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土辦法養牛,育肥牛月增重不到40公斤,現在按照鄉上提供的技術標準養牛,月增重超過50公斤,相當於多增了400元的收入,還是科學飼喂好。」最近,在寧夏固原市彭陽縣馮莊鄉茨灣村,養殖戶安志遠表示。
馮莊鄉肉牛產業起步較晚,飼喂方式傳統、經濟效益偏低、群眾熱情不高。鄉黨委通過走訪、取經等方式,確立了「觀摩學習換腦子、制定標準定調子、強力推動鋪路子、科學飼喂鼓袋子」工作思路,組織養殖大戶50餘人到古城鎮等標準化養牛場觀摩學習,聘請區市縣畜牧養殖專家、鄉村「牛秀才」先後開展點對點培訓20餘場次,編制印發精飼料配方及飼喂技術標準指南220餘份,「一幫一」確定18戶試驗戶帶動引領、隨時提供技術諮詢和現場指導,強力推動「小戶增量、中戶提質、大戶變強」。截至目前,全鄉打造「5350」肉牛養殖示範村5個、示範戶180戶,青貯飼草5500餘噸,科學飼喂率達到90%以上。
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彭陽縣馮莊鄉大力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堅持邊學習、邊對照、邊檢視、邊整改,以堅決向問題「叫板」真正讓群眾「叫好」,確保主題教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馮莊鄉距離縣城較遠,群眾居住分散,大多為留守老人,獲取法律服務不方便。鄉黨委探索「1234」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模式,優化整合資源,完善公共法律服務「1」個平台;持續定向發力,用好「法律明白人」、一村一法律顧問「2」支力量;織密調解網絡,實現鄉、村、組「3」級覆蓋;抓住關鍵少數,落實普法重要時間節點教育、重點場所宣傳、重點人群關注、法治文化陣地建設「4」個到位。截至目前,共培育法律明白人110名,人民調解員37名,開展法治宣傳活動30餘場次,調解矛盾糾紛11件,推動打通公共法律服務「最後一公里」。
「我家老墳被造林隊挖穿,多次與施工方協商無果。最後多虧了鄉上調委會,親自上門了解情況,和造林隊多次溝通協調,幫我順利拿到1.7萬元的損失賠償,處理結果我很滿意。」上灣村村民安治國表示。
在「我為組織獻一言」活動徵集中,了解到羊草灣村18戶60餘口群眾家中無有線網絡,且行動電話信號較差,由於群眾居住分散、前期投資費用較高,導致該問題一拖再拖、未能解決。鄉黨委攜駐村工作隊積極溝通對接移動運營商,反覆磋商後,企業同意無償投資36萬元進行建設,但仍有4萬元的缺口。鄉黨委會專題進行研究,決定從鄉村治理資金中擠出4萬元辦好群眾的這件看似「小事」。預計到今年12月中旬,將新栽電桿92個,鋪設線路4500米,安裝無線基站1個,實現18戶60餘口群眾網絡全覆蓋,極大改善行動電話信號。
「以前電話打著打著不是就沒信號就是掉線,必須到空曠的地方才能順利通話,感謝黨的好政策,為我們解決這麼大的問題,看著一根根立起的電桿,感覺很幸福。」羊草灣村村民馬兵朗說。
在推進廁所革命工作過程中,部分單雙老戶有心無力,缺乏勞動能力,不能自主完成建設任務。馮莊鄉黨委建立農村黨員「掛聯諾」機制,設立黨員示範崗56個,劃定黨員責任區51個,組建黨員先鋒隊11個,以設崗定責為抓手,助力推動重點任務落實。截至10月份,11個黨員先鋒隊200餘名志願者活躍在推進廁所革命建設一線,幫助建成廁所272個,持續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文攀 通訊員 張明)
[ 責編:董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