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來的「洋院士」有多大含金量

2024-05-09     光明要聞

原標題:買來的「洋院士」有多大含金量

李霞

「恭喜某教授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近日,多家高校、醫院、公司發布類似的祝賀帖文。但質疑聲隨之而來,據報道,有網友爆料,該「洋院士」頭銜含金量不高,花40萬元就能買到。

事情很快引發關注。有高校教授證實,曾收到代辦中介機構的邀請函,服務合同中明碼標價「院士增選服務費」,還有代辦人員表示要收取20萬元至50萬元費用。歐洲自然科學院中國代表處負責人吳繼華則堅稱院士資格不會賣,也沒收過錢。到底誰沒說實話,是中介行騙斂財,還是歐洲自然科學院躺槍,需要有關部門介入調查。

即便花錢買不到,該「洋院士」的含金量也讓人存疑。據悉,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評選,只需滿足5篇以上專著或3個以上國家級專利、有省級科學進步獎、取得博士學位等條件,門檻似乎不算高。據不完全統計,該院現有1700多名院士,數量2年內增加3倍且中國教授學者扎堆。2024年開年至今,已有30名中國人獲評院士。而且該院院士名單中,既有學術成就尚付闕如的企業老總,也有初出茅廬的90後小伙,難免讓人生疑。

對此,吳繼華回應,歐洲自然科學院更像是個「真正的科學家俱樂部」,只要科研成果真實、獨立,對科學發展有重要貢獻,就有資格申請。似乎只問科學貢獻、不論世俗名利。可既然是俱樂部,大大方方叫俱樂部就好了,為何還要叫科學院這種高大上的名字;評選出來的成員,直稱會員即可,何必用院士混淆視聽?院士在哪個國家都有約定俗成的理解,該院究竟是圖好聽,還是以院士之名行獲利之實?

有高校稱該榮譽是當事人個人申報,並未通過學校,更有高校對本校教授當選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並不知情。表面看來,這一「洋院士」的頭銜似乎和外人關係不大,實則耐人尋味。在各大高校企業網站的推文、獲評教授的個人簡介中,都將獲選該院院士當作榮譽,廣而告之,有用「洋院士」鍍真金之嫌。如果真有人花40萬元買「洋院士」頭銜,難道只是出於榮譽崇拜,還是說今後可以利用這一頭銜,在申請課題、項目時獲得資源傾斜?若是花錢參評了這一「洋院士」,既有沽名釣譽之嫌,更有損科學家群體的集體形象,並非個人私事。

多年來,花錢買榮譽、買洋文憑的事件屢有發生。如一些民間機構,動不動以編輯「中外名人大辭典」等高大上的名目圈錢;某高校學院曾斥資1900萬元,在菲律賓「培養」博士自抬身價。假榮譽大多數都是用來換取後續利益,則令人不齒。面對輿論質疑,當選的「洋院士」不妨出來回應;職能部門、各行業內部也要加大監管力度,維護學術榮譽的純潔和權威。

學者當以真學問行世,以淡泊名利立世。居高聲自遠,用不著來歷不明的「洋院士」頭銜加持。(北京晚報)

[ 責編:王宏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24777812ca8cf116431d8dabbe9cb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