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無湘不成軍」。曾國藩創建的湘軍人才濟濟,將帥如雲。那麼,曾國藩自己最欣賞的大將有哪些呢?
1868年底,曾國藩進京覲見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慈禧太后在問話時,提到了湘軍的相關情況,問:「你這些年見得好將多否?」
曾國藩回答:「好將倒也不少,多隆阿就是極好的,有勇有謀,此人可惜了。鮑超也很好,勇多謀少。塔齊布甚好,死得太早。羅澤南是好的,楊岳斌也好。目下的將材就要算劉銘傳、劉松山。」
在這裡,曾國藩誇獎了7名將領,分別是多隆阿、鮑超、塔齊布、羅澤南、楊岳斌、劉銘傳、劉松山。
在曾國藩眼裡,多隆阿排第一位,有勇有謀,可惜已於4年前戰死於西北。鮑超排在第二位,但是勇多謀少。塔齊布、羅澤南都是優秀將領,只是過早戰死了。楊岳斌也是一員猛將,當時已解甲歸田。當前,還健在的將才,要算賦閒在家的劉銘傳,和隨左宗棠西征的劉松山了。
多隆阿、鮑超、塔齊布、羅澤南、楊岳斌、劉銘傳、劉松山有著怎樣的人生命運?
先說多隆阿和鮑超。
多隆阿和鮑超是湘軍中數一數二的猛將,並稱為「多龍鮑虎」。曾國藩創建湘軍時,多從湖南老鄉中選取,且倚重知書識禮的書生。唯獨多隆阿和鮑超,既不是湖南人,也不是書生出身。
多隆阿生於1817年12月20日,滿洲正白旗人,從小就擅長騎射,16歲投身軍伍。1853年,太平軍發起北伐。清廷調動大軍圍攻堵截。多隆阿率領一支馬隊,隨內閣學士勝保出征,屢立戰功。1855年,多隆阿率部南下,援助湖北,配合湘軍作戰,隸屬於湖北巡撫胡林翼節制,參與了多場重要軍事行動。
1860年—1861年,多隆阿在安慶之戰中厥功至偉,但曾國藩將功勞都算在曾國荃頭上,讓多隆阿憤憤不平,離開了湘軍,北上陝西。1864年5月18日,多隆阿戰死於周至。
鮑超生於1828年,夔州安坪藕塘(今重慶奉節)人。1852年,鮑超來到湖北,加入欽差大臣向榮的軍隊。1854年,曾國藩創建湘軍時,將鮑超召至大營。
鮑超雖然不是湖南人,卻深得曾國藩信任,獨立帶領一支霆軍南征北戰,參與了許多重大軍事行動,打敗了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汪海洋等太平軍名將。1867年,在尹隆河之戰中,鮑超救了劉銘傳一命,卻被劉銘傳反咬了一口,遭到朝廷嚴旨斥責,一怒之下,辭職引退。1880年和1885年,鮑超兩次應召復出。1887年,鮑超病逝於老家。
塔齊布生於1817年,滿洲鑲黃旗人。他本是八旗火器營的一名鳥槍護軍,1851年被派到湖南綠營擔任都司。曾國藩創建湘軍時,非常欣賞塔齊布,將他調來湘軍。
湘軍創建之初,由於缺乏實戰經驗,多次被太平軍打敗,幸好塔齊布作戰勇猛,多次挽回敗局。1855年,塔齊布攻九江不下,連遭挫敗,憤恨之下,嘔血而死,年僅39歲。
羅澤南生於1808年,是湖南省雙峰縣人。羅澤南自幼才華橫溢,在科場上卻屢遭失敗,不得不設館教書,培養了大批人才,如王錱、李續賓、李續宜、李杏春、蔣益澧、劉騰鴻、楊昌濬、康景暉、朱鐵橋、羅信南、謝邦翰、曾國荃、曾國葆等。這些人後來成為湘軍的骨幹力量。由此,羅澤南被譽為「湘軍之父」。
1852年,羅澤南與弟子王錱奉命組建團練,抵抗太平軍。曾國藩創建湘軍後,以羅澤南、王錱組建的團練為主力。所以,羅澤南也被視為湘軍的創始人。1856年,羅澤南在進攻武昌時中彈身亡。
楊岳斌生於1822年,是湖南善化人。前面多隆阿、鮑超、羅澤南等人都是陸師將領,只有楊岳斌是水師將領。1863年,曾國荃圍攻天京,楊岳斌率領水師配合作戰,掃清了長江各處關隘,取得了對長江水面的控制權,為最後攻陷天京奠定了基礎。
後來,楊岳斌被任命為陝甘總督,成為封疆大吏。1867年,楊岳斌以病重為由,辭官返鄉。晚年時,楊岳斌多次應召復出,為國效力。1890年,楊岳斌病逝於家中。
劉銘傳是7名大將中唯一的淮軍將領。他是淮軍中的一名悍將,屢立戰功。平定捻軍後,劉銘傳解甲歸田,長達十餘年。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後,劉銘傳主動請纓,被任命為福建巡撫,督辦台灣軍務。劉銘傳率部奔赴台灣,多次打退法軍的進攻。中法戰爭結束後,劉銘傳被任命為首任台灣省巡撫。1896年1月12日,劉銘傳病逝在安徽老家。
劉松山生於1833年,湖南湘鄉人。劉松山加入湘軍很早,屬於王錱的部將。王錱戰死後,劉松山擔任老湘營主將。
左宗棠奉命西征時,朝廷有意從湘軍中劃撥一支軍隊對他進行增援。大家都在觀望,劉松山「毅然自任,率師西行」。劉松山隸屬於左宗棠後,成為西征軍的主力部隊,得到左宗棠的倚重。1870年,在金積堡一戰中,劉松山不幸戰死,年僅39歲。劉松山之死,對左宗棠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在奏摺里痛呼「失我右臂」。經過反覆權衡考慮,左宗棠任命劉松山侄子劉錦棠,繼續率領「老湘營」,完成了西征任務。