa56486b156a978a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